在汉代墓葬、祠堂、画像石棺、阙、神道碑的画像中经常可以看见:朱门半开,一个女子从门内探身的场景,女子一手扶门,目光幽幽,仿佛在询问是否进门。

这一场景看似诡异,实则是我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一个常见图像,因启门之人多为女子,故得名为“妇人启门”。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中。但经过众多的考古活动发现,从古至今,开门的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女性,还有少数的男子,有的甚至是自开门。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启门者为女性,身份上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侍女,有的是普通妇女,有的衣裳华丽,为仙女装扮。

黄葛渡壁画欣赏(妇人启门翘首以盼)(1)

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妇女启门图”来自汉代,这一时期的画面总体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感觉,主要绘制于石棺或者石椁之上。

到了唐代,墓葬制度严整,“妇女启门图”几乎不再出现在墓葬之中,但仍然出现在与丧葬有关的佛塔上面,这也变相的说明了“启门图”是与丧葬有关的题材。

宋辽时期,“妇人启门图”又重新流行于墓葬之中,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和中原的北方地区。但相比汉代,图上妇人的形象进一步变得世俗,所绘内容也更加贴近生活,仿佛只是日常场景的定格,并且同一墓葬中,启门图出现的次数亦有所增加。

黄葛渡壁画欣赏(妇人启门翘首以盼)(2)

上至东汉,鼎盛于宋朝,最后在元、明乃至民国的墓葬里零零星星依旧有所出现。妇人启门图流传久远,在多个地方的古墓中都有它的痕迹,但却是一个未解之谜,对于它的解读始终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那些启门者是等待着主人回家的仆人、侍女。大多数墓葬,是活人为逝者布置出的一个灵魂家园,会力图还原墓主人生前的场景。因此,那扇半掩的门后面便是墓主人的灵魂之家,那些启门的少女翘首期盼,静静等待主人的归来。

黄葛渡壁画欣赏(妇人启门翘首以盼)(3)

另一种说法则将其与死后可以成仙的信仰挂钩,认为门口的少女实则是仙女,在为墓主人打开升天的大门。汉朝时期,随着道教的盛行,人们开始相信去世以后可以成仙,死亡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终结,而是通往仙界的通道,人的灵魂会在墓葬里获得新生。因此,人们逝世以后,活人将其墓葬打造成幻想中的仙境,妄想去世的人可以如愿到达仙境。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妇人开门探出半个头,说明门的后面还有其他地方。按照考古学者宿白在《白沙宋墓》里的理解,所谓启门图,就是为了表现假门之后还有庭院、房屋,表示墓室并没有到尽头、被完全封死。这或许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死后还可以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黄葛渡壁画欣赏(妇人启门翘首以盼)(4)

还有一种说法与儒家所讲究的伦理纲常有关,认为这是一种用来约束妇女的举措,提醒妇女莫要越了内门和外门的界限。启门图盛行的东汉与宋朝年间,儒家思想兴盛。儒家讲究内外有别,图中的妇人都只是将头微微探出,不会把脚踏出室外,应符合儒家经典中“妇人送迎不出门”,以此来表示男女有别,将其刻画在墓室之中,无疑是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尊重和赞同。

无论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妇女启门图”的出现,都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渴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够过的幸福美满。

黄葛渡壁画欣赏(妇人启门翘首以盼)(5)

“妇女启门图”是我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长期以来,这种独特的石刻艺术为汉人不断继承和发展。人们不再只是将其单纯的用于墓葬之中,用来表示现实世界与仙境的区别,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题材,运用到佛塔、甚至是铜镜以及瓷器上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