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对于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农民而言,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进行打井作业时,他们意外的发现了几个破碎的与真人大小的陶俑。作为地处古都西安的人们,觉悟自然很高的他们将这一发现告知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也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为我们揭开了一个隐藏地下两千多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

而在此后的众多资料之中,人们熟知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以及泥塑兵马俑像的惟妙惟肖。

“可惜兵马俑却不是彩色的”相信这也成为了很多参观者在感受到巍巍秦风时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事实上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公布,人们也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些几乎按照一比一比例打造的兵俑不仅仅是气势、举止神似活人,十分写实,甚至于连“肤色”也都是按照当时秦王朝的人员构成“着色的”。也就是说,在发掘伊始这些兵俑其实并不是“单一泥塑”的,而是彩色的。

兵马俑是怎么消失了 兵马俑中有一张(1)

在公开的照片之中,其中更是有一尊“绿色”彩俑格外引人眼球。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肤色”为何会有别于其他兵马俑的“肤色”呢?为何又是“绿脸”呢?诸多疑惑,也萦绕在众人的脑海之中。

对于当时这些被发掘的彩俑,国家文物考古部门第一时间做出了禁止出国展览的决定。要知道,被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必定是“国宝级文物”。这到底有何深意呢?

专家们,自然要一探究竟。

很快得益于数字模拟技术的发展,外加我国浩繁的史书典籍之中的线索,人们发现这些兵俑背后的秦国军队似乎更像是一个“混合式人种编队”。

兵马俑是怎么消失了 兵马俑中有一张(2)

专家们通过对于秦二世胡亥残杀的兄弟、公主的尸骨进行容貌复原后,发现他们的体貌特征或者“高鼻深目”,或者“容貌清秀”,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更甚者在其中的一个妃子的复原图上甚至还是波斯人的容颜。

这也就说明了当时的秦国存在白种人,秦国与中原以外是存在着广泛深入的交流的,这些交流也都在这些被铸造好的兵马俑彩俑上得以体现。

那么这个“绿脸”彩俑又作何解呢?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绿色常常被用来指代黑色,所谓“绿鬓”“绿颜”便是。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根据这些推定兵马俑代表下的秦国军队,不仅有白人,还会有昆仑奴(黑种人)。

兵马俑是怎么消失了 兵马俑中有一张(3)

但这种说法在讲究严谨的学术之下,单纯的孤例却又是缺乏必要的说服力的。而且昆仑奴要实现人口迁移,也是困难重重。当时的航海术并不能够保证他们从海路进入中国,白种人的进入尚能从波斯、中亚到达秦朝来解释,黑人难不成是从印度、经由缅甸进入的中国?

目的论而言,昆仑奴、白人的进入似乎也符合我们从“睡虎地秦简”、《史记》之中关于秦国军功爵制度的记载:“以人首为据,依次递进”。“博取功名”倒也符合他们的希冀,由是如此作为匠人,依据他们的模样烧制陶俑,对昆仑奴的陶俑又依据传统以绿色来着色。

但这个目的论的缺陷在于,其实当时的秦国还是有可能存在另类的“绿脸人”的。一如,行军打仗为了遮掩自己、进行作战伪装而将“绿色泥巴”涂抹在脸上的秦军;又如,巫师这一职业也会进行“涂彩”。虽然当时的巫师地位因为军功爵制度实行地位下降了,但秦国内事实上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并未根除,“绿脸彩俑”就是巫师的写实也不一定。

兵马俑是怎么消失了 兵马俑中有一张(4)

至于有人说的工匠失误说,小编则认为可以基本排除。秦法之苛,世人皆知,秦始皇对自己评价之高,对自己陵墓陪葬的要求之高,也基本上可以断定当时的工匠断然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入葬。

时至今日,至于这张“脸”背后到底有何秘密,除了以上的这些推论,科学家也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只能待后世大才破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