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

曾这样评价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1)

可以说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见证者和担当者。唐末五代,福建人文初启,闽王王审知建罗城时,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就在那时诞生。宋代,福建文化大爆发,三坊七巷也住进了很多福州名人,例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宋景祐元年进士卓祐之、名士陈烈、名儒陈襄、状元郑性之等。

在《福州古厝》序言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宋代诗人陈轩的一首诗《冶城》写道:“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的缩影。清末举人王国瑞赞道“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宋吕祖谦送朱叔赐赴福州幕府诗中写到“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福州人历来重视教育,从宋到清,被誉为“科举之城”“教育之城”。

至清中叶,福州地区迎来了一个科举盛世。三坊七巷内,更是出现了许多科举佳话。黄巷4号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阶三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次子郭柏荫更是进士及第。文儒坊47号的六子科甲,屋主刑部主事陈承裘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三个举人,三个进士,长子陈宝琛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2)

科举盛况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一大批福州籍高官显宦和名流才俊

在事功和学术上均有非凡建树

三坊七巷,清代时作为侯官县的精英社区,诞生了一批在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之一的沈葆桢、喋血戊戌变法的林旭、以《与妻书》传世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宣统皇帝的两位帝师陈宝琛和郑孝胥、诗人陈衍、近代思想家北大首任校长严复、 “不识一句洋文的中国翻译第一人”林纾、中国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著名作家冰心,等等。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3)

黄巷

从黄巷说起,它的得名来源于最早一位定居于三坊七巷的名人——唐末诗人黄璞。曾有传说黄巢大军夜过黄巷时,特地熄灭火把,战马衔枚,以示对大儒的敬意。1832年,林则徐的师兄、清代高官梁章钜买下了这幢房子,筑雪洞、叠假山、建东园,焕然一新,藏书楼却不称梁楼,而称黄楼,足见福州人对文化的尊敬。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4)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5)

严复故居

到严复故居所在的郎官巷,“郎官”取古代在皇帝身边进言的侍郎之意。因宋朝的郎官刘涛出生于此,且子孙数世都是郎官,因而得名。曾住有唐宋八大家之一、任福州知州的文学家、《道山亭记》作者曾巩,与陈襄、郑穆、周希孟合称“海滨四先生”的诗人陈烈。

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病逝。这里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而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6)

玉尺山房

再到光禄坊的玉尺山房,宋代福州知府程师孟曾留下过“光禄吟台”四字。1850年,知名学者叶敬昌邀林则徐于此放鹤,留下“鹤磴”两字纪念。同治年间,玉尺山房归文史名家郭柏苍,也就是五子登科郭家的老四,著述宏富。再然后,房主人换成了沈葆桢的女婿李端,他的儿子李宗言、李宗袆好诗,在同治年倡立成立了一个诗社“福州支社”,每月聚会四五次,坚持了十年。十九位诗社成员中,包括了后来名满天下、“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同光体领军人郑孝胥、陈衍。说同光体闽派诗风诞生于此,也许并不过分。

福州诗人聚会十分活跃:有陈笃初仼社长的“福州托社”,由陈衍、王允晳发起的“福州秋社”,陈衍大光里宅院的“福州说诗社”,以何振岱主铎政的“寿香诗社”,由沈葆桢、陈宝琛参加的“福州诗钟”。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7)

闽山巷

莫道闽山看不见,

六鰲驾出五云齐。

闽山巷是南北走向, 北接衣锦坊,南通文儒坊。巷南有闽山卓公祠,祀宋景祐元年进士卓祐之,因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殁后频显神迹,庇佑百姓,深受乡人敬仰,诏赐为“灵应庙”,俗称“闽山庙”。

明清时期,闽山庙会如元宵节灯会、斗宝、转三桥,中秋摆鳌山、社戏、十番、斗堂等。清诗人郑洛英诗:“闽山庙内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坊中较十番。” 清诗人李彦彬闽山庙鳌山诗:“两行灯火晃玻璃,分社元宵列炬齐。方信三山鳌背上,海城春涌烛龙低。” 它是福州独特的民俗文化发源地,三坊七巷中很多人物被编进闽剧,有《陈若霖斩皇子》《甘国宝与王莲莲》《荔枝换绛桃》及陈烈题诗大灯笼、双抛桥凄美的爱情故事和陈春生虾米弟的评话等。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8)

郑孝胥

故居

郑孝胥的故居在衣锦坊闽山巷洗银营1-4号。郑孝胥是个大才子,精通书法脉络,在书画和诗词方面成就极高,有人甚至推许其为“晚清诗坛第一人”。后因他出任伪满洲国总理,丧失民族气节,陈衍、何振岱与他断绝关系。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9)

文儒坊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还有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林则徐母家故居、罗必魁故居等。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10)

陈衍

故居

陈衍的故居在文儒坊大光里8号。大光里与早题巷相接,是沟通文儒坊和光禄坊之间的支巷。这两条巷子极小且幽静,却是诗人作家扎堆的地方,文采风流,让人忍不住久久徘徊。陈衍,为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清光绪二十四年,陈衍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清亡后,陈衍在南北各大学讲授,主持修纂了民国版《福建通志》。陈衍曾写诗自况:“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陈衍故居对面,是《西湖志》主纂、文豪何振岱的故居。何振岱也是《福建通志》的协纂,善诗词。何振岱为与陈衍串门方便,于1910年特意购买此屋,赶来做邻居。两位大诗人,又都长于文史,日夕对坐,想必有说不完的话题。大光里9号是民国时最高法院首席检察官柯凌汉故居。18号是郑氏名中医世家与宫巷民国海军部长刘冠雄合办“心社”,“造福桑梓”为贫苦病人义诊,仁心仁术,妇孺皆知。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11)

宫巷

从陈衍故居步行数十步拐入早题巷4号,是清初大诗人黄任的故居,黄任好砚,书房就叫十砚斋。1936年春著名作家郁达夫宦游福建,也住过早题巷,次年则与王映霞在光禄坊30号刘宅赁屋居住。郁达夫在文章中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刘氏、郑氏,沈葆桢家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郁达夫提到的这几家,都属于林则徐家族。如今宫巷仍保留并标识出林聪彝故居、刘齐衔故居及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是林则徐次子,林家世代居住于三坊七巷中的宫巷,是书香门第,世代业儒。林家东临不远住着官至河南巡抚的大姐夫刘齐衔,刘齐衔孙刘崇佑立志“律师应仗人间义” 。在“一二·九”惨案中,为被捕的天津大学进步青年周恩来、郭隆真等4人正义辩护,终获勉強释放。西邻是林聪彝二姐夫沈葆桢家,林家斜对面,是林聪彝妹夫郑葆中的家。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12)

林聪彝故居,现为福州漆艺博物馆

另提一句,林则徐母亲陈帙,是平阳乡贤陈氏文儒房陈圣灵的幼女,世居文儒坊。海军名将陈季良就是林则徐四舅陈兰泰的玄孙,故居在文儒坊19号。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13)

三坊七巷又是革命纪念地,有位于文儒坊36号的蒙学堂(卢家祠)、吉庇巷60号旳谢家祠、安民巷立本弄3号的中共福州地委联络处旧址以及安民巷53号的新四军福州办事处。

三坊七巷的由来是什么(略览三坊七巷中的故事)(14)

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三坊七巷里的故事,也不是千百个字可以道尽。

需要找三两日闲暇时光,

用自己的脚步,

慢慢去品味其中的底蕴风情。

听青石板路上的雨声,

那是名人的足音。

-来源:文创福建-

(校稿:福州本土民俗专家郑子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