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70年成就辉煌。

解放初,嵊县基本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连粮食都难以自足。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183万元,农业总产值为5422万元。新中国成立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逐步完成国家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嵊州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嵊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前景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

朝阳下的嵊州市城南新城

工业经济:唱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今年1月,“中国丝高地·嵊州——巴贝集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成果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向全世界宣告: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巴贝集团历时7年、投资超过3.5亿元、年产1万吨鲜茧的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一期项目投产成功。

领带行业是嵊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嵊州市领带产业集群化蛹成蝶、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市涌现了10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销领带3亿多条,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四、世界的三分之一。金耀介绍,嵊州领带每年的用丝量在5000吨左右,占全国桑蚕丝的十二分之一,而浙江省鲜茧产量却从鼎盛时期的年产8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万吨,3A级生丝价格从2016年的每吨29.3万元涨到2018年的每吨51.1万元。领带原料蚕丝价格一路攀升,严重制约了嵊州领带等产业的发展。

“要控制真丝原料市场的话语权,必须进行变革。”金耀说,“工厂化养蚕成功后,200个工人一年的产量,相当于农村10万个农户养的蚕茧产量,而且蚕丝强度、清洁度明显好于传统饲养的蚕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为下游高档蚕丝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工厂化养蚕模式不仅颠覆了5000多年传统养蚕模式的技术,将工业化手段植入农业化经营,更是实现了蚕、桑分离,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跨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之路。这一项目的实施,是我国丝绸产业的一次重大革命,也为全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嵊州样板,对推动我省从丝绸大省向丝绸强省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今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双创周参观了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展示台时,给予高度肯定及赞赏。

嵊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前景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

亿田智能工厂

实业兴则嵊州兴。在嵊州市领带产业不断探索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另一群嵊州人把吸油烟机、煤气灶和消毒柜组合在一起,凭着侧吸下排技术,推出了集成灶新产品。嵊州市厨具行业协会会长、亿田董事长孙伟勇说,嵊州厨企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标准优势,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创造一个属于嵊州的品牌集群。

一场轰轰烈烈的创牌大战随之打响:千万元级别的央视广告投入,让集成灶这一全新产品走上主流媒体;林志颖、海清、邓超的合力助威,让集成灶的美誉度节节攀升;各大展会上,集成灶已然成为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新宠;全国各地的品牌专卖店,更让集成灶走进千家万户。

此外,嵊州市委、市政府还围绕“工业强市”工作目标,不断出台工业经济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平台建设和招商引资,全力助推工业经济发展,唱响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农业经济:奔驰在希望的田野上

连日来,嵊州市石璜镇松明培村村民正在抓紧采摘香榧。嵊州市是香榧原产地和主产区,多年来,嵊州市政府落实财政扶持资金,以项目化操作、示范化实施、标准化推广的方式,引导山区乡镇在海拔300米以上的茶园地、荒山地、农整项目套种香榧、发展香榧。目前全市有香榧12.3万亩,拥有百年以上香榧古树近3万株,约占全省的30%;年产量1800多吨,产值5.5亿元。

嵊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前景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3)

资料图

同时,嵊州市还多措并举,积极提高嵊州香榧质量,扩大“嵊州香榧”品牌知名度,增强香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说起香榧的品牌效应,从事香榧种植销售已近20年的谷来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庆烈深有体会:以前没有品牌,只能为别人做嫁衣,以低价售卖原材料,现在全市统一打出“嵊州香榧”品牌,出去开展会就有了品牌辨识度,经济效益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去年,农业农村部还批准了对“嵊州香榧”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嵊州市长期来是个农业大市,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正式成为农田的主人,粮食、蚕桑等农业产业一直在全省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取消农业税,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和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再次为嵊州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生机。

茶叶是嵊州特色农业产品中的代表,早在1984年8月,“天坛牌”珠茶就曾在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96年3月,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今年3月22日,嵊州市又被授予“世界著名茶乡”称号。目前,全市有茶园18万亩,茶叶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其中龙井茶年产量6000吨,占浙江省三分之一。

2008年起,嵊州市政府把“越乡龙井”作为我市龙井茶的统一品牌。经过创建、培育、壮大、提升,“越乡龙井”先后荣获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多次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等诸多荣誉。在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越乡龙井品牌价值达25.28亿元,名列前茅。此后,全国各地的“越乡龙井”专卖店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广州……

此外,以嵊县桃形李为代表的水果、花木、竹笋等农业产业也发展迅速,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嵊州农业如一列高速列车奔驰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嵊州逐步从农业大市转变为农业强市。

旅游三产:风生水起活力足

9月的一个周末,很多市民带着家人来到位于城北的艇湖城市公园游玩。

嵊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前景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4)

艇湖城市公园

艇湖城市公园是嵊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市民公园,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4 平方公里,约西湖水域面积的一半,公园内骑行绿道绕行一周长约6公里。此外,公园内还规划新建了道路、桥梁、广场、绿化、亭台楼阁、配套服务建筑、游船码头、停车场等,既是一个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更是一个民生工程和旅游休闲项目。

“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千百年来,嵊州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除绍兴温泉城、百丈飞瀑旅游区、王羲之故居旅游区、南山湖旅游区等传统景区外,融合戏剧、文化、旅游、影视、亲子、农业等多个产业于一体的越剧小镇也深受市民青睐,何家坞、三王堂、白雁坑、淡山等众多村庄也成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地。

“吃”总是与“游”联系在一起。以“小笼包、炒年糕、榨面”为代表的嵊州小吃已成为一张金名片,嵊州获得了“浙江小吃文化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称号。为进一步规范嵊州小吃行业,我市启动“大嵊归来”全国统标工程,实现店招、制作、服装、器具、设计等“五统一”,并按旗舰店、样板店、便利店三种规格建设。截至去年底,我市已有1500多家小吃店铺完成各类统标,让“嵊州小吃”自成品牌效应。嵊州小吃还运行了“互联网 ”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模式经营,为嵊州小吃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商贸方面,自2016年1月24日鹿山广场开业以来,嵊州市老城区的鹿山广场、城南的吾悦广场、城东的和悦时代广场等3个商贸综合体已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大型超市、3D影院、儿童主题乐园等给市民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便利。

电商贸易也高速发展。近年来,嵊州市深化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逐渐将产业电商、跨境电商打造成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去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今年3月,全国首家农村电商独角兽企业汇通达浙江区域总部成功落户我市。

70年来,神州大地风云激荡,剡溪两岸沧海桑田。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拼搏努力下,嵊州市工业、农业、商贸三产交出了一张满意的成绩单。据嵊州市统计局消息,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实现工业总产值923.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9.48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23亿元,同比增长10.8%。这些数据为“实力嵊州”画上了完美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