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以“一”字开始的典故部分收集如下: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1)

一饭千金

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故事:韩信未得知时,生活比较苦,经常在城下钓鱼,希望能碰到好运气,解决生存问题。但是,韩信钓鱼的技术不好,时常要饿肚子。有个经常在河边清洗丝绵絮的漂母很同情韩信,经常给他饭吃。韩信很是感恩,便对他说,将来必定要重重报答她。

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后来,韩信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酒菜给她,还送给她一千两黄金作为答谢。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2)

一杯羹

解释: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故事:秦末,楚汉相争。楚王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派人对刘邦说:“如果你不投降,就杀了你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不为所动,回话说:“你我结拜兄弟,我父亲也是你父亲,如果你杀了我父亲,也就是杀了你父亲,请分一杯羹给我吃。”项羽无可奈何,打消了杀害刘邦父亲的念头。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3)

一字千金

解释:形容说的话或者写的字价值很高。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故事:战国末期,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支持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后来,异人当秦王,为报答吕不韦,封他做丞相。吕不韦知道自己资望不高,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就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威望。有人建议他编写一部书。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好,命令门客组织人撰写。三千多的门客,很快就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冠名《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者减少一个,甚至是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4)

一意孤行

解释:指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公聊相造清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行一意而已。”

故事:西汉有个人叫赵禹,因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获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赵禹很快当上御史,后来又升至太中大夫,让同太中大夫张汤一起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改的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做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不仅如此,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法律,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的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法律条文的暗示,过了一会儿,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在临走前,赵禹硬是将他们带来的厚礼退回。

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你有什么看法吗?”赵禹回答说:“我这样断绝好友和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的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5)

一日千里

解释:形容人进步很快或事态发展极其迅速。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故事: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嬴政关系不错。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到秦国做人质。嬴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出处冷待刁难。太子丹见此,便找了一个机会逃回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怀,想报复嬴政。但由于燕国小、力量薄弱,他难以实现自己的复仇愿望。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国、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等国家,渐渐逼近燕国。燕国国军和太子丹都非常忧虑。太子丹向鞠武求教能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推荐了机智有谋略的田光。

请来田光,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6)

一钱不值

解释:比喻毫无价值。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夫无所发怒,乃驾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故事:灌夫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悔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灌夫喜欢喝酒,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他走到田汾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的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干杯。

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灌贤正对程不识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欢迎的样子。灌夫心里本来就有气,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骂灌贤:“我一向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然还他学妇人的样子咬耳根子……”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7)

一诺千金

解释: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故事:季布性情耿直,为人狭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设法办到。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由于季布人缘好,又因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同乡曹邱生专爱结交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曹邱生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让他下不了台。曹邱生一进厅堂,又是打躬,又是作揖,与季布拉家常叙旧。他对季布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您的好名声,您为什么不愿意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他一笔厚礼。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8)

一决雌雄

解释: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故事:秦末汉初,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相持日久,不分胜负,苦了士兵和百姓。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多年来之所以战争频繁、混乱不堪,只是因为我们两人互相争斗的缘故。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刘邦笑着拒绝到:“我宁可与你斗智,不愿与你直接斗勇。”项羽不听,命令军中壮士出阵挑战。汉军阵中有擅长骑射的楼烦族士兵。楚军三次挑战的壮士,都被楼烦士兵射死。项羽大怒,于是亲自披甲执戬出阵挑战。楼烦士兵又想射箭,项羽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楼烦士兵吓得不敢正视项羽,手无发箭之力,赶忙回马入阵,躲进军营不敢出来。

刘邦派人暗地一打听,原来是项羽亲自出阵,吓退了汉军射手。刘邦听后大惊失色。不久,刘邦中箭,不得不率军撤退到成皋。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9)

一去不复返

解释: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招募勇士荆轲和秦舞阳去刺杀秦王。荆轲和秦舞阳带上秦王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及督亢的地图,以去秦国献地求和的名义,寻机刺杀秦王。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河边,高渐离为荆轲奏乐。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10)

一饭三遗矢

解释:一顿饭的工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的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故事:廉颇是赵国著名将领。赵惠文王时,他屡次打败秦国进兵,赵惠文王拜他为上卿。到赵孝成王时,他因战胜燕国,被任命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听信大臣郭开的谗言,派乐乘取代廉颇为将,廉颇一时愤愤不平,把乐乘赶了回去。事后,他怕赵王治罪,逃到魏国去了。过了八九年,秦国派兵进攻赵国邯郸。赵军连连败退,赵王和群臣商量对策,群臣说:“当年只有廉颇能抵挡住秦兵,现在他在魏国,大王如能派人召他回国,领兵作战,一定能打败秦军。”

郭开怕廉颇回国后受到重用,建议赵王先派人去探视一下,如果廉颇还没有老,再召他回来。赵王听了,便派内侍带礼物到魏国去探视廉颇。内侍临行前,郭开把他请到家中,设宴为他饯行,并送他四百两黄金,说:“廉颇和我有仇,你到魏国见到他,如果他确实老了,那就不必说什么;如果他还很健壮,希望你回朝说他已经老而无用了,那样大王就不会召他回来了。”

内侍接受郭开的贿赂,到魏国见到廉颇时,廉颇也有意回赵国,向其展示自己老当益壮,宝刀未老。但内侍回到邯郸却向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年纪老了,但饭量还很好,体魄也很健壮,武艺也不比从前差。只是跟我做了没多少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了,摇头叹息说:“看来廉颇真的老了,召他回来也没什么用了。”从此,赵王便不再提召廉颇回来的事。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11)

一饭三吐哺

解释:比喻求贤殷切。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故事:西周时,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名士。到任后,你不要忘记你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不能失掉任何一个贤人,不能让鲁国人变得焦躁傲慢起来。”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12)

一丘之貉

解释: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汉书·杨恽传》记载:“若秦时担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故事:汉朝时,有个人叫杨恽。他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未成年时就成为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家人谋反,杨恽最先向汉宣帝报告。

事后,杨恽被封平通侯。当时,朝廷中贿赂之风盛行,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做中山郎后,革除了全部弊端,满朝官员都称赞他廉洁。

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杨恽骄傲自满起来。他与汉宣帝最得信任的旧友太仆长荣发生意见分歧。杨恽便说:“遇见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国人应知的16个国学典故(国学中以一字开头的典故你知道多少)(13)

一身是胆

解释: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英勇善战。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故事:刘备和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时,老将军黄忠率军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黄忠左冲右突,都没能突出重围。赵云带几名骑兵赶来营救。最终,赵云率军杀进重围,救出了黄忠。回到营地,赵云埋伏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单枪匹马,就站在营门外。追过来的曹军见此不敢前进一步。只见赵云把枪一挥,营里的箭雨点一般射向曹军。赵云和黄忠乘势率军追杀,获得大胜。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时,夸赞赵云“一身是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