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雍盛世对普通百姓来说或许是一个好时代,最起码能勉强吃饱穿暖,不再受流离之苦,但是对文人墨客来说,却是一个暗黑时代。

清代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68年,共制造了160余起文字狱,平均每半年一次,顶峰时期从顺治开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年,制造了多起冤案,比较著名的有庄廷鑨《明史》案,处死七十余人,还有《南山集》案,乾隆时期,文字狱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帝对文字曲意解释、牵强附会,制造了多起大案,他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搜罗天下藏书,乘机销毁的多达3100多种,15万部以上,故有“清之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的说法。地方官员有的用文字狱染红自己的顶子,有的害怕朝廷说他们“失察事小,隐讳事大”,抱着宁杀错无放过的心态,大肆制造文字狱,很不幸的是,《红楼梦》恰恰就是在乾隆七年至乾隆十七年这段时间写成的。

和珅和红楼梦不解之缘(和珅红楼梦背后的男人)(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自打问世以来,这本书就命运多舛,几经波折。看到一桩桩捕风捉影的文字狱,动辄抄家灭门,杀的文人墨客心惊胆战,在这种文化恐怖氛围下,曹雪芹只能将该书的故事背景设定于“大舜之正裔”的某朝,而非清朝,即便如此,按照乾隆时期文字狱标准来界定,该书也是“满纸荒唐言”,到处都犯文字狱之禁,甚至可以用“泼天的胆子”来形容,所以,这样的书是不可能刊印发行的,最初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向外流传,因为构思独特,故事感人,很快就流传开来,因此,这套手抄本的小说除了《石头记》这个名字之外,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诸多名字。

时人对《石头记》污蔑甚多,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摹痴男痴女情性,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矛也。”好事者更是将《石头记》演绎为清世祖和董小宛的故事,还有人推断为清代公子纳兰性德的身世。

很快,这本书就引起了官方的关注,经过有关部门审查,认定《石头记》是一本“淫秽书籍”,于是下达禁书令,不准传抄、观看《石头记》,清代谢道隆在《红楼梦绝对题词》注解中说“满洲诸老,常以《石头记》乃讥国初故满相菜公之书,屡焚禁之,而不能绝也”。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火炼,因为那个时代很少有描写贵族生活的小说,也很少人能够探究他们的生活状态,因此《石头记》受到广泛追捧,被禁后更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这部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恰恰对上了无所事事、有钱还闲的满洲八旗子弟的口味,纷纷收藏此书,凡世子读书之家,几乎“家置一篇”,这些高官贵族有英亲王阿济格的后裔、闲散宗室敦诚、敦敏,怡亲王弘晓、慎郡王允禧、礼亲王永恩、嵩山等皇族,据说怡亲王弘晓坚持传抄《石头记》长达27年之久,可算是忠实的铁粉了,就连乾隆帝的八皇子、仪亲王永璇也是《石头记》的忠实读者,乾隆帝的文字狱禁令就是再严苛,也查不到这些爱新觉罗的皇子皇孙头上。

但是,一部书要想流传下来,只靠手抄本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刊印发行才能流传久远,影响深远,被官方定性为“淫秽书刊”的《石头记》要想刊印更是难于登天,这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命运,他不但将这部书命名为《红楼梦》,还找人续写,并且让乾隆帝亲自为这部书解禁,是谁有如此大的能量呢?这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贪官和珅。

和珅和红楼梦不解之缘(和珅红楼梦背后的男人)(2)

说到和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下第一贪,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经查抄,和珅的财产是当时清政府国库收入15年的总和,和珅还是占地6万平方米的清代最大王府——恭王府的第一任主人。经过多年的丑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和珅就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不学无术的奸臣。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少年得志、富贵逼人,他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只有一个弟弟相依为命,作为旗人,他没有混吃等死,而是奋发图强,他学识渊博,精通汉语、蒙语、满语和藏语,模仿乾隆的诗文字体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且和珅相貌堂堂,最终成为大学士冯英廉的上门孙女婿,他从一名侍卫做起,凭自己的学识很快被乾隆帝关注,一路高升,凭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成为当时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26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而立之年就跻身宰辅之列,执掌国家权柄二十余年。

和珅的党羽苏凌阿花巨资将《石头记》的原抄本买来,珍藏在家中,一次和珅前来拜访,他早就听说苏凌阿藏有此书,这次见到此书的原抄本欣喜异常,激动万分,拜读之后被作者的才华所折服,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淫词艳句,凭借文人特有的嗅觉,和珅知道这是一本千载难逢的好书,这样的恢宏巨著只能在八旗子弟中传抄,成为贵族们把玩的小众读本,岂不是暴殄天物吗?如果让它就此湮灭,实在是可惜。

和珅恰巧正受命担任《四库全书》正编纂官,他脑海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把这部书出版发行,不仅能将此书流传永久,也能让自己名垂青史。

说干就干,和珅找来程伟元、高鹗二人,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曹雪芹著述的后30回残稿找来,让高鹗执笔,加以整理、补充,改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含后40回的完整小说,同时对《石头记》中一些敏感词语加以删除,和珅亲自将《石头记》改名为《红楼梦》。

和珅和红楼梦不解之缘(和珅红楼梦背后的男人)(3)

凭借和乾隆帝的关系,和珅本想直接请乾隆帝开恩解禁,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样做太危险,如果乾隆帝不听劝说,《红楼梦》再也没有机会洗白了,彻底堵死解禁之路,思来想后,最终,和珅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走太后的门路。

乾隆是个大孝子,只要说服太后,皇上绝不会为一本书担上不孝的罪名。

于是,和珅利用每次向太后请安的机会,就给太后读一段《红楼梦》的故事,太后越听越喜欢,渐渐听入迷了,有一次听完后感到意犹未尽,就让和珅把书拿给她看。

和珅趁机说“太后,这本书我拿不出来,因为它是禁书”,太后一听就急了,“这样的好书,为什么要禁呢?”,和珅顺便将这本书大大夸奖一番,太后说“我找皇上说去!”。

当她和乾隆再次相见,就向乾隆提起《红楼梦》这本书,并责备皇上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好书列为违禁书籍。乾隆很孝顺,表示既然太后喜欢,自己立即亲自去查。

其实,这本书被列为禁书,乾隆未必清楚其中内情,因为很多文字狱都是大臣和地方官员所为,乾隆更多时间是批示而已,读过这本书后,虽然感到此书文采斐然,但里面却有不少违禁的语句,现在要解禁,总得需要一个理由吧?很快,和珅就给乾隆找好理由了,那就是,把该书的背景偷梁换柱,就说该书主要写权臣明珠的家事,贾宝玉则是著名词人、明珠之子纳兰容若,这样一来,《红楼梦》更像是一本家庭自述式的小说。

和珅和红楼梦不解之缘(和珅红楼梦背后的男人)(4)

《能静居笔记》中记载: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明珠遗事。

很快,《红楼梦》被乾隆御口亲自解封,地方官员的禁令也就不复存在了,《红楼梦》得以公开刊印发行,和珅利用自己的力量,让当时全国最好的出版机构武英殿刊印出了一套聚珍版,《红楼梦》就此流传下来了。

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样的文化恐怖时期,《红楼梦》这部批判封建社会,包含敏感隐喻的作品,竟然由官方印刷发行,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也只有和珅这样的聪明人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然而,和珅苦心孤诣挽救《红楼梦》于水火,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后人只记得他的贪污行径,而忘却了他的才华和贡献,更有甚者,一些影视剧,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既然玩起了张冠李戴,将保护《红楼梦》这个功劳,给了纪晓岚,我们说,改编作品应该有限度,最起码不能对历史进行歪曲,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就把他的所有优点都掩盖掉,这不符合历史观。

《石头记》原稿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曹雪芹的生前好友中传播,极易散落流失,直到和珅整理成《红楼梦》,已经过去三十余年,原稿后30回残缺不全,不得不是一种遗憾,但是这部巨著能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局四大名著之后,和珅功不可没,因为个人喜好,成就了一部伟大作品,对于巨贪和珅来说,岂不是一个黑色的幽默吗?

和珅和红楼梦不解之缘(和珅红楼梦背后的男人)(5)

《红楼梦》第五回写到“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和珅50岁时被抄家自尽,临终感叹“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恰恰和《红楼梦》相契合,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