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是项复杂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在播放结束出字幕时,会有大篇幅的工作人员表。
那么,商业影院级3D动画的基本工业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基础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最主要的部分:前期策划部门 中期生产制作部门 后期宣发部门。这和普通的产品研发方式基本上也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真正的区别在于每个步骤中的不同。以下,我们就以前不久刚下映的《白蛇缘起》3D动画电影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一部动画电影的基本流程。
01前期设计(前期统筹和前期设计)
1. 前期统筹:
一个动画剧组的足见成败,往往从这里开始。前期的统筹主要有三个重要角色组成: 资方(电影主要的资方) 制作人(负责整体统筹,包括寻找导演及制作团队的组建) 导演(负责管理并统筹制作团队完成影片的整体制作) 。
铁三角的工作更像是一只军队的核心团队:导演像是担任着将军的角色,统领着所有与制作相关的工作、 前期的设计团队、中期的制作后期的合成渲染等等。 看似他的工作几乎涵盖了电影的最核心的部分, 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出 资方担任着国君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控制着片子的走向,资方并不会在个别的制作环节提出要求,但会在整体预算、时间规划、成员组成等环节有极大的干预能力。
2. 前期设计:
前期设计具体来说会包括:编剧组 分镜及脚本 前期美术。 一般情况来说由导演亲自挑选出符合预算和自己预期的设计团队。 有个人形式,也有相应的专业团队: 3D模型团队和特效团队就少有以个人的形式出现,大多数成熟的团队会出现在各种动画电影及特效电影中,如美国著名的特效团队Weta工作室等。
02中期生产(动画、场景、特效等)
通常情况下,导演拿到成型的剧本(甚至是还在调整中的剧本)及分镜时,会将这些材料分派给不同的几个部门包括: 建模组,动画组,场景组,特效组,灯管合成及配乐组。 基本的流程是:建模组根据前期美术制作出一个粗略的模型,并将模型绑定,然后将模型发给动画组。 同时场景组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场景模型,模型组和场景组两个部门分别完成的模型文件会发给特效组,进行特效测试。
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和调整之后,再将完成的动画及完成的场景发送给灯光合成。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每个团队的制作流程完成其实都是按照不同的习惯和需求来进行的。 如马达加斯加就是先出动画分镜脚本配乐然后再进入后期等。 每团队都有自己的DNA,推进方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找到 适合自己的团队,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制作是关键。
03后期宣发(宣传、审核及上映)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宣传方式决定了其宣传周期会更长。 有些动画电影在前期制作阶段就开始在制作预热海报及片花等等。 这些更加多元的宣传方式可以让观众和电影作品的互动更多,自然也会更有益于电影最终的收益。
传统的宣传方式有: 海报,剧照,预告片,线下活动等。
互联网宣传的方式就比较丰富: 微博,微信,平台互动(如淘宝,爱奇艺等)甚至一些互联网新贵的宣传方式如抖音,秒拍平台的宣传推广等等。
同时因为中国电影的特殊环境,需要更繁琐和复杂的审片流程。 从剧本到成片再到印刷制品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 并审批产品批号,这样 电影才有上映的可能。
同时很多电影迷可能知道“排片”这个概念,也大概听说过关于排片时间过长所产生的各种狗血剧情, 其实有些不禁有些言过其实,但确实 很多电影排片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 特效大片的集体碾压,文艺电影宣传不利所导致的自身知名度过低,以及后期播出时反馈不佳,甚至是叫好不叫座所导致的被迫下架。
这些问题确实不是院线“处心积虑”的想要迫害国产动画或者文艺电影的艺术家们,而是由于本身中国观众的电影诉求不在这两个方向所导致的。当然 有宣传和院线的挤压问题,但也有中国电影市场本身诉求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家也许会发现,《白蛇源起》这部3D动画在很多方面表现得都很不错,但最后也没有逃过叫好不叫座的宿命。原因主要集中在剧本的观众定位过于狭窄上,影片的整体观众群被限制在青年及成年观众,父母亲带着少年及儿童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看到蟒蛇扑向画面的镜头时,产生的哭闹甚至退场的现象比比皆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梦在悄悄离开影院的家长和哭泣的小朋友中慢慢破碎,不得不让人唏嘘。
中国电影及中国动画还有很长的时间需要成长,作者在这里会持续支持中国原创影像,感兴趣的朋友可微信关注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