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城市等级划分概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城市等级划分概念(城市划分标准应包括什么)

城市等级划分概念

/王晓阳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几个变化。

一是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二是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三是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四是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

按照新标准,笔者根据各省市2013年的统计年鉴,整理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中,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七个: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广州、深圳与武汉;500万~1000万之间的有九个:东莞、成都、南京、佛山、西安、杭州、苏州、汕头与沈阳。

总体而言,新标准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城市规模分类标准。西方人口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Mega City),500万~1000万之间的为特大城市(Large City)。

西方城市大多因为行政区面积较小,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普遍采用都市圈为空间单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改善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卫星城逐渐形成流动的空间并连为一体。以都市圈为单位统计伦敦的人口能更好地反映伦敦吸纳就业人口的范围。

但这样的标准放到中国似乎会给人口统计带来障碍,比如河北廊坊市燕郊地区,据报道居住在燕郊的“京漂”人数接近40万,已超过北京全市总就业人口的3%。按照西方城市的定义,燕郊应属于北京城区人口的统计范围。但中国历来人口统计都以行政区为优先,新的划分标准并没有改变。

在上世纪70年代,纽约、芝加哥、东京、伦敦等大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突出表现在人口流失、公司外迁、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下滑,等等。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城市在完成产业升级后普遍结束了衰落,虽然城市人口恢复增长,但城市增长的机制更多表现为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的提升、经济活动的跨国性增加。

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已经正式进入了服务业占主体的阶段。

所以,未来中国的城市划分标准除了考虑人口因素,产业结构也应该适当成为参照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