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人员知识点总结(几则注塑小故事)(1)

经理宣布后,我的工作就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很多的领班开始向我“请教”起来了。

然而,领班“请教”的心态却有些微妙!

有的领班是真的遇到技术上的问题,请我去帮忙解决,是真“请教”;有的领班是注塑参数已经调好了的,产品已经合格了,然后故意把它搞乱,再向我“请教”,在对我进行试探,脸上写满了“不服”,心里盼着看“洋相”;有的是把我当“领班助理”,有一点问题自己不调,直接向我“请教”,我“指导”完了,也就帮他把活干完了……对于这一切,我心知肚明,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领班找我,我都去帮忙解决。

在上一个厂工作的时候,我独立调机的机会很少,对一些领班调机的方法有不同看法,一般也不好直接说出来。有时委婉地提出,但能被采纳的时候非常少,因为这些领班不愿意别人对自己的调机方法提出异议。我一直想补调机这一课,现在,机会来了!我可以光明正大、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去实践了!

因此,对于不同心态的领班的求助,我都欢迎,帮助的时候尽心尽力,平和友善。

有的领班技术比较好,调的参数很完美,我真诚地赞扬,向他们学习,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一起试验,观察不同方法下的结果有何不同;有的领班技术比较差,一些基本的东西都不会,我会帮他纠正,并向他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对于想看笑话的领班的“求助”,我更当成是一次“考试”,当成一次磨砺,不超过他们,我有何资格当工程师?又有何资格“指导”他们?因此,这样的“求助”我就特别认真,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制订几套调机方案试验,选择最好的方案作为“答案”上交。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机,我不但掌握了车间所有的注塑机的操作方法,而且在各功能的使用上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领班。有时调机需要某个功能,我就问领班,这个功能在哪个页面?他们说没有这个功能。但我相信有,我最终找出来了并使用上,产品更漂亮了。

不知不觉中,随着调机经验的积累,我对注塑理论的理解有着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深度。

读过上一篇文章的人或许会问,你第二关闯过了,但是侥幸闯过的,并没有搞清气泡消失的原因。是的,非常对,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气泡会突然消失了?有一天我在看专业书籍的时候,看到“温度的调整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时,我高呼,得之矣得之矣!我调整料温、模温后,但温度调整的成效并不是马上显露出来,我在迷茫中继续啤,其实是一个等待过程,当模温、料温达到设定值时,采取的措施见成效了,气泡就一下子消失了。而以前读专业书籍的时候,这样的描述是不会引起我如此强烈的共鸣的!

实践出真知,然也!

下面举几个注塑生产中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

一日,一领班拿一啤产品找我,说产品缩水调不到,保压压力已经加到很大了。我一看产品是相机转胶片的手柄,POM料,因为入水位易出现射入印,所以浇口开得很大。我问他保压时间是多少?他说2秒。我说,应该是保压时间不够,浇口未封闭保压就解除了。把保压时间增加到4秒,不缩水后再慢慢朝回减,找出最后不缩水是多少秒?因我当时在办公室有事,他去机位后一会就拿样板过来了,非常漂亮,一点缩水都没有了。什么都没变,保压时间加到2.8秒就完全OK了。他说,我没想到就差这么一点时间差别就这么大。我说,别说差了0.8秒,在临界状态时,差0.1秒就可能是冰火两重天!

故事二:

一日,一领班找我,说四个产品中有一个产品容易缩水,如果压力大点的话,其它三个又有拖伤。我到机位上一看,是相机镜头滑动门,一出四。让他啤一下走水板,看一下四个模腔是否流动不平衡。一啤走水板,果然,易缩水的那个模型走得慢很多。再进一步检查,发现缩水的那支水口针磨去的部分明显比其它三支少。

找到模具厂主管,那个主管一听就把头摇得象拨浪鼓,说不可能不可能,浇口是火花机打出来的,水口针是四支一起磨出来的,不会存在不同,你们注塑部不要乱找原因!我也不急不恼,说“就几步路的事,去机位看看”,笑着把他到机台旁边,他一看就不再坚持了,说:“下模,把模具送到模具厂,我来安排”。一个小时不到模修好了,再次啤走水板,流动平衡了,此后的生产就没再出现过问题。

事后,那个主管告诉我,问题调查清楚了,是有一次这套模具的水口针断了,模具送修换水口针,那个修模的师傅偷了下懒,磨针的时候未上磨床四支针一起磨,而是在沙轮机上随手磨了一下,所以这支针就比原来的小了很多,他已经批评了那个修模的师傅了,以后一定要四支水口针一起磨成一致。

故事三:

一日,一领班找我,说一产品上机已经几个小时了,调了一大堆废品,总是有气泡,头都大了。我到机位一看,产品一出二,PP料,透明,相机盒。检查加工温度、模具温度、背压都存在问题,作了纠正,气泡是少了很多,但仍然无法杜绝。

我问这个领班,那以前是怎么生产的?他说,要说这个产品那没有哪个领班不怕,每次到这套模生产,谁都发愁,有的领班甚至见上这套模就请假逃避,怕了!只有一个领班能对付这套模,但他是上夜班,现在没上班。那个领班调出来的,也是象现在这样,好一啤坏一啤地生产,好的留下,坏的丢掉,每次生产原料不知浪费了多少!

我观察模具,排气开得非常多,纵横交错,不能说模具排气不良。

啤一下走水板,问题就来了,发现产生气泡的部位都是处于排气槽中间的位置,也就是说排气槽虽然多,但没开对位置。我根据啤走水板找的位置,在产品上做好记号,找模具厂修模加排气。

模具厂主管一听我说模具排气不良,声音立即提到“高八度”!“还排气不良?模具都开排气开烂了!”我详细说明,这个排气不良不是模具整体排气不良,而是局部排气不良,只要在现在有的基础上再加几道排气就行了。但不管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末了,那主管大手一挥“模具不是你们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的,排气已经加得够多了,你们要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调机水平,不能水平差调不出来就说模具做得不好!”

碰了钉子,我回到机位上再想办法。为什么有时没有,而有时有?理论上应该工艺参数不变,要有气泡就都有,没有就都没有呀?最后,发现这种机不稳定。而稳定的机器又不能生产透明产品。但我还是相信,局部加排气是有利于气泡的排除的。

我找到经理,把走水板给他看,提出了我的意见,不管机器怎么样,在某几个局部加排气肯定是有利于调机的。经理很赞同我的看法,他说:好,我去沟通。

家族式企业的管理就有这种好处,模具厂主管见老板的弟弟来了,声音就降成了“低八度”,同意按我的方案再加几道排气,并且特别声明:试模时一定要叫他现场看,他不相信就这几道排气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就是产生气泡的原因。

加几道排气非常快,下前模,送模具厂加排气,一小时后上机,叫模具厂主管到现场,试啤,大概啤到20啤时,气泡消失了!此后,就非常稳定,一直到生产完,没有一个产品是因为气泡的原因而报废的。

模具厂主管看到了事实,还是不解,说:“难道几道几个丝的排气槽能有这么大的作用?”,是的,亲爱的主管同志,在临界状态下,几个丝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一头骆驼”的故事在注塑成型中的翻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