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呢,咱们说说“走后门儿”,唉,走“后门儿”呀,就是利用一些个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比如送送礼呀,托托人情呀,找找关系呀,唉,让别人帮你办点儿违反制度的事儿。这个词儿呢,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常用,那时候走后门的情况比较频繁,因为那时候咱们国家物资紧缺,又是计划经济,买点东西都得凭票儿,没票儿怎么办呢,就得走走后门。高英培有段儿相声叫《不正之风》,唉,那里边就描写了、讽刺了一个专门爱走后门儿的人,叫“万能胶”,这“万能胶”就说了, “唉,别人办事办不了,我能办得了;别人买东西买不来,我能买得来;别人买东西得排队,我不用排队。”这后门儿走来走去,结果没整利落,用火化场的车接新娘,把人拉到火葬场去了!没事儿您可以听一听,非常的经典。

古人为什么要开门(走后门走后门原来是为了讽刺宰相发明的)(1)

高英培《不正之风》

那“走后门儿”这句俗语是那时候才产生的吗?还真不是,“走后门儿”呀,打宋朝就有这词儿了。宋徽宗崇宁元年,也就是1102年,大奸臣蔡京当了宰相了,他就开始大肆迫害元祐党人。什么是元祐党人呢?就是在宋哲宗时期,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都有谁呢?以司马光为首,唉,就是小时候砸缸的那位,还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等一大帮大臣。

蔡京呢,列了个一百二十人的大名单,称他们为奸党,宋徽宗呢,亲自书写了这些人的名字,而且刻在石碑上,把这石碑还立在端礼门外,史称“元佑党人碑”。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孙,一律不允许留在京师,不允许参加科考,碑上有名字的人,一律是永不录用,而且还一概不许出现和提到“元祐”这个词。

古人为什么要开门(走后门走后门原来是为了讽刺宰相发明的)(2)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夷坚志》里面呢,写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宋徽宗跟蔡京还有其他大臣们一块儿看戏,台上一个演员呢,扮成宰相的模样,在那儿宣扬朝政是怎么怎么的好,啊,百姓是多么的幸福。这时候呢,来了一个僧人,求他给签署一个准许四处游方的文件。这宰相一看,“嗯?你这戒牒怎么是元祐三年发的呀,来人呀,把这戒牒给我烧了!你,别当和尚了,回家,还俗,再看见你当和尚打死你!”一会儿又来了个道士,这道士的度牒丢了,想再补一个,“啊,你这度牒是哪年办的呀?”“呃,启禀大人,我这度牒是元祐年间发的。”“啊?来人,把他这道服给我扒了。你,不许当道士了,回家当老百姓去。再看见你当道士弄死你!”一会又来了个士人,“你是什么时候获得荐举的呀?”“呃,我是元祐年间获得荐举的”“啊?又是元祐年的,来人,把他轰走,永不录用!”

这时候来了个管家模样的人,趴在宰相耳边就小声嘀咕开了,“哎呀,宰相大人,今天您从国库申请的一千贯料钱批下来了,可是我去领钱的时候一看,这钱全是元祐年间铸的钱,您看这钱咱还要不要呀?”“呃~,悄悄地从后门儿搬进来吧。”哈,这时候边上的演员就开始拿着大棍子打这个宰相,而且边打边骂:“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呀!”看到这里呢,宋徽宗和其他大臣都乐得不行了,不过不知道这蔡京乐没乐。从此之后呢,“走后门”这词儿就流传开了,成了这个以权谋私的代名词了,一直到现在。

古人为什么要开门(走后门走后门原来是为了讽刺宰相发明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