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纪实(武汉最特殊的学校)(1)

图片来源:江夏教育信息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26日讯(记者黄洁莹 通讯员陈克茂)25日中午12时,正是学校午餐时间。普二班的谈瑞在学校食堂遇见了特四班的李勇,智障孩子李勇用夸张的喜悦表情跟谈瑞打了招呼,“我们是好朋友”,两人乐呵呵地一起吃起了饭。这是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平常的一天。

这里是武汉市最特殊的学校:去年秋季,这所主要招收智障孩子的学校首设普通班,50名普通孩子跟77位特殊孩子一同上学。

特校校长王桂梅的“异想天开”:

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一起成长

江夏特校原是江夏区聋哑学校。随着人工耳蜗的普及,聋哑孩子逐渐能走进普通学校上学,2012年开始,这所学校主要招收智障、自闭症的孩子。学校让这些特殊孩子学习小学和初中知识,还开设了瑜伽、舞蹈、足球、手工缝纫、感训、心理辅导、生活技能等课程。

但校长王桂梅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感觉他们很渴盼接触普通人、普通孩子,虽然经常有志愿者来跟他们沟通,但他们依然很难接触到真实的社会,依然有一种被排斥感。”2016年,王桂梅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们招一批普通孩子,在校园里跟那些特殊孩子共同成长,是不是可以让特殊孩子更能融入普通社会,是不是也可以让普通孩子更能接受那些特殊的同龄人?

在普通中小学,有极少数肢残孩子随班就读。但普通孩子进特殊学校就读,这种教育融合,全国罕见。对此,王桂梅有两种担心,一是能不能招来普通学生,二是能不能让两类学生都能学好。她说,“我们在教学质量上要对得起这批学生和家长,还有安全问题,特班的孩子年纪大一些,但心智差一些,手脚没轻重,我生怕他们‘欺负’普班的孩子,或者玩闹时受伤”。

谁愿意把正常的孩子送到特殊学校上学?出了问题怎么办?区教育局当时也很担忧。王桂梅详细介绍了目前普特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发展,区教育局最终支持学校的实验,还给学校加挂了一块“东林小学”的牌子。

一学年快完了,

没有一个家长把孩子转走

还真有家长把普通孩子送来了。去年秋季开学,一年级来了40名新生,大多是学校附近的孩子。

“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我们老人腿脚不方便,上学远了没法接送,就把他送到这里”,一个普通孩子的爷爷说,当初很多家长都是这样把孩子送来的。

特殊孩子的家长也有担心。“我心里很紧张,怕他们被正常孩子嘲笑”,特七班的一位妈妈说,“特殊孩子能看得懂别人的眼神,只是反应慢一点,我最怕他被普通孩子‘欺负’了,更自卑”。

还有11名二年级学生是主动转学过来的。“有一个孩子确实是智力有缺陷,其他孩子是在普通小学的‘学困生’”,教导处主任邓俊华说,这些家长们当初把孩子送过来时都说,这个学校连智障孩子都教得好,肯定也能教好他们的伢。

谈瑞是转校生之一,以前调皮经常惹麻烦,爸爸不得已把他转来这里。如今,谈瑞的爸爸说,现在孩子有很大的改观,成绩也由30多分提升到80多分,跟特殊孩子相处也很好,“我儿子有个特班朋友,他叫李勇,很有礼貌”。

不少家长都曾心里打鼓。现在,一个学年快完了,没有一个孩子被家长转走。

除了上课,

普通孩子和“哥哥姐姐们”很多时间在一起

如今的江夏特校有两个普通班,按正常年级分班;六个特殊班,按年龄和心智分班。

虽然是单独编班,但孩子们平时接触的机会很多。长江日报记者在校园看到,课间很多孩子来到操场上,一起奔跑,一起玩球。普班的孩子还不太会打篮球,而特班的孩子协调性也不太好,两拨孩子反倒能玩到一起去,一起拍拍球,互相把球丢来丢去,然后乐得笑作一团。

下午,学校排练“六一”节目。普班和特班的孩子一起朗诵杜甫的《春夜喜雨》。排练两周了,普班的孩子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特班的孩子还存在发音不准和忘词的现象。休息时间,普二班的罗欣欣主动到特五班的杨美玲身边,一句句帮她纠正发音。

吃午饭时,特四班的李勇把自己带来的饼干分给了普二班的谈瑞几块。“上次,我给李勇哥哥带了糖”,在谈瑞眼里,李勇是个不打架、乐于分享的好朋友。“我发现他们确实有点不一样,比如说话、走路和表情”,谈瑞说,老师说特班孩子跟他们有区别,“他们很多是生了病的,需要我们关心和爱护”。

上周升旗仪式后,在国旗下讲话时,校长王桂梅问普班的孩子们每天是谁在打扫校园卫生,孩子们说是“哥哥姐姐们”。“我当时就愣了一下,孩子的世界简单纯真,没有那些人为的区分,特班的孩子年纪大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王桂梅眼眶泛红。

“你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你啊?”采访中,一个特班的女生问记者,好奇、渴盼又有些胆怯,然后一下子笑着扑倒在王桂梅怀里。

【编辑:耿尕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