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1)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2)

天天待在岳阳楼的人,却没写好岳阳楼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自请下调到陕西前线,负责国防事务。

此时他的朋友滕子京,正在湖南岳阳做知州,而始建于东汉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就在这里。

岳阳楼紧靠洞庭湖畔,登楼而上,便能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滕子京在政事之余,抽时间重修了岳阳楼。

然后,滕子京画了一幅《巴陵胜景图》(岳阳古称“巴陵”),并写信请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

范仲淹当时在陕西前线,军务繁忙,就没有写。等转过年,范仲淹又被下放到了河南邓州,可能有点闲暇了,于是写了这篇《岳阳楼记》。

想来,范仲淹不可能抛下邓州的行政工作,专门跑到那么远的湖南岳阳写篇文章。

他是根据图画、资料,还有想像,完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3)

有意思的是,岳阳楼是滕子京主持重修的,天天见、天天看,肯定对岳阳楼有很深的感情和热爱。

而滕子京自己也会写文章,他也亲自写过岳阳楼、洞庭湖,写得怎么样呢: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

(滕子京《岳阳楼诗集序》)

写景状物,流于平面,从传播度和认可度来说,滕子京这篇文章远不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是没有原因的。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4)

滕子京还为洞庭湖写过词,说实话,也不怎么样: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临江仙》)

其它就不说了,一共六句词,上阙结尾的“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用了孟浩然的名句,下阙结尾的“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来自另一位唐朝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等于有两句都不是自己写的。

可见,文章并不是简单的客体反映,更需要主体的表现。

《文心雕龙》里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但如果心里没有感受,反复观察也无用;若心里有储备,就是不亲眼看,也可以写出好文章来。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5)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自然是那种心里有储备的人。

《岳阳楼记》一开篇,他就写“予观夫巴陵胜状”,“予观”不是写实,是“想像”,但想像来得“理直气壮”,没有丝毫犹豫。

接着便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之大观”,气势恢弘。但“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夸的已经够多了,就不多说了。

不说地理形胜,那说什么呢?

他把文人雅士,还有政治上受打击的人,都写到岳阳楼来了,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然后干嘛呢?

是想看看大家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就是登临赏景之后,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范仲淹的思路,他要写的不是俗套的地理风物,而是来到这里的迁客骚人情感的特殊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重点不在“览物”,在“之情”,更在于 “异”。

接下来,范仲淹就写了三种感受,这是文章的脉络。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6)

第一种感受: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段写的是览物而悲者,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范仲淹形容此时的洞庭湖“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说湖水非常浩荡,甚至遮蔽了日月星辰的光辉,山川也被遮挡不见了形迹。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7)

范仲淹没去过,所以不知道洞庭湖的真实样貌。但有一个叫袁中道的,明代人,他去过。他说洞庭湖其实没有那么浩荡,甚至在秋冬时,湖水少的就像一条小河,只有在春夏之交,湖水才会大一些: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苏州人,来自太湖边,他发挥自由想像的艺术感受,把他对太湖的印象和自己内心的气魄,在《岳阳楼记》里赋予了洞庭湖。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8)

它可能不符合实际,但作为抒情散文来说,它符合范仲淹自己。他就是一位气魄豪迈的将军。

还有接下来的“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也非常精彩。“猿啼”本来是悲凉的声音,谚语都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厉的猿声常常引起行客的思乡之情。

但把“虎啸”和“猿啼”结合在一起,“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感觉就不一样了,这种悲情带上了豪迈,带上了范仲淹自己的烙印。

天气虽阴霾,但波涛汹涌,能把天上的星月和地上的山川淹没。

当把悲伤放在极度宏伟的空间里,悲伤也悲得神气、雄伟了,这是范仲淹作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心胸和气概。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9)

再看第二种感受,“由悲转喜”: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段写的是览物而喜者。到了“春和景明”的时候登楼,便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登斯楼也”,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自如。

宠辱不惊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心态。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清心寡欲,也不声色犬马;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

要对人生路上的一切顺利与挫折都抱有这种超然的心态,是很难实现的,但这是范仲淹追求的精神境界。

而这,还不够。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10)

永远忧愁

范仲淹觉得,在“淫雨霏霏”的天气就“感极而悲”,在“春和景明”的天气就“其喜洋洋”,这样的境界是不够理想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者有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能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于是他写出了第三种感受,是更高的追求和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段是全篇的重心,兼有抒情和议论,笔调激扬。这种更高的思想境界,是不因个人遭遇而悲喜,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下放就在远方为国君忧虑。“进亦忧,退亦忧”,无论政治上失意与否,都是忧虑的,这是很理想化的人格。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11)

下面的话好像更不可思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说,要在天下百姓还没感到忧愁之前,先感到忧愁,这个不难;但怎么才能确定天下百姓都安乐了呢?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这意味着,有这样人格追求的人,等于取消了自己在任何条件下快乐的权利。

这样的标准,平常人达不到,范仲淹自己达到了吗?似乎也没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范仲淹身在西北边塞时因想家而写的词。他说要“不以己悲”,只忧百姓、忧其君,可想家想得哭出来的时候,不就是因为自己在悲伤吗?他也没做到。

岳阳楼记内容摘抄和感受(我明白了一个写作道理)(12)

但可以理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所写的,那不是说大话。

一来那是他对自己的勉励。在政治上失意、被贬谪下放的时候,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即便做不到也要这样鼓励自己,让自己的精神不被压制下去。

二来,诗词里的范仲淹和散文里的范仲淹,是可以有区别的。诗词是个人的东西,可以写儿女情长;但这篇散文是要公布在岳阳楼上给大家看的,承担着社会功能,所以更严肃、更道德化、更理想化。

身居江湖,仍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带着顽强意志追求理想化的人格。

所以《岳阳楼记》的著名,从不是因为岳阳楼的雄伟、洞庭湖的美丽,而是因为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

有了独放异彩的思路,和清晰流畅的脉络,是不是见过实物、写的是不是实景,就没那么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