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诗人。

说起唐代诗人,很多人对宋之问这个名字并不算熟悉,甚至有点陌生。不过,在初唐时期,他也算得上名动天下了。

大家对于他的名字虽然算不上熟悉,但小编敢肯定,对于他的诗,估计大家在不同的场合都或多或少的听过。

特别是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几句,想必更是耳熟能详,对于这几句诗背后所牵涉的故事也听过不少。

下面,便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扒一扒宋之问这个人的生平。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1)

宋之问

宋之问出身并不算显贵,不过他的父亲宋令文却也是个奇人。以“富文辞,善工书,有力绝人”闻名于世,世称三绝。

张鷟《朝野佥载》一书中,曾有关于他“徒手搏牛”(光着膀子把牛放倒)“以指书壁”(用指头在墙壁上写字)以及“挟柱压衣”(做太学生的时候,曾把讲堂的柱子抱起来压在同学的衣服上,强迫对方请吃酒,不然不放出来)的记载,极言他的勇力过人。简直有点像是武侠小说里写的,江湖中的武林高手一样。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2)

更巧的是,他生的三个儿子,宋之问宋之逊宋之悌刚好每人继承了他的一项绝学。

宋之问继承了他的文辞,宋之逊继承了他的书法,宋之悌则继承了他的勇武。三兄弟各得其名,在当时也成为一时佳话美谈。

宋之问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长得也是“身长貌伟,仪表堂堂”。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3)

玉树临风就是我

唐高宗时期,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进士,从此登上仕途。武则天时,又因文才出众,被选为宫廷侍臣,很受恩宠。

有一次,武后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因其“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又夺了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其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就在宋之问踏上仕途,渐渐明白了官场之道之后,开始极尽所能阿谀谄陷,媚上取宠的同时,其卑劣的人品德行也慢慢开始显露了出来。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4)

快把袍子脱了

相传他为了觅得佳句,甚至不惜杀害了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而将其《代悲白头翁》一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从此开启了他劣迹斑斑的”新的人生篇章“。

宋之问终日转悠于武后的宠臣外戚们的屁股后面,竭力奉承巴结,以求能够进身富贵。并且日益沉溺堕落,以致他自己都感叹自己“志事仅得,形骸两忘”。不过,宋之问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5)

看到张易之兄弟因为深受武后宠爱,权倾一时,他便跟着去巴结张氏兄弟,自降身份,连帮他们提夜壶的事也愿意去做。

基于对张易之兄弟平步青云的“成功案例”的参考借鉴,宋之问似乎得到了启发。

于是乎,他便也写了一首艳诗献给武后,希望能藉此爬上女皇的龙床,成为她枕边新的娇客。只可惜,却因为牙齿有疾而生出的口臭,让武则天难以忍受,最终没能获得武后的宠幸。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6)

男宠张易之

武后退位后,唐中宗李显复位,开始清除武后党羽。张易之兄弟被杀,宋之问也受到牵连,被贬岭南迁为泷州参军

然而,宋之问却因为难以忍受岭南的恶劣气候环境,而且心中不甘就此落魄,又瞒着朝廷,偷偷跑回洛阳

途径汉江之时,作下了非常有名的《渡汉江》一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7)

特别是最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将返乡时心中的百感交集,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入木三分。特别是这里的”怯“字,用得真是恰如其分。

而根据官方各种文献的解释,这里的“情更怯”和“不敢问”是因为此时的宋之问是违抗朝廷命令,偷偷跑回洛阳,生怕形迹暴露,并由此生出胆怯、不安的心理。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8)

然而,小编在了解了宋之问的大概生平经历以及他自身的品性人格之后,却感觉不太以为然。

宋之问大半生追求的都是权势、富贵、声名、地位,为了这些,不惜舍弃自身尊严和士人的清高,终日游走于他人尾巴之后,行谄媚小人之鄙事。想必,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光耀门楣”。

而此时的他,失宠被贬作岭南蛮荒之地的一个小小参军,身上已再无昔日的尊荣光环。不过,他并不甘心就此沉沦,于是逃回洛阳,妄图东山再起。很显然,这时候的他心中的贪慕虚荣之心并未有所改变。

所以,小编私以为,这里的“情更怯”不仅仅只是因为胆怯,更主要的是宋之问心中的那份虚荣心作祟,自觉声名不就,落魄失意,无颜见江东父老,羞于见人。“不敢问”也并非只是不敢问,而更多的是心中羞惭,没脸面去问。

宋之问的风格是什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宋之问的)(9)

不以为然

也正因为这份虚荣心,后来宋之问为了再次上位,不惜出卖好心收留自己的朋友张仲之,忘恩负义,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仅逃跑之事未被追究,更因此被提拔为鸿胪主簿

这一点,也能说明在宋之问心中,怕的并非是逃跑的事被发现,而更怕的是自己的落魄让他觉得没脸见人。

直到了晚年时期,宋之问才逐渐领悟了朝廷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宠辱的变化无常。决心洗涤心灵,升华境界,思想情感上也有了很大转变。

然而却为时已晚,因为自己依附的武三思在唐隆政变中失势被杀,自己也遭受牵连,最终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桂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