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孩子的兴趣决定他未来能走多远吗?

你相信玩耍会使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吗?

你相信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的学霸,之前也被老师说过英语太差吗?

你所相信的都曾发生过,成长中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今天《教育》邀请到了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长聘副教授的Stella Christie

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育儿方法,帮助更多父母成长。

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20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

加入清华之前,Stella Christie教授在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担任终身副教授。

Stella Christie教授是认知科学家,是类比推理领域享誉世界的专家,研究人类是如何学习的。

现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儿童认知发展。

同时,Stella教授也是清华大学儿童认知研究中心的创始人。

你刚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你任务完成了?

还是: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你想做什么?你喜欢这样吗?为什么呢?

面对孩子成长路上的关键选择点,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家长?

有没有一种爱,可以不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今天就把家长们的育儿困惑都提给了她。

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和最懂学习的清华心理学教授聊了聊)(1)

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和最懂学习的清华心理学教授聊了聊)(2)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自主权

因为孩子年纪还小,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需要我们为他安排好一切,替他做决定,甚至精心设计他们的成长轨迹。

然而,这些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孩子们的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以下这个“选择性信任实验”,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3岁的孩子都不是盲目地学习的,而是有逻辑地学习的。

比如,当孩子面对两位陌生人,第一位给物品胡乱命名,第二位给物品正确命名;

当孩子们有新的问题要求助的时候,会主动寻求第二位陌生人的帮助,因为孩子非常清楚谁是更明智的。

这表示什么呢?

即便是3岁的孩子也是有逻辑的。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让孩子不断在生活中自己做决定,

而不用不断地请求爸爸妈妈的指导,来培养孩子对自己逻辑的自信。

说到自主权, Stella教授也从她自己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Stella教授出生在印尼一个普通家庭。

初三结束时,她拿到了新加坡的奖学金。

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她,初到新加坡时,英语是极大的挑战,为此她花了半年时间专门学习英语。

在新加坡的第二年,有些科目是可以选修的。

尽管英语依然是她的弱势科目,但因为被英国文学所吸引,她还是依从内心,选择了英国文学。

而后,Stella又拿到了新加坡高中和大学的奖学金。

但因为她不想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个漂亮的成绩,

当她很幸运地拿到了“United World College”(世界联合学院)奖学金时,她毅然选择去挪威继续深造。

之所以是挪威,而不是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是因为她对挪威“遥远与未知”的好奇。

看到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Stella的父母也曾心生疑虑:一定要去挪威吗?

新加坡有着很高的教育水平,而且你还拿到了政府奖学金。而去挪威,一切都是未知……

但,开明的父母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Stella。

因为他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陪孩子找到热情的种子,帮助它们生根发芽,努力将热情变为成就。

最后Stella如愿来到了挪威。

尽管这所由来自81个国家的200名学生组成的大学并非顶级名校,

却让她在这两年中,拥有了全新的经历,了解到不同国家的人文和看世界的角度。

更幸运的是在挪威还遇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她的波兰老公。

而且,在挪威的丰富经历还助力她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因为哈佛不仅看重学习能力,还会评估申请人的经验是否丰富。

这位辗转于印尼-新加坡-挪威-美国-中国、会说5国语言的传奇女子,当说到每一次选择时坦言:

我的选择不想被一个“好的结果”所禁锢,我想抵达我内心的居所。

在哈佛读大三时,Stella和她的爱人双双获得了到中国复旦大学交流学习一个学期的奖学金,

因为她喜欢学中文,所以,在这次选择面前,她并没有囿于大四毕业、找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而是欣然拥抱这次机会。

Stella说,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从点A到点B的一条单行道,我们的内心需要有一张“地图”,当有新的情况或机会来临时,我们可以随时调整路线。

做科学家亦是如此。

我们不是为了一直学习,争取一个好的分数。最好的科学家是可以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在养育上,也是同理。

就像《园丁与木匠》中所说的:

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却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

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和最懂学习的清华心理学教授聊了聊)(3)

给孩子机会

发现他们的兴趣与能力

Stella初进哈佛时,主修经济学专业,因为成绩非常出色,获得了免修一年经济学课程的奖励。

在通识课程中,Stella选修了心理学。

这个“有些内容很无聊,有些内容又很有意思”的科目,让她在其他科都一路凯歌时,只得了B-。

而就是心理学那一部分很有意思的内容,吸引着Stella,让她把专业从经济学变为了心理学。

尽管她在哈佛的学术顾问都深表不解:你的经济学那么出色,为什么要改变?

但,依从内心的Stella凭借着兴趣和热爱,最终获得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而后又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的博士学位,而今已经成为儿童认知心理学的顶级专家。

她个人的经历,也是教育理念很好的示范:

虽然孩子可能一时成绩一般,但他只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就该支持他。

因为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评估孩子这门课程的能力,所以父母还是要鼓励孩子保持他的热爱和兴趣。

作为儿童认知科学家,Stella知道,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就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比如4个月的宝宝,已经知道“重力”,他会知道,东西是往下掉落的。

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像一朵已经非常美丽的花,父母没必要再在上面修剪雕饰,画蛇添足。

那么,父母恰当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发展自身学习能力的机会。

“如果孩子是波普尔笔下的科学家,父母就是高校和赞助机构。

通过我们,孩子们拥有了我们想也想不到的资源、工具和基础设施,并会用它们去解决问题。”

在Stella的儿子1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她爱人开车时在用导航,孩子很好奇,一定要看导航地图。

有些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阻拦或者不耐烦。

Stella却非常耐心地给孩子指着地图解释:“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车!你看它动了!这里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这些线是什么意思……”

当孩子对一件事表达出兴趣的时候,尽管这个兴趣对父母们来说可能毫无意义,

我们也需要及时做出回应,用关注和爱,鼓励他们探索未知。

在保护孩子兴趣方面,除了兴趣班,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

现在很多父母让孩子上了很多很多课,舞蹈课、钢琴课、绘画课……

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我们应该在上了一两次课后,问问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

然而,实际生活中的对话往往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今天练琴了没有”……

兴趣班成了父母愿望的达成,孩子成了被安排者。

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

说到底,我们是为未来养育孩子。

如果小时候,孩子已经习惯了所有兴趣爱好都不是他自己发现的,

而是由老师、父母安排的,尽管他的童年忙到晕眩,被各种班填满,

他终究没有能力去应对未来的世界!

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和最懂学习的清华心理学教授聊了聊)(4)

孩子爱玩才会更聪明

你能否想到,一个1岁宝宝一次次扔球,实际上是在测试自己的肌肉控制能力,是在建构“扔”和“球落地”的联系?

其实,孩子们就像科学家,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假设,需要不断测试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假设不断理解这个世界。

父母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自由玩耍、蓬勃发展。

Stella教授说,“玩耍使孩子们变聪明”这一观点不再是听上去老掉牙的广告词,而是存在着科学依据的。

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和最懂学习的清华心理学教授聊了聊)(5)

1.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玩耍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的社会上,聪明成功的人们总是那些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灵活地运用知识的人。

我们每分每秒似乎都有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让我们抓耳挠腮,

在这样的节奏下,那些不懂得跳出自己思维的舒适圈,不懂得灵活思考的人,好像下一秒就会被淘汰掉。

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只有从A到B这么简单,它还有很多其他的思路,我们要跳出这个思维惯性。

相比之下,敢于尝试、懂得换个角度来解决问题的人往往略胜一筹。

对于孩子们来说,玩耍的过程通常能使他们邂逅困难处境,以及不断锻炼他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玩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对于聪明成功的人们来说,仅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

他们通常还懂得,在团队合作中,如何正确以及高效的他人沟通。

当孩子们玩耍时,尤其是与他人一起玩耍时,他们将会不断地和他人进行合作与沟通。

在沟通交往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明白他人有着不同于你的想法,

心理学上把这称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论的不足会使孩子沟通与合作变得困难,因为你会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其他人。

所以孩子与他人一起玩耍不仅更有趣,也能为日后培养重要的社交技能。

3.玩耍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玩耍不仅使你解决问题,它还使你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孩子们通过家庭作业和复习会巩固课本上授教的内容,

但如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死记硬背的话,他们将不懂得如何应对课本之外的难题。

人际相处的规则、自我反思的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敢想敢做的勇气,这些孩子都可以从游戏中获得。

Stella希望通过这些科学依据,父母会逐渐相信"玩耍使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并不是泛泛而谈,要相信科学。

当孩子满手泥沙,在墙上涂鸦,把闹钟拆散,和伙伴们玩闹,别轻易打断指责,别总是绞尽脑汁,将他们禁锢在一方书桌前。

放手让孩子尽情玩耍,就是为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和最懂学习的清华心理学教授聊了聊)(6)

平衡工作和孩子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为人母后,我只想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知乎上有人问:当妈后,有没有哪一刻觉得很崩溃?

有个高赞回答戳中了我:不是哪一刻,是好多时刻。

似乎妈妈们都要变成超人,出门赚得了钱,在家带得了娃下得了厨。

把孩子教成学霸,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Stella也是一位妈妈,她是怎么平衡工作和孩子的呢?

一位女性,她为了做好母亲,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事业吗?

一位女性,她能不能既是一名女博士,也是一位酷炫的妈妈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并且她就是这样一位妈妈。

Stella给了妈妈们3个建议:

1.让爸爸适当分担一些工作

因为带孩子不是天经地义地就应该由妈妈一个人来做的,爸爸也应该参与,

而且孩子也需要他的参与。

Stella教授的先生是清华大学研究黑洞的理论物理教授,他也很享受带孩子的时刻。

2.妈妈需要给自己个人空间

这一点很重要,妈妈要给自己个人的空间,调整自己,

如果妈妈很压抑,情绪不好,自然会没有耐心对孩子,

所以在家庭中,妈妈开心对孩子很重要。

3.不需要做完美妈妈,也没有完美的妈妈

妈妈不要去当完美的妈妈,妈妈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对孩子很重要。

有的时候妈妈会为自己加班忙,或者没有陪孩子玩而内疚,觉得自己的不完美会对孩子有很多影响。

其实我们在儿童心理学中应该知道,孩子也很有韧性,或者叫“复原力”,

所以妈妈不需要因为没做好就特别有愧疚感。

让孩子知道生活就是这样,妈妈可以做很多事情,

但妈妈也可以说这个事我不要做了,因为妈妈累了,因为妈妈现在没时间。

妈妈要学会取悦自己。

妈妈状态好了,整个家庭气氛就好了。

妈妈们要深信自己是很精彩的个体,要跟孩子分享你自己,但你不是服务你的孩子。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回到父母最迟疑的两个问题上: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最好的父母?

2020年,我们还要继续鸡娃吗?

Stella教授给出了她的答案:

“科学认为,最好的父母是对自己的孩子有兴趣的父母,

欣赏你的孩子,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让他成为他自己。

2020年,请科学鸡娃。”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在看”。

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笔芯~

*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