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取得独尊地位的时期(儒家极力掩盖的王道)(1)

孔前儒家经典内涵首次披露,隐密的儒家文化。

‬“允执厥中”才是儒家思想真正的核心。

儒家讲的是君子之道,是王道。真正的君子,是达到能成为国君的标准的。王道的精华就在“允执厥中”四个字上,这也就是儒家的核心,即根本的君子之道。

“允执厥中”最初是尧传给舜的,舜传给禹的时候又加了三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三句作为“允执厥中”的补充说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就成为真正儒家的思想的核心。懂不懂这十六个字就是分辨是否是大儒的根本标志。儒拆开讲是人需,儒家核心的十六个字也是人内心需求的真实体现。

人活着都无法认清自我,不懂自我的真正需求,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需求,而儒家修行的目的就是能认清自己,觉悟自我。而儒家核心十六个字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修行方向和处事原则。

下面具体解说一下这十六个字的内含。

这十六个字以“允执厥中”为核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是用来具体解释“允执厥中”的。中庸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就是智仁勇三达德。

‬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说的就是允,即包容允许,在中庸中讲就是仁。仁慈仁爱,对自己仁慈,对别人也要仁慈。但是当你不断包容别人的时候,别人的心就会向更危险的地方发展;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也应当允许自己完成自己的愿望,但是允许自己过多了,自己的心也会变得放纵不堪。所以对于仁要灵活掌握,坚持一个中庸的原则,当允则允。

‬道心惟微

道心惟微是说的厥,即挖掘,挖掘自己内心观念的根源。人的行动都会本着一些固有的观念,固守和执着一些不变的原则。当一个人追求大道,追求宇宙真理的时候,就要不断地突破内心中固守的原则,冲破观念的局限,不断地深挖自己的观念,这个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就越来越纤细,敏感。因为思维越来越深入,内心也就越来越细微。在中庸里面表现出的就是智,即智慧。智慧往往是小中见大,细节上发现魔鬼,一滴水折射出整个世界;而挖掘过度又会使自己敏感,脆弱,面对复杂的人中环境,难以适应在人中的生活。所以也要把握中庸的原则,需要反省的就要去反省,当厥则厥。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说的是做事情要专一不变,说的是执,执着,坚持,忍耐。认定一个目标坚持做下去,这才是成功之道。在中庸里表达出来就是勇,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勇于坚持真理,勇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过于执著,或者想要实现的目标会伤害别人,或者破坏真理,这就要具体对待,而不是一味地执着。要把握中庸原则,当执则执。

儒家取得独尊地位的时期(儒家极力掩盖的王道)(2)

过去对于允执厥中的解释是允执其中,把厥解释成了一个助词。失去了一个位面,那就把人心和道心的对立统一作为修行的核心,这等于把本来三位一体的儒家大法简化为二元论。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很多悖论的地方。

人的心要在这允,执,厥三个方向流转,这个流转一般来讲不是主动流转,而是相对被动的,即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流转,或者说在某个关键的转化点上去转化。这个关键转化点如何把握呢?就是停止在一个行为能达到的最好的结果的那个位置,也就是所谓止于至善。儒家研究的很多都是止于至善的学问。同时儒家经典中也有许多三位一体儒家大法的表达和应用的例子。

在《论语学而篇》的开篇就有,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就是解释允执厥中的内涵,或者说是孔子表达了对于允执厥中的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说的厥,不断地学习增长智慧,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自己快乐朋友也感到快乐,这是说的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说的执,不以别人的行动影响自己的追求,我追求什么不会因为别人的无知冒犯而被转移。这是成功的保证也是大忍之心的表现。《论语》开篇这三句恰好对应了中庸里面智仁勇三达德。也就是允执厥中的具体体现。

再举个例子,《论语学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勇,涉及到忠诚讲义气。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维护和朋友的关系,这是仁。传不习乎?学习增长知识和智慧,这是说的智。这里明确地对应了智仁勇三达德,这是曾子通过修习儒家大法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相传子思做《中庸》其间讲到智仁勇三达德。《中庸》第二十章,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个和允执厥中对应也是非常明显。

我们再看荀子,这是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他提出虚一而静的观点。虚是指谦虚,这是智,一是指专一这个是勇,静是指内心安静这个是仁。这是荀子对于允执厥中的理解。

也就是说早期的大师都明白这个“允执厥中”的观点,根据自己的修行,而对于这个观点进行自己的解释和补充。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先秦儒家大师对这个观点给出的理解和补充有都有所不同,但没有离开根本,而最原始的理论恰恰就是允执厥中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也就是中国历代君主赖以统治的王道。

儒家取得独尊地位的时期(儒家极力掩盖的王道)(3)

故宫中和殿

所以这四个字被皇帝刻成匾,挂在中和殿上。

掌握了这个原则再看儒家经典会发现意外的好懂,而先秦儒家大师对于这四个字的论述,其中细微的差异和不同,一下子就呈现在眼前,纷繁的儒家理论,变得清晰好理解了。大师们的个人理解都围绕着这个根本原则。

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既然通过允执厥中这么好理解,儒家经典为什么不直接讲给学生们呢?为什么把这个如此简单易懂源头理论隐藏起来了呢?

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具体解释这个原因。

孔前儒家经典内涵首次披露,关注:原始儒家,带你探索隐密的儒家文化。

儒家取得独尊地位的时期(儒家极力掩盖的王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