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方家胡同,曾是我在北京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北京的胡同很多,名字也不是很好记,但我阿嬷恰好姓方,因此我第一次去就觉得这是一条亲切的小巷胡同里有一家依托老屋而设、占地两层的咖啡厅,规模不很大,但在北京的胡同里也已算不上小这家名叫“双城”的咖啡厅,既是我反复到访这条胡同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像我一样在北京念书的台湾学生在这座陌生城市里的心灵寄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两岸的事是两岸家里的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两岸的事是两岸家里的事(说得一家话两岸是一家)

两岸的事是两岸家里的事

视觉中国供图

方家胡同,曾是我在北京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北京的胡同很多,名字也不是很好记,但我阿嬷恰好姓方,因此我第一次去就觉得这是一条亲切的小巷。胡同里有一家依托老屋而设、占地两层的咖啡厅,规模不很大,但在北京的胡同里也已算不上小。这家名叫“双城”的咖啡厅,既是我反复到访这条胡同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像我一样在北京念书的台湾学生在这座陌生城市里的心灵寄托。

所谓“双城”,指的分别是台北和北京,两位老板阿哲和叶子各自在台北经营过餐馆与书店,又在种种因缘际会之下,共同在彼处的小胡同里开起了这家咖啡厅。在学长的介绍下,我逐渐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在北京的“据点”,每每一进店门,便似乎有一股来自小岛的清风扑面而来。

店里布置了许多绿植,当然都是适合北方气候的品种,掩映起来却颇有几分南国风情。从前台到墙角,各处散落的书籍、张贴的海报,也都让人依稀有“梦回台湾”之感。唯一能让人清晰认出“这里是北京”的,就是店内客人聊天时脱口而出的京腔。有闲暇时,我不仅会来独坐顺便与老板闲聊,也常常呼朋引类,带着在北京认识的大陆朋友来这里“打卡”。在店里,两座城市仿佛真的超越了空间的距离,在一方斗室交汇合一。

有时,看到老板和大陆朋友相谈甚欢,不禁要替他们开心——当初选择到北京念书,身边不乏有人觉得这是“冒险”,而我正是因为坚信交流与理解对两岸同胞的重要意义,才作出了这个不悔的选择。初来乍到,不论是干燥的空气、宽阔的街道、还是满眼望去让人有些头昏的简体字,我都很不适应。可是,在北京待得愈久,我愈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以及两岸同胞之间斩不断的联系。

之所以会在年关里想起双城,是因为我曾在这里度过一个特别的春节。2019年,我原本想要飞回台北过年,但那段时间手上正好有个要参赛的项目,处在最后的攻关阶段,必须和同学合作完成,于是大家都留在学校,一边完成项目一边过年。除夕那天,我们在学校食堂吃了饺子,却总觉得没什么过年的气氛,突然想起,双城咖啡厅会在春节假期举办“回家”主题的电影放映会,于是约好了同去。

到店之前,我本以为春节期间不会有多少人跟我们一样“无家可归”,没想到却在这里遇到许多留在北京过年的人,甚至还有好几个台湾人。看完电影,大家很快聊了起来。原来,大陆“北漂”与台湾“北漂”的心境也没有什么不同。对华人而言,春节是和家人团圆的时节,但世上有太多无法预测的事,时常难以“团圆”。因而,在那个难忘的春节里,来自两岸的人能像家人一样毫无距离地交流,更显得难能可贵。

很多时候,台湾朋友对大陆的误解、大陆朋友对台湾的误解,都是基于“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让双方有机会面对面、以真心换真心地交流,同样讲着中国话的我们,没有理由讲不到一起。大陆有句俗语,叫“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想:不论有多少令人遗憾的现实因素,只要能够聊得起来,两岸便依然是“一家”。

遗憾的是,2020年11月,“双城”咖啡厅宣告停业。我听朋友说,疫情给咖啡厅的经营造成了很大影响,两位老板因各种变故关店。想起往事,我都会不胜唏嘘,那个春节的情景,也会回荡起。

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店,都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我相信,曾经在方家胡同发生过的交流不会没有意义,在两岸之间促成交流、播撒信赖的精神,也一定会在别处得到传承。今天,我已和北京作别将近半年,时常怀念北京的檐角与飞燕,更怀念北京的好友和恩师。今年春节,我与家人共度,不必承受孤寂,我也希望,两岸同胞能跨越重重阻隔,在心心相连之中共同体会“年”的团圆。

秉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