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

风筝,古称风鸢、纸鹞,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优秀 代表。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在诞生之初主要用于军事。唐朝开始出现了玩具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从此,风筝盛行于世,并从中国流传至世界各地.中国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 软翅”、“板子”、“串子”、“挑子”、“软体”、“立体”、“复线”等。由于遍布全国 各地的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文化层次及知识结构,逐渐形成了“京燕”、“鲁蝶”、“津奇”、“南响” 及阳江风筝等流派。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7)

而云南地处高原,山多地不平、气侯条件复杂、风向风力不定,来去毫无规律,一般意义上的传统风筝是不适合在云南放飞的。因此, 云南便诞生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正三角结构硬翅风筝,它能够经受高原山谷气流的冲击,具有耐风性强,飞行稳定等特点。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8)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9)

云南风筝相传为公元1253年忽必烈远征大理国将 “米”字风筝传入,经过云南民间艺人不断改进而来,距今已有769年历史。此说法虽缺乏可以考证的史料或实物,尚无定论,仅在云南民间口头流传。但从现在云南风筝的结构和形制上分析,云南风筝的主体结构确实与当时中国中原地区常见的“米”字形硬翅风筝有着传承与改进的关系。首先,为了使其结构平衡及飞行稳定,增加了一对翅膀,使其变成了正三角结构的硬翅风筝,于是出现了双米字造型的云南风筝;其次,考虑到制作的复杂程度,于是去繁为简,仅保留下了最为稳定的正三角结构部分,于是“歪桃”造型的云南风筝开始广为流传。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0)

“桃子寿星”歪桃造型云南硬翅风筝,是云南传统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该风筝采用精选竹材扎制骨架,整体为正三角结构,画面主要以桃子图案装饰翅膀部分,中心部分则以寿星图案为主,寿星的额头正好与“歪桃”的头部契合,祝福大家既能福气滔(桃)滔(桃),又能健康长寿。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1)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2)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3)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4)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5)

曾经的云南风筝做工粗糙、骨架较重、画面简单,经放牧天空云南风筝工作室和云南风筝爱好者们的不断创作与改进,现在有了较大的 突破。不仅在竹材处理以及骨架扎制上进行了更加合理和精细地改良,现阶段的云南风筝不仅能抵挡住高原强风,也能实现在微风条件 下起飞。同时,过去画面简单的“歪桃”造型云南风筝,主要是借桃子来表达人们对长寿、衣食无忧的愿望。如今云南风筝艺人们为“ 歪桃”赋予了更多的美好与精彩,传统吉祥图案如牡丹、荷花、蝙蝠、蝴蝶、祥云、鲤鱼、凤鸟等也都出现在云南风筝上。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6)

从现在云南风筝的结构和形制上分析,云南风筝的主体结构确实与 “米”字形硬翅风筝有着传承与改进的关系。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7)

为了使其结构平衡及飞行稳定,增加了一对翅膀,使其变成了正三角结构的硬翅风筝,于是出现了双米字造型的云南风筝。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8)

考虑到制作的复杂程度,于是去繁为简,仅保留下了最为稳定的正三角结构部分,于是“歪桃”造型的云南风筝开始广为流传。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19)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0)

章腾云老师简介

云南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云南唯一风筝项目国家级裁判,云南著名风筝专家,潍坊工艺美术协会风筝专业委员会云南基地负责人,昆明牧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放牧天空”云南风筝工作室创建者。

痴迷风筝20余载,深入挖掘风筝历史文化,潜心研究风筝制作技艺,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良创新,始终致力于云南风筝的传播与推广 ,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正三角形结构云南传统硬翅风筝发扬光大。目前,其作为云南传统风筝文化传承践行者已为数万名风筝爱好者及 学生讲解、传授风筝文化与技艺,曾担任过云南省农运会风筝项目裁判长,并带领云南风筝队伍参加全国风筝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组 织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有影响力的风筝相关活动,为云南风筝的弘扬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7年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专题节目“高原上的风筝”,被誉为“云南风筝第一人”。2008年其组织策划的为奥运献礼所放飞的长度达3500米的云南硬翅串类风筝目前暂无超越记录。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1)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其他复合材料包括丝绢、尼龙布、塑料膜或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等。纸和丝绢为一 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但是纸易破,丝绢贵,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 了制造风筝的新材料。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2)

中国传统风筝的制作技艺主要为“扎”、“裱”、“绘”、“放”。云南风筝也不例外,但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制作技艺的顺序略有不 同,具体为“扎”、“绘”、“裱”、“放”。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3)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4)

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5)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6)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7)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8)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29)

“扎”即扎骨架。其工序分为选竹、破竹、削竹条、修竹条、弯竹条、捆扎等。扎制合格的骨架应做到:光滑无刺、横平竖直、角度到 位、左右对称、捆扎牢固。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0)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1)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2)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3)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4)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5)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6)

“绘”即“绘花彩”。中国传统风筝有其独特的语言,它通过绘画的方式将鸟兽鱼虫、花果草木、人物器具以借喻、谐音、比拟、象征 等表现手法构成富含吉祥寓意的图案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终呈现出的风筝画面应构图丰满、寓意得体、描线流畅、 着色均匀、近看真实、远眺醒目。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7)

纸是蒙糊风筝的主要材料,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8)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39)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0)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1)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2)

“裱”即“糊纸面”。将绘制完成的风筝蒙面裱糊在骨架上。要求做到蒙面与骨架粘牢、平整、各处松紧相当,然后修剪多余边缘,最 后再来安装提线。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3)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4)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5)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6)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7)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8)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49)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0)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1)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2)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3)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4)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5)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6)

“放”即“放风筝”。风筝属于天空,飞是风筝的灵魂,风筝飞起来,它就活了。因此,一只风筝制作完毕后,在合适的天气和场地下 ,经过合理调试,正确使用放飞工具,再配合上熟练的放飞技巧,使其平稳飞翔于天空,这才算得上一只成功的风筝。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7)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8)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59)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0)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1)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2)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3)

软版风筝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4)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5)

鹰盘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6)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7)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8)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69)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70)

云南风筝极具地域特色及人文魅力,因其独特的造型、稳定的飞行能力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曾多次在国际、国内风筝节屡获殊荣,备 受风筝爱好者的青睐和认可。目前云南风筝制作技艺虽未失传,但精通者寥寥无几。我们期待通过多种方式及渠道的传播与推广,号召 大众关注云南风筝,让这项有着700余年的民间技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让云南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非遗风筝简介(非遗云南风筝)(71)

(彩龙社区 怕瓦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