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刷了几集《心居》,滕华涛导演,海清、童瑶一个大青衣一个白玉兰视后,外加改编自鲁迅文学奖作品的加持,本以为诚意满满,会十分好看的,结果就是:非常失望。

老公死前求守寡(心居日子过好是从老公摔死开始的)(1)

首先,“买房难”、“一线城市落户难”的时代问题真的不新鲜了,可拍吗?

可拍,但实在没必要套在一个海清饰演的小地方来的、没文化也没操守的平民“冯晓琴”身上,因为冯晓琴的问题很简单且根本不值一提,那就是自己没本事,完了想买房还不肯努力,她代表的是这样一类人:“看不清楚自己、被不切实际的欲望所裹挟,不能实现买房目标时就把仇记在老公和老公的家人身上。”

你如果问我,人家也想过好日子,想有套自己的房不行吗?

行啊,自己去挣,挣到钱就买,赚不到就闭嘴。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类人的故事有什么可看的吗?

拍点勤勤恳恳又正常的中国人这些年是怎么被一套房子捆绑、“致残致死”的扎心故事不好吗?

不要求像《蜗居》那样体现一个时代以及时代裹挟下普通人的买房血泪,但至少它是有共鸣、有痛点的,能照见真实的普罗大众,触发多数人精神层面的思考。

这个故事真的太小太小了,我看不到时代给人造成的困境,或说困境就在那里了,人物该怎么积极、正向去面对,前五集之前,剧集所有的事件、情绪冲突都在靠奇葩人设带戏,你说戏能看吗?

能看。

带劲吗?

姑嫂吵架是挺带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你也恰好追了国产剧,不难发现,最近两年的国产剧已经在“奇葩人设”方面高度内卷,从《都挺好》里的奇葩老爹到《欢乐颂》里的奇葩老娘再到《相逢时节》里的发疯姐姐……

就很纳闷是不是每家每户不贡献一个“不是人的玩意”,这戏就顺不下去。

到了《心居》就更夸张,一家子没个正常人。

这戏上来就是冯晓琴想跟姐姐借钱买房,一家人日防夜防看贼一样精打细算令人生气,“人家好歹也给顾家白白当了八年住家保姆”......

往下看,发现冯女士非常不满意她的老公顾磊,嫌对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上进,多次鞭挞老公考会计证无果,夫妻二人之间矛盾重重几欲爆发,那么我就很纳闷,老公长相水平也有限、性格又差,冯晓琴当初是看上了他啥?

答案是,“上海户口”。

老公死前求守寡(心居日子过好是从老公摔死开始的)(2)

多年前孤身来上海奋斗的冯女士,没文化、没人脉、没本事,想留在上海只能通过嫁人这一途径(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觉得没问题,谁都想过好日子,嫁人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不坑蒙拐骗二不知法犯法,完全合理。

但问题就在于,她通过嫁人拥有了上海户口之后,还想通过鞭策别人继续获利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在上海买房的想法很正面积极,有骨气,但冯晓琴的做法我不理解,你要买房你就自己奋斗赚钱去买,为什么要把欲望加诸在别人身上,就算是亲老公,也没理由为你个人的欲望买单啊。

当顾磊摔下楼梯一命呜呼之后,没想到更刺激的剧情还在后面。

当冯女士火急火燎地给看房中介打电话,各种央求别人退还买房定金时,我竟听到了这样一句话,“这三万块是我全部积蓄,你要不还我就活不下去了。”

可怜吗?

可怜,然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果公公真把50万的养老金“借”过去,姐姐也把100万的存款“挪”过去,没收入的冯女士和她那个不上进的老公拿什么还?空气吗?

别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的,借是情分不借是本分,怎么还有这种不给就甩脸子感到全家都对不起她的戏?

再看,顾家奶奶、爸爸、姐姐到老公,这几个也是一点不叫人省心,“一致对外”一边享受不必付费的住家保姆的优良服务一边看不起全职妈妈,冯女士确实不会来事,做人方面也欠点火候,想提防、为自己人考虑也行,但人家好歹嫁进来八年还给顾家生了儿子,怎么就不能一家人好好坐下来把话说开?

一个看穿不明说,顶着“借钱”的幌子毫无道理地伸手要钱;

一个暗搞小动作,打着“我也是为弟弟好”的主意各种挑拨。

这一家人终究没有一个脑子清醒!

要是单位同事、多年老友,绝交、回避什么的也就罢了,这可是一家人,用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谁还真能“治”得了谁?

老公死前求守寡(心居日子过好是从老公摔死开始的)(3)

童瑶饰演的大上海投行精英女好像也不怎么精英,跟只会打别人主意精致自己的冯女士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这样两个极端奉行精致利己主义的人,无论是不是亲戚,有没有过结,就算只是在路上不小心撞见也会打起来的吧,跟“买房”有毛关系?

说白了,冯女士日子难过不是因为买不起房,是她半生都在 “走捷径”,觉得通过嫁顾磊获得了上海户口,那么也就可以再通过顾磊的奋斗去获得上海的一套房,凭什么?

倒是老公摔下楼梯意外身死之后,家里的“靠山”没了,公公、姐姐因私人恩怨也不会再“借钱”,冯女士不得不认清形势,实打实地拼然后扛起这个家。

不是说不能写有弱点或有人格缺陷的主角,而是《心居》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去表达当代买房的困境,是小题大做。

说到这儿必须再夸夸《蜗居》,海藻、海萍这两个人物的困境始终存在且这个困境非常顽强且具有不可抗力——时代。

“房价猛涨”,一夜之间楼市如平地春雷突突崛起,普通人再奋力奔跑也赶不及楼市每时每秒都在疯狂飙升的单价,那种坠入深渊暗无天日看不到一丝光明的绝望,是每一个渴望在这片土地拥有房子的普通人的噩梦。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姐宝老公”的死确实触发了冯晓琴的改变,她后来开始为活下去跑外卖了。

但我还是要说,顾磊的死放在整个戏里依然突兀。

再看其他围绕“房子”铺垫的人设与剧情,张颂文饰演的展翔,人不算特别优异但就因为赶上了买房红利所以成了暴发户每天晃晃悠悠正事不干收点房租就好;

冯绍峰饰演的初恋则是其反面,一家子知识分子他本人也努力但就因为错失红利落得欠债150万;

……

倒也现实,可然后呢?

无论是吃了买房红利还是没吃到,无非就这两个结果嘛!

若说这事有什么好反思,也大概只有一句:人活得好与不好,很多时候看运气

老公死前求守寡(心居日子过好是从老公摔死开始的)(4)

倒是顾磊的死彻底改变了冯晓琴一贯“走捷径”的偷懒式生活方式,也给顾家带去了反思,公公、姐姐开始有所觉悟,尝试重新解构并且重塑自己对“家庭”的看法与理解,从姑嫂大战到姑嫂和解并一起齐心协力把顾家经营下去,果真还是多亏顾磊这一摔。

剧中,冯晓琴说,都是姐姐撺掇才导致她拎包走人,与顾磊争执发生意外,是这样吗?

人家为什么撺掇还不是因为她太过精打细算,不想付出只想得到。

一句话:自私自利,只懂得压榨别人去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总会惨淡收场。

冯晓琴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要把希望和责任押给别人,“你想要什么,自己去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