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关天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巴蜀戏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巴蜀戏曲(蜀地曲艺谐剧第二代掌门人沈伐①)

巴蜀戏曲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关天舜

谐剧是喜剧的一翼。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一个人演一台戏。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一人上场,满台生辉。——王永梭

谐剧是一种介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的艺术样式。流行于四川。1939年由王永梭试验、开创。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通过与实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因运用以幽默、风趣见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语言朴素隽永、构思精巧、立意新奇、文学性较高,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今的谐剧界,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谐剧艺术家,王永梭的得意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沈伐。沈伐的表演,从角色出发,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他极善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舞台动作生动表现,被赞“幽默而不油滑,风趣而不轻浮”,“既不是法度,又有所创新”。

11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76岁的沈伐。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年纪看上去要轻十好几岁。黑亮的三七分头发,梳理得十分精致,黑色风衣外套配一条红色围巾,绅士风度尽显。说话时,他坐白色皮质沙发,背靠印有夫妻二人牵手照的淡黄色抱枕,慈眉善目,唇角带笑,一室温馨。

“我从小生长在长江边上,家头开了一个铁匠铺。我们家人没有哪一个搞艺术,就只有我。但我从小天生就喜欢文艺,算是个文艺少年。”上世纪30年代末,沈伐的父亲离开家乡富顺县原邓井关镇到重庆谋生。1942年8月,沈伐出生在嘉陵江边上的自家铁匠铺。打小沈伐就喜欢曲艺,那时候四川曲艺类型多样,人们都喜欢看曲艺演出。沈伐也经常看老曲艺人的表演。“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我们四川的金钱板,四川的相声。”中学以后,沈伐的爱好更加广泛,“开始喜欢话剧、舞蹈这些。”

1959年,中学毕业后,四川歌舞演员训练班到重庆招生,肢体语言丰富的沈伐打着一双赤脚考进该校。“歌舞演员训练班是歌舞团成立的演艺训练班,就是以后省舞蹈学校的前身。在那里,他开始了压腿、压肩、推脚背组合、把杆训练,踢后腿、劈腿跳、大踢腿等基本功的训练。“民族舞、民间舞、芭蕾舞,什么舞蹈都在学。”

回忆当年跳舞的情形,沈伐自信一笑,“作为舞蹈学生我不算差的,比较有可塑性,才学了半年,就打算带我出国演出。“当时省歌舞团要到国外演出,因为专业演员人数不够,就到训练班选新人。“调了十几个人,男生就只有我一个,跳了几个节目。“遗憾的是,业务上过硬的沈伐,因护照没办下来没能顺利出国演出。

1962年,他跳着《快乐的啰嗦》《凉山酒舞》进入了省歌舞团舞蹈队。“我的专业是舞蹈,从舞蹈学校毕业后我还从事了十多年的舞蹈工作。”《弓箭舞》《采茶扑蝶》《狮舞》《叮叮月琴》《北京的声音》《马刀舞》《赶漂》《红绸舞》芭蕾舞剧《白毛女》《闹花灯》等,都是沈伐擅长的舞蹈。十几年如一日的舞蹈表演、形体训练,也为沈伐日后的谐剧表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下期预告】

进入省歌舞团舞蹈队不久,沈伐接触到了谐剧艺术。因为喜欢,他开始自学谐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