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2019年11月24日开始,嘉报集团读嘉人文频道推出语文名师访谈录,携手我市语文名师,以每周一期的频率,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为一轮,由嘉报记者和语文名师就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对话交流,旨在梳理和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重视语文素养的积累,及早掌握科学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加强优质阅读。

【名师名片】

施翠红:现任嘉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嘉兴市第四、第五批名师,浙江省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嘉兴市第九、第十批学科带头人,嘉兴市科研标兵,嘉兴市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曾获嘉兴市“双高课”一等奖,近几年,承担区、市乃至外省市的上课展示、送教及讲座活动达20多次。

名师小学语文讲座薛法根(语文名师访谈施翠红)(1)

记者: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这就需要我们的孩子有非常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足课堂教学内的阅读。在我们的印象中,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孩子多数都很注重阅读,施老师能分析一下这个情况背后的原因吗?

施老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现状是怎样的呢?现在的学生,每周除了上学,其他的很多时间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真正能静得下心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名著经典、百科常识书籍的,还是很难能可贵的。阅读时间、阅读量如何得到保障?是我们语文老师最为忧心的问题。

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为推动学生的阅读,从活动开展、课程架构到阅读指导,学校、老师们都致力于书香校园氛围的营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是嘉实每个学期必有的一个级际比赛,全员诵读、全员参赛,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展示亮相的平台;一年级“书香起航”阅读伙伴活动,二年级“快乐悦读季”主题课程等,已架构了整体课程。而菱娃读书节中,年级共读一本书、校园童书秀等活动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语文老师们十分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每学期都有课外阅读必读与选读书目的推荐。同时,课内细化阅读策略的方法指导,课外推动任务驱动式的阅读实践,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维度促进学生阅读力的培养。课外阅读保量是基础,保质是目标,我们嘉实的老师,一直在努力实践着。

记者:施老师从教20多年,印象中有没有一些作品是这20多年来每一个年代的学生都喜欢的?能举例说一下吗?你觉得这些作品能让每一代人都喜欢的原因有哪些?

施老师:我一直任教小学高段,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印象中,《三国演义》是很难读的一本古典名著,但是受到了男孩子们的青睐;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如《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等,以故事的感人和文字的优美拨动着很多孩子的心弦;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如《狼王梦》、《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等,造就了很多“动物小说迷”;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小飞人卡尔松》等作品,是无数孩子心目中的宝书。

对于孩子来说,喜欢某部文学作品的原因有多方面,情感的共鸣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吧,我觉得最最吸引他们的是从书中找到一个又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童年伙伴,如那个爱冒险、爱自由的皮皮,那个坚强、懂事、乐观、有爱的青铜,甚至是那有着坚定信念、执着前行的母狼紫岚,在他(它)们身上,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的影子。

记者:最近这三五年来,施老师印象中,我们的小学高段孩子中读得比较多的是哪些课外书?我们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孩子有没有写一些读后感或推荐阅读什么分享?施老师有没有读到过非常棒的学生写的读后感?

施老师:嘉实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是有一个校本体系的,当然,在具体实施中也融合了每位语文老师的个性与智慧,同时也是在不断更新与变化着的。在高段,《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四大名著;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张嘉骅的《少年读史记》;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等纯美小说系列;沈石溪、椋鸠十、西顿的动物小说;还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林清玄的散文、以及《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等,都是学生爱读的书。

名师小学语文讲座薛法根(语文名师访谈施翠红)(2)

杨绛先生曾这样形象地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另请高明……”的确,只要翻开一页书,生存于其间的人物一个个精彩纷呈,游走于其间的文字一行行曲径通幽,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天地。写读后感、做好书推荐卡、开阅读分享会,同学们的阅读热情被一次次点燃,阅读思维一次次在交流中提升。

记得最令我惊叹的是一位同学读完《三国演义》后写的体会,其深度与广度特别与众不同。和一般的读后感不同的是,她联系林汉达历史故事集以及学过的古诗词内容,为周瑜正名。她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说明了他的宿命;可是,结合古诗词及《中国历史故事集》等书上内容,发现历史上的周瑜是个豁达大度、气度不凡、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苏轼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可以佐证。同时,周瑜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周郎顾曲”这个典故足以说明。这样的阅读体会,不局限于一书一文,从小说到古诗词、历史典籍,将文学与历史进行对比观照,读出了不同的人物特点,也诠释了“演义”这种小说体裁的艺术性。

名师小学语文讲座薛法根(语文名师访谈施翠红)(3)

记者:我们经常会说语文不仅要去读,还要会读,小学高段的孩子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背景方面,有怎样的优缺点?施老师认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做怎样的引导和辅助?

施老师:阅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的阅读:第一个层次是表面理解的阅读,也就是浅阅读,一种泛泛而读;第二个层次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阅读,这是从内容走向形式的探秘;第三个层次是读者能结合社会经验对所读到的材料有深刻的、自己的理解,这是融入自我的深层阅读。而在现实意义中,我们的阅读至少完成了一个层次,都可以说是阅读。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应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学会阅读;第二,从阅读中学习。这样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累积,从表层的信息获得到高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力。

阅读力的培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我在上一届所带的班内开展了“周读行动”,一年多的时间,班级同学共读了20多本书,应该说收获还不错。所谓“周读”,就是以一周七天(或两周)为时间单位,以阅读实践作业作为任务驱动,让班内同学共读一本书,开展系列阅读实践活动。阅读实践任务的反馈,我一般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要求孩子们的,情节链、结构图、列表式、漫画版,是最为常用的。

举个例子,读林语堂人物传记经典作品《苏东坡传》,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阅读实践中我要求同学们读完此书,完成一份“我眼中的苏东坡”人物名片。有同学在阅读之后,给苏东坡的评价是“好儿子、好兄长、好官、好人”,“四好青年”的评述颇有见地;也有同学在阅读之后,给苏东坡冠以“书法家、画家、诗人、美食家、工程师”之名,

名师小学语文讲座薛法根(语文名师访谈施翠红)(4)

在阅读交流时大赞东坡,说:“原来我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诗文画技有所建树也属正常,没想到这位伟大的诗人竟然对堤防、医院、供水系统等都那般有见地,实在令人敬佩啊!”这样的人物品赏,让学生对原有经验进行了认识和情感的重构,意义更为深远。

当然,仅仅是对故事内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等有鲜明的印象或理解,对于高层次的阅读来说,还是不够的,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与形式进行评估、反思,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由此借“作者文本的问题”思考研究“自己的问题”或“一类的现象”。

读了《西游记》,引导学生关注“三打白骨精”的反复叙事的写法,让学生在《西游记》其他篇章中找寻这种叙事写法的片段,再让学生比读《三国演义》,感受这样的写法在古典小说中的普遍性。“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学生在比读找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经典文学作品(如小说、童话、民间传说等)在结构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反复叙事。尤其像《西游记》这样的一部巨著,在整本书的结构上“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描写,都是一种反复叙事,这样的反复,正是体现了唐僧师徒一路的坎坷经历以及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而这样的发现,也启发了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反复叙事手法,以突出启示或人物形象。

名师小学语文讲座薛法根(语文名师访谈施翠红)(5)

记者:语文素养的积累,除了阅读的外,练笔也很重要。施老师一定听到过那句调侃,现代中小学生的三大怕:一是文言文,二是周树人,三是写作文。很多孩子一听“写作文”抗拒,“谈虎色变”,施老师是怎么来化解这种抗拒的?

施老师:难得会有孩子说喜欢写作文的,尤其是两周一次的大作文,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都是难事。学生怕写,老师怕批,也许在最近这样一个线上学习期间,这样的状况更甚。

习作难题怎么破?其实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招。我也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着探索,在教学中,实践“创意微习作”,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将阅读与习作相融相生,着眼于课内到课外的贯通,实践着由读到写的迁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兴趣、需要的激励下积极主动地习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大作文的难度。

如五年级下学期写人物,在大作文之前,先布置一项有趣的习作任务: “给身边的他(她)取个雅号”:“刷子李”、“小嘎子”,个个绰号响当当,细细回味有道理,在课文回顾中,同学们发现了给人取绰号也是要符合人物特点的,而且,作家的笔下,怎样的人物怎样特点鲜明的雅号,怎样的人物用怎样典型的描写方法,这都是有文本秘妙的。欣喜发现之余,同学们也开始了为班中同学(或熟悉的人)取雅号,“大胃王”、“巧手戴”、“女汉子”、“黄书虫”、 “乐天潘”等雅号,让同学们个个都拍手叫好。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我的同桌王同学,每天都乐呵呵的,待人和善,什么事都不会跟人计较。要说什么事儿也没有,在我看来也没啥特点,我给他取个什么雅号呢?想着想着,我发现,每次吃午餐,我还在愁眉苦脸想着怎样把餐盘里的饭菜吃掉一些的时候,他却早已以风卷残云之势,狼吞虎咽般地将饭菜一扫而空,尤其是吃完后还舔着舌头,眼巴巴地看着我的午餐盒……哦,对了,我给他取个“大胃王”吧,这一来,能一下子让人知道他是很能吃的,二来他也姓王,正好嵌在其中。“(《大胃王》)

记者:与一些怕写作文的孩子相反,这些年我们也听说有一些孩子喜欢写作,尤其喜欢写小说或想象作文,施老师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这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这样的写作热情,施老师怎么看?

施老师:的确是有这么一些孩子的。男孩子喜欢写连载小说,女孩子喜欢做手账日记,班里还会流行传阅。我觉得,适切的鼓励与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记得前年带的毕业班,有一位施同学非常喜欢盗墓类小说,自己还开始创作起来。刚开始我看到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亮点,如情节构思比较巧妙的,尤其是学会了很多悬念的设置;人物众多,但重点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

也看到了很重的模仿的影子,以及遣词造句上的欠缺。为保护他的这份热情,我细细地读了他的几个章节,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经过他的认真修改,在班级周报上发表。由此,他的习作热情更为高涨,写得也越来越好,后来班级周报上连载了几十个章节,直到毕业,同学们还非常期待续集呢!

当然,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作文,在保护习作热情的同时,必须及时扭转方向。记得,前些年带的一个班,网络玄幻武侠小说,曾一度风靡全班,尤其是那些男孩子,都迷上了《斗罗大陆》、《生肖守护神》,有一位周同学特别沉迷。刚开始我并没有发现他们会如此孜孜不倦,因为据平时的观察,他们的“三分钟热度”现象存在于所有热衷的事情上,包括玩“三国杀”、逃抓、魔方、悠悠球,读《明朝那些事儿》,最长绝不会超过两个星期,一定会又有新玩意儿、新游戏的诞生。

可这次,可能是源于现在的网络写作高手实在是太挠人心窝了,一本一本的系列篇源源不断,让这群男孩子沉醉其间,欲罢不能了。我见势不妙,使出“杀手锏”,一方面禁止带此类书籍到学校传阅,一方面向他们推荐当时比较流行的王巨成的《震动》(1、2两部)。效果自认为还可以,可就是那一次“我的理想”的习作课,这位平日就赫赫有名的周同学,让所有被封杀的玄幻迷们,好好地又过了一次瘾。

周同学的开篇是这样写的:“看着一部部小说,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徘徊,幻想着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一步一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渐渐走向成功,走上世界之巅,向世人证明我的成功。我的理想是:我要成神,成为万物之主宰!……我要用我的力量去净化世间一切黑暗与邪恶,让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掠夺,让人们永远生活在光明与快乐之中。……到那时,我将开始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探索浩瀚无垠的宇宙,寻找那与人类同在的外星文明,在无限地游历中度过余生……”

文中的那个“成神”的理想让全班哗然。如何该评价这篇习作?如果是褒扬这样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势必让全班同学以后的习作想象引上夸张、离奇、搞噱头之路,负面影响肯定会很大;但如果是一棍子打死,批判到底,这位周同学的损伤一定很大,他的这份习作的浮想联翩及从容心态会受挫。

于是,我在班中作了集体讲评:“理想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实现的,而你的这个理想,最多也只能算一个幻想,不切实际到了极致,夸张虚幻到了极点。但一分为二,这篇习作的篇章结构的安排、引经据典的论述等等倒还是可圈可点的。”全班同学也为他出谋划策。在这样的引导下,第二天,他上交了作文草稿:仍旧是那样清晰的谋篇构段,那样灵动清新的文字,那样引经据典的论述,而理想主题则更换成了“世界和平大使”,让世间不再有战争与掠夺,让人们永远生活在和平与快乐之中。

儿童时期是多梦的季节,是人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我想,习作,更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思维,尽管有时孩子们的想象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但是我们应尽力去呵护,而绝不能将这份想象批判得体无完肤。换一种思路去评价,换一种方法去交流,守护的,将是一片更为灿烂的习作天地。

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家长有什么烦恼?孩子有什么困惑?欢迎学生和家长来信交流,也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来信指导,编辑的邮箱地址为:854658098@qq,也可关注公众号“江南的葡萄树下”,在后台留言。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沈爱君 编辑:沈爱君 责编:沈秀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