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098年经典文言文书信(万历泉州府志为什么不录诗章)(1)

文/黄治权(作者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

万历1098年经典文言文书信(万历泉州府志为什么不录诗章)(2)

有趣的问题

翻阅万历《泉州府志》,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它的“山川名胜”条下,不收录任何古今名人诗文。这和通常所见地方志不同,纵向比较,也和乾隆《泉州府志》以及晋江、南安等泉属各邑地方志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编纂者在《凡例》中给出了理由:“隆庆志不志词翰,第于山水佳胜处犹录古今人诗章。窃谓山川亘古常新,诗章与时高下,宇宙间天然胜景原不以文词加增。名公达士感遇抒怀,非藉此以垂不朽,即秦隐君之居九日,朱文公之游梵天,其吟咏诚铿金蔓玉,然其所托而传者,别有在也。故一概不录。”

这段话说得义正词严,但仔细推敲,是有问题的。

它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山水佳胜不需要文词增色。这个理由颇为偏激。公允地说,文词可以增加山水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游者的兴趣,还可以收宣传之效。原生态的山水,一般人是无法欣赏的。因此有人说:“名山非文不传,则胜概与词章并重矣。”(《罗浮野乘》序),诚为确论。

第二层意思比较绕,是说吟咏毋需托山川而传,府志不采录并不影响名公达士的留名。这当然是事实,但理由有些牵强。是否引用诗文,只要考虑必要性就好了,何须考虑过多?万历《泉州府志》之后的乾隆《泉州府志》,针对这一问题,就直接提出批评,其《凡例》说:“汉书艺文志备载书目,各史因之,后之修志乘亦仿焉。旧志不载,遂使千秋大业,按籍莫稽。兹于前贤撰述,名目卷,详为彙集,其诗文则分隶各门。若其人现存,虽多佳句,苟非当事有司,统俟后载。”认为旧志不载使得文献“莫稽”,所以新志反其道而行之,对书目详为彙集,分隶各门的诗文是否收录则按修志时作者存殁来确定。显然新规定比旧规定合理。

也就是说,万历志凡例所提出的理由,确实比较勉强。

那么问题来了。万历《泉州府志》有一个超豪华的编纂班子,成员有黄凤翔(致仕南京礼部尚书),林学曾(时任吏部郎中),李光缙(解元),何乔远(时任礼部郎中),苏茂相(时任提学副使),还有三位秀才王锷、黄文炤、吴良谟,而以黄凤翔总理其事。这些人都是泉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硕彦鸿儒。以他们的学识,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一条一看就比较勉强的编纂原则呢?

万历1098年经典文言文书信(万历泉州府志为什么不录诗章)(3)

谁的主张

当然,这条凡例应该视为编纂班子的集体意见。但根据我们自己参加集体讨论的经验,知道所谓集体意见,都是有人先提出主张,然后大家赞成形成的。太阳底下无新事。让人好奇的是,这条凡例究竟是编纂班子中谁最先提出的主张?

查找文献,意料之中的没有线索。我找不到林学曾、苏茂相和王锷、黄文炤、吴良谟的著作。在黄凤翔的《田亭草》和李光缙的《景璧集》里,也找不到相关的信息。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何乔远的主张,因为他的《闽书·方域志》和常见的方志一样,记叙山川时也引用了不少名人诗文。

但按照常理,却不难推断,这必定不是他人,只能是黄凤翔自己的主张。黄凤翔作为主其事者,而且辈分、功名远远高于其他人,在这种涉及全书设计的原则上,其他人必定唯其马首是瞻。如果不是黄凤翔的意思,是绝对不会写上这一条的。

那么,黄凤翔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我猜想,这和他个人的一个情况有关。

万历1098年经典文言文书信(万历泉州府志为什么不录诗章)(4)

《山游吟稿》和黄凤翔的避嫌

万历三十二年二月,也就是修志的八年前,黄凤翔和他的朋友们合作刊刻了一本诗集《山游吟稿》。

万历二十六年,退休在家的户部侍郎庄国祯、云南参政黄思近、汝宁知府林云程、广西副使欧阳模、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刑部侍郎詹仰庇和副都御史林乔相,花了几年时间,有计划地结伴游览了晋江、南安、安溪的虎岫岩、永宁城、大孤山、草庵、灵源山、安海神仙观、片瓦岩、觉海岩、清水岩、凭虚阁、清源山、新丰寺、报恩寺和九日山等处,每到一处均赋诗记胜,万历三十二年结集为《山游吟稿》付梓。庄国祯和黄凤翔都写了序。这件事把山川、诗歌、名人结合起来,在泉州士大夫圈子里颇称盛事。万历四十年重修府志时,庄国祯、黄思近、欧阳模、詹仰庇都已经去世。

黄凤翔受命总理重修《泉州府志》,《山游吟稿》却成为他无可回避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如果按照隆庆《泉州府志》的成规,在山川条目之下系以诗文,《山游吟稿》是否采录?

黄凤翔虽然巍科显宦,却是一位特别谦虚谨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别无选择,只能避嫌,弃《山游吟稿》不用。这个建议还一定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其他人都不便作此建议。

但无论从名人效应还是作品质量考量,《山游吟稿》都远胜同类作品多多。忽略不用容易,其他作品如何处理?为避免失衡和偏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改变隆庆志的旧规,在山水佳胜的记叙中一概不引古今人诗章。当然,一刀切不会由黄凤翔亲自提议,其理由也不会写进凡例。

这就是万历《泉州府志》不录诗章的真正原因,也是那一条凡例何以言不由衷而富于辩护意味的原因。

或许有人会问:《山游吟稿》和万历志两件事情,虽然都是历史事实,但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纯属推理,没有史料支持,能成立吗?我认为能够成立。历史不可能步步都有记录,但人情事理,古今同一,完全可以推而知之。

说回《山游吟稿》。乾隆《泉州府志》在山川、庙坛寺观等条目之下,都大量引用了诗集中相关的诗章,庄国祯“其必有闻于后可知也”的预期,完全实现。但由《山游吟稿》,竟影响了万历《泉州府志》的体例,应该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古籍守护人#

万历1098年经典文言文书信(万历泉州府志为什么不录诗章)(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