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中国电信广东移动互联网中心推出了一个全新APP“掌拍”。

这是一个用手机扫商家二维码,参与商户活动,做调研、做任务、答题……就可以挣积分、赢奖品的休闲娱乐App。

微信停止二维码使用(和微信同期发展)(1)

(图片来源于掌拍百度百科)​

扫码在今天听起来可能非常普通;不过那时侯,二维码并不普及。人们对二维码的认知还很模糊,甚至微信也还在通过QQ邮箱推广用户的阶段。

当时电信移动互联网中心内部还有畅言,为什么不做一些有个性、有趣一点、与众不同的二维码来吸引扫码下载APP呢?为什么二维码都是方形的、都只有黑白色呢?

为了推广这款掌拍APP,电信调用了大量资源,包括与省内超过350家肯德基餐厅置换资源,大范围地投放餐厅桌角广告;利用天翼赞助的明星演唱会在线上及现场拉新用户;推出高端旗舰智能手机礼品吸引用户下载……

可即便如此,这款掌拍APP始终不动声色,犹如一个巴掌拍不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这款产品无趣吗?不,它的想法甚至是比较前卫的,拍二维码的玩法也很新颖;

是开发资源不足吗?不,它是中国电信创投南方基地首批孵化的产品,配备的研发团队和资金都是足量的;

是市场推广不到位吗?不,它调动了省公司大量的资源,甚至想到了利用遍布各地的电信大厅资源置换肯德基餐厅的广告位;

……

……

其实,用户在意的根本不是产品。

如果将注意力放在用户要完成的任务上,便不难发现缺乏用户使用这款产品的因果机制。

用户为什么要用掌拍APP呢?他们真的在乎扫二维码吗?真的在乎挣积分抽礼品吗?

也许在电信看来,赢取手机话费、流量Q币、京东卡,甚至还有演唱会门票……还有很多不同商家的活动和礼品,这足够吸引人。

但这些都是不能断定会发生的。这里面只有相关性,但不存在因果性。

可能有些人会一时兴起、纯粹空闲、甚至真的相信能拿到礼品而扫码;但也可能有更多的人根本无暇去扫码、没有足够的流量去扫码、根本就不相信挣积分换礼品而去扫码……

总之,用户并没有明确要完成的任务而来下载使用这款APP。

这是最致命的地方。

微信停止二维码使用(和微信同期发展)(2)

关于品作品牌

由于顾客购买产品不是为了占有,而是用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品作品牌开创任务战略咨询,以顾客任务视角,帮助品牌找到顾客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围绕一个明确定义的任务,打造正确的产品、相得益彰的体验、确保每次出色完成任务的流程,成为代表完成某任务的目标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