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世人眼中,似乎一般都是一副欠揍的嘴脸,而事实上他们不仅如此,还能祸国殃民。在东汉末年,唐代末年都曾有过宦官干政的情况发生,而明代的宦官更是手眼通天,有的甚至可以超越皇权,权倾朝野、无人匹敌。不过最后的结果大多一样,倒台后的太监一般声名狼藉,被后人鄙视。

一、王振

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这其中的根源在于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文官,就开始教太监们读书。流氓不可怕,而有文化的流氓就非常吓人了。

明朝四大太监都有哪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怎样炼成的)(1)

(东厂太监王振画像)

在朱祁镇小的时候,王振就服侍在他的左右,关系亲密,所以在朱祁镇继位之后,非常信任王振,把很多军国大事都交给了王振来处理。

王振得宠一方面在于他比较世故、狡黠,通于权谋诡计。另一方面王振在入宫之前是读过书的,在太监堆里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才慢慢得到重用。朱祁镇刚刚上位的时候年龄太小,才8岁,这就给了王振可趁之机,随即掌握朝廷军政大权。职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贪污受贿更是王振的拿手好戏。

明朝四大太监都有哪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怎样炼成的)(2)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随着时间流逝,钱也捞够了,权力也做到了顶点,王振就想着留名青史。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来大明朝贡,交易马匹,交易的时候发生矛盾,随即瓦剌挑起事端。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来袭,王振听到消息后不急反喜,因为他非常崇拜永乐大帝,想正好趁此机会驰骋疆场,留个好名声。

太监官职再大,也不能率兵上战场,于是他鼓动皇帝朱祁镇亲征,糊涂的朱祁镇就这么听从了王振的建议。明军出动了几乎全部主力部队二十万,跟随皇帝亲征,其中包括大量的朝廷高级官员,比如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等。虽说是皇帝亲征,但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在王振手中,他好大喜功,屡次指挥失误,在土木堡和瓦剌军遭遇,明军大败,明英宗也被瓦剌所俘。

土木堡之变让明军丧失大量主力部队,元气大伤,好在王振实在不得军心,在乱军之中被部将所杀。此时的朱祁镇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大明朝廷大乱,要不是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那么京城将十分危急。王振就是是这么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既能祸乱朝纲,还能在军国大事上指手画脚,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二、刘瑾

正德年间的另一个大宦官就是刘瑾,刘公公同样是钻空子夺取的大权,正德帝是个最喜欢玩的皇帝。弘治帝朱佑樘是一位明君,由于朱佑樘忙于政务,根本无暇管他的儿子朱厚照,宠爱过度,以至于在朱厚照坐上皇位之后依旧是他玩他的。为了取悦皇帝,刘瑾帮助皇帝建造了豹房等娱乐设施,正德帝一高兴就升了刘瑾的官职。

明朝四大太监都有哪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怎样炼成的)(3)

(刘瑾剧照)

刘瑾不仅仅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最厉害的是刘瑾还有团营的一部分军权,团营是守卫京城卫队,是土木堡之变之后设立的,其目的是保护京城的安全,太监拥有军权是非常可怕的。刘瑾并不安于现状,而是大力培育自己的势力,內宫中最大的八个太监,号称“八虎”,这其中刘瑾权势最大,还包括张永、谷大用等人。

刘瑾掌握大权自然下一步就得捞钱了,贪污受贿,并且来京办事的官员,每次必须都要给刘公公送礼,从几千两到上万两不等。当然刘瑾并不是没有敌人的,偌大的文官集团就是他的敌人,你干的坏事那么多,肯定是要被人弹劾的,文官也不是吃素的,刘健、谢谦、李东阳都曾上疏弹劾。不过因为刘瑾得皇帝宠信,刘健、谢谦别逼辞职回家,只剩下李东阳。

明朝四大太监都有哪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怎样炼成的)(4)

(于谦画像)

刘公公掌握特务机关,西厂复立,提督太监是谷大用,东厂提督太监马永成都是八虎之一,刘瑾设立的内行厂,权力在东厂西厂之上,一时间朝廷上下闻之色变。这些特务机关到处搜捕官员,打击异己,刘公公权倾天下,甚至有人称他为“立皇帝”。明代的宦官大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宦官的权力出自皇权,而且太监在宫中是很难出去的。

后来“八虎”内部出现矛盾,张永联合杨一清、李东阳等人,设计扳倒了刘瑾,刘瑾的家被抄,还搜出的数百万银两,还有各种武器、伪造的玉玺等物。在证据面前,正德帝只有杀掉刘瑾,最后刘公公被判处凌迟,被割了3357刀,也算罪有应得。

三、魏忠贤

最后一位太监就是明末的著名宦官魏忠贤,他的故事可能在影视剧中最多,他也是明代太监中权势最大的一个。和正德帝类似,天启帝的爱好是做木匠,术业有专攻,天启帝自己也可能会发现,他其实并不是适合做皇帝,而适合做个木匠师傅。

明朝四大太监都有哪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怎样炼成的)(5)

(魏忠贤剧照)

上天就是这么任性,非要他来做皇帝,奈何万历对子女教育不太在意,所以泰昌帝和天启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魏忠贤不识字,天启帝也同样识字不多。一次,左副都御使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魏公公知道弹劾内容之后也是吓得要死,于是就把奏疏压了下来。杨涟知道魏忠贤不可能让皇帝看到奏疏,就造舆论压力,把他的奏疏传的到处都是,甚至连老百姓都唾骂魏忠贤。

这下事情搞大发了,天启皇帝虽然在內宫做木匠,也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得知此事后,就要魏忠贤把奏疏拿来让他看。魏忠贤没有办法,就真的把奏疏给了天启帝,天启帝则让身旁的太监读来听,这个太监也同样是魏忠贤的人。原来魏公公忘记了天启帝其实是个文盲,奏疏上的文字根本就认不全,于是杨涟上疏事件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明朝四大太监都有哪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是怎样炼成的)(6)

(东林党六君子之杨涟)

在这之后,魏公公开始大力打压东林党人,诬陷忠臣,其中的“东林党六君子”,全部被魏忠贤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而且都是暗杀,杨涟最后被“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最后被铁钉钉入额头致死。

魏忠贤残害忠臣的手段令人发指。他借助客氏爬上权力巅峰,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在朝廷上下胡所非为,整个朝堂几乎全部都是阉党在掌权。

最后还是崇祯上台才灭掉了魏忠贤。纵览大明一朝,出名的太监太多了,甚至有人说明朝就是最大的宦官帝国,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宦官误国自古就有,只是明代的宦官权势最大,到了满清入关之后,吸取了大明的教训,宦官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八·三案》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一·魏忠贤乱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