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收获321个蓝天、PM2.5浓度首次迈入20 、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均为100%、国考河流断面首次实现月月达标……6月10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大连市生态环境部门介绍全市生态环境最新状况。

大连环境部最新规划(大连生态环境状况最新发布)(1)

大气环境质量

全市各区市县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范围为87.9%-96.3%,由高至低依次为:长海县>庄河市>普兰店区>瓦房店市>长兴岛经济区>大连市区。

大连市区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126天、良为195天、轻度污染为37天、中度污染为6天、重度污染为1天。市区细颗粒物年均值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7%;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0%;二氧化硫年均值为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0%;二氧化氮年均值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0%;臭氧浓度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8%;一氧化碳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1%。上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六项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市自然降尘年均值为5.0吨/(平方公里•30天),符合辽宁省标准,同比下降2.0%。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6.23,酸雨频率为1.1%,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大连环境部最新规划(大连生态环境状况最新发布)(2)

地表水环境质量

全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均为100%,向主城区供水的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两处饮用水水源水质优。

主要河流碧流河入口、碧流河库心/出口、碧流河城子坦、英那河入海口、大沙河沙河村、大沙河麦家、庄河小于屯、复州河西韭大桥、复州河复洲湾大桥、复州河三台子、登沙河登化、湖里河湖里河大桥、浮渡河西北窑等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评价指标均达到相应水质考核目标,水质优良比例为92.3%。

海洋环境质量海洋环境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优,优良(一、二类)水质海域面积比例为97.9%,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符合一类海水质量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为90.3%。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海洋自然保护区:大连老偏岛-玉皇顶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海域,评价区域沉积物质量综合等级为一般。大连海王九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等级为清洁海域,评价区域沉积物质量综合等级为良好。大连长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等级为较清洁海域,评价区域沉积物质量综合等级为良好。

海水浴场:金石滩、泊石湾、傅家庄、星海湾、塔河湾、大黑石、夏家河子和仙浴湾共8个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均为100%。

海洋垃圾:金石滩、泊石湾、傅家庄、星海湾、塔河湾、大黑石、夏家河子和仙浴湾8个海域海面未发现漂浮垃圾;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类”“纸质品类”“木制品类”等。

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声环境

全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为97.5%,同比上升2.4%;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为88.0%,同比上升10.6%。

道路交通声环境

全市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同比上升一个级别。

区域声环境

全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0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同比持平。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中心城区电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11个例行监测点位的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测量值均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自然生态状况

大连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68.85,同比略有上升,生态环境状况略有改善。长海县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大连市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庄河市均为良。

城市绿化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1.5%。建成区绿地率44.1%,绿化覆盖率4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自然保护区

大连地区有自然保护区11个,总面积58.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5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市级风景名胜区2个。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年。大连市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蓝天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 PM2.5浓度首次迈入20

2021年,大连市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基础上综合施策,持续发力,重点强化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监督执法力度,全面实施清洁取暖、散煤替代、秸秆禁烧、扬尘精细化管控、高污染机动车淘汰等系列举措,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整治、工业炉窑提标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在省内率先完成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管控企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构建立体化污染天气管控体系,在全面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基础上,建立轻中度污染天气“保良减污”、夏季臭氧高发期错峰生产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走航监测、雷达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智慧化手段,突出精准管控,有效“削峰减污”,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统筹“油、路、车”治理,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以高污染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为重点,建立实施最严格的柴油货车“全防全控”环境监管制度。依法依规对高排放柴油货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在市区的主要路段采取限行措施,处罚违反限行通告车辆1597台。加大在用柴油货车路检及停放地监督执法力度,处罚尾气排放不合格车辆209台次。建成大连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共检测车辆455286台次。开展中重型柴油货车深度治理工作,全年共计完成技术改造、深度治理车辆1297台。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21年,大连市收获321个优良天,PM2.5浓度历史上首次迈入“20 ”。截至2021年,大连市连续四年实现6项污染物全部达标,臭氧浓度持续下降;连续五年实现300个以上蓝天。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这些变化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

碧水保卫战彰显更大成效 国考河流断面首次实现月月达标

2021年,大连市国考河流断面由“十三五”时期的6条河流7个断面增加至8条河流13个断面,且部分断面考核指标更趋严格。面对压力,大连市继续坚持“三水统筹”原则,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全面打造河流水质“铁桶式”管控体系。出台《大连市河流水质达标综合保障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四个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统领作用,做到责任清、边界清、对象清、问题清。二是不断完善水环境质量考核体系。建立覆盖国控河流断面、省控入海河流断面、重点市控断面和县级跨界断面的水质考核体系,对各区市县(先导区)进行全方位的河流水质考核与评价。创新性地制定了《大连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管理问责办法(试行)》,标出底线、划出红线,实现“谁污染、谁担责”,“谁破坏、谁担责”,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水污染防治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是紧盯重点问题加大督办力度。以第三方智慧化巡河为手段,及时发现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各类突出问题,定期召开问题通报会,督促责任主体进行整改。密切关注国考河流断面水质变化趋势,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研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超标问题。对汛期强降雨、水生植物生长等导致的水质异常的情况,提前做出预判预警,降低气候原因对水质的影响。针对超标入海河流,督促地方政府进一步细化工程和管理措施,有效推进了金普新区三十里堡街道污水截流三期、旅顺口区小孤山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青堆子污水处理厂改造等重点工程完工并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全力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完成了入河排污口台账建立,分阶段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2021年已完成199个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通过这一套组合拳,2021年全市13个国考河流断面全部达标,且历史上首次实现月月达标,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同比上升3.6%;45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6条河8段城市黑臭水体交叉监测结果全部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