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信是做人处世的根本,正所谓“信者,行之基也”“行非信无以立”。对于每个人而言,遵守信德都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和声誉。

孔子强调“信则人任焉”,因而信可谓立身处世的基石。相反,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不守信德,辜负社会、他人的信任,则往往为人所不齿。正如孔子感叹的那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与人社会地位固有差异,才能性情也各不相同,但不论贫富贵贱,唯有诚实守信、坦荡无私,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人无信不立于天地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

宋代的查道为人淳朴厚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亲戚。中午时分,两人都饥饿难耐了,可路上没有饭铺。仆人建议从礼物中取些来吃。查道表示,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吃了便是偷。东西还没有送到人家手里,人家也不知道,但内心已经决定了,这就是承诺,不用外在约束。查道这种质朴诚实的真性情,令人敬佩。

君子真诚,才能光明磊落。真诚就是信德的内在要求。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讲信德,就是要彼此真诚,心胸坦荡。真诚坦荡,就要做到“正心诚意”,以诚敬立身。在待人接物中,忠实于自己真实不妄的本性,行于外而动于中,动于中而发于外,无一丝夹杂,完全展露真心真性真情。

人无信不立于天地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

东汉第五伦为人坦诚,奉公尽节,以为官清白而著称。曾经有人问他:“您有私心吗?”他说:“以前,有人送千里马给我,我虽没收,但每当朝廷要三公举荐人才时,我心里总是不能忘记此事。虽然最终并没有推荐那个人,这难道可以说我没有私心吗?”第五伦的“私心”之说,正显示了他心中的坦荡。

光明磊落也是信的必然要求。古语云:“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朱熹说:“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与“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内在统一。一个人如果襟怀坦荡、言行磊落,自然就不可能说欺上瞒下的假话、虚话。领导干部应当加强个人修养,做到真诚坦荡,正如蔡锷将军所说:“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