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吊屈子   ◇舟之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七绝端午吊屈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七绝端午吊屈原(端午吊屈子)

七绝端午吊屈原

  端午吊屈子

  ◇舟之梦

  簌簌汉风悲江楚,

  黏黏粽糕泣千秋。

  才俊无碍小人妒,

  碧姬泪洒鹦鹉洲。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甘罗十二闻王侯。

  人生难得磐石心,

  苏武持节十九熟。

  弦高犒师木兰戎,

  草根不辞九州土。

  鹏举忠擎报国志,

  文山南拜拒大都。

  家国兴亡匹夫责,

  忠清明亡改炎武。

  东北沦陷失颜色,

  靖宇举旗击倭寇。

  汉典初心纯至正,

  传道三观谨固守。

  追梦笃行誓不休,

  中华复兴何须愁?

——丁酉乙巳丁巳午时于廊坊 2017年5月30日端午节

【题解】

  屈子,即屈原。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这天有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遭受迫害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不过,屈原姓芈(mǐ),不姓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诗解】

“簌簌汉风悲江楚,黏黏粽糕泣千秋(国臣泣国,悼念屈原)”,此两句言人们纪念屈原之事。 簌簌:既为风声,也为悼念之泪。 汉风:指中国民族风俗。 端午:端午节,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江楚:即楚国。江,指长江,汨罗江于湖南岳阳汇入长江之洞庭湖;楚,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汨罗江而死。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千米处,潭水很深,称河泊潭,相传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此处投江。 黏黏:表层是说粽子很黏,内含人们思念屈原绵绵不断之情。 粽糕:指粽子。端午吃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据说屈原投身汨罗江后,百姓十分哀伤。百姓担心鱼虾侵蚀屈子,就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身体。 千秋:千年,比喻时间久长。这是说人们永远怀念爱国诗人屈原。

“才俊无碍小人妒,碧姬泪洒鹦鹉洲(爱因真情)”,此两句言祢衡没有妨碍别人也遭小人嫉妒被杀之事,也双关屈原遭佞人嫉恨之事。 无碍:没有妨碍。 小人:指人格卑下、心胸狭窄的人。这里具体指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 鹦鹉洲:地名,原在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因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173~198)《鹦鹉赋》而得名。 有一天,江夏太守黄祖的长子黄射邀请祢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猎饮酒。宴饮期间,一个叫碧姬的歌女斟满一盅酒棒到祢衡面前说:“久闻先生清高的美名,只恨没有缘份见到你,今天有幸,希望先生满饮此杯,别嫌我卑贱低微。”祢衡很受感动,按过酒杯一饮而尽。 笑闹间,有人将一只红嘴鹦鹉献给黄射,黄射又将鹦鹉奉给祢衡,让他写一篇歌咏鹦鹉的文章。碧姬一听,马上挽袖磨墨。祢衡才华过人,只因生在乱世,见了鹦鹉,不禁触动心事,便借物抒怀,一挥而就写了一篇《鹦鹉斌》。赋的意思是说: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认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祢衡写完赋后,又把鹦鹉转赠给了碧姬。 后来,黄祖读到了《鹦鹉赋》,害怕祢衡以后得志对自己不利,就借故把他杀害了。黄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 重情重义的碧姬身穿重孝,带着那只鹦鹉来到江心洲,哭倒在祢衡墓前,之后就一头撞死在墓碑前。那只鹦鹉彻夜哀鸣,第二天,人们发现鹦鹉也死在墓前了。江夏城里的人们集资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从此,人们就叫江心洲为“鹦鹉洲”。

“自古英雄出少年,甘罗十二闻王侯(少年事国)”,此两句言甘罗年少而为国效力之事。 甘罗(约前256年~?),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省颍上县甘罗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其师父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甘罗12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秦王嬴政赐任甘罗为上卿(相当于丞相)。

“人生难得磐石心,苏武持节十九熟(使臣忠国)”,此两句言苏武出使匈奴宁死不屈、对汉王朝赤胆忠心之事。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人们常“磐石”比喻坚定不移的信念。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但他宁死不屈。后来,匈奴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声称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到汉廷。 熟:指年。“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说文解字》曰:“年,谷孰也。”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于是“年”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

“弦高犒师木兰戎,草根不辞九州土(平民卫国)”,此两句言弦高犒师救国、木兰从军报国之事。 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去成周经商,及滑地,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弦高冒充郑国的代表,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弦高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误以为郑国早已有准备,于是领兵灭了滑国而返回秦国,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郑穆公以存国之功赏之,弦高辞而不受。 木兰(412~502),南北朝时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 花木兰从小跟着父亲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天,父亲接到征兵的公文,木兰考虑到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便想男扮女装代父从军。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立下赫赫战功,成了有名的将军。战争结束了,木兰回到了家乡。前来探望木兰的战友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姑娘。 草根:弦高和木兰出身都是老百姓。 九州:指中国。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书·禹贡》中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鹏举忠擎报国志,文山南拜拒大都(重臣报国)”,此两句言岳飞精忠报国和文天祥宁死也不向元朝臣服之事。 鹏举: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曾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慨语。1140年,他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后被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元都大都柴市(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就义。 文天祥就义前,元廷召见文天祥,问他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忽必烈仍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 文天祥临上刑场那天,他问城中百姓哪个方向是南,有百姓指给了他。文天祥向南跪拜行礼,表达对南宋王朝的一片忠心,随后对行刑者说:“我的事完了。”从容就义。 大都:即元大都,又名汗八里城,是以金代大宁宫(今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为中心创建的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50平方千米。这里大都指元王朝。

“家国兴亡匹夫责,忠清明亡改炎武(遗臣思国)”,此两句言顾炎武忠于明王朝而改名之事。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顾绛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遂改名“炎武”,字宁人。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已为清兵攻占。当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投笔从戎。 常熟陷落后,顾炎武嗣母王氏闻得便绝食殉国,临终嘱咐他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南明政权瓦解后,顾炎武参与的抗清活动一再受挫,但他并未因此而颓丧。

“东北沦陷失颜色,靖宇举旗击倭寇(抗日救国)”,此两句言杨靖宇抗日之事。 杨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杨奠坤(1911~1970)被派到吉林组建武装队伍,进行抗日斗争。在一次和日军的战斗中负伤,到哈尔滨治疗。杨奠坤满洲省委的战友马尚德受命接替他。 杨奠坤在抗日队伍中威信很高,马尚德考虑到接替杨奠坤可能会影响部队士气等因素,便决定改名。马尚德知道自己与杨奠坤说话语气很像,便改名“杨靖宇”,一来队员会认为他是杨奠坤的大哥,便于开展工作,二来“靖宇”在朝鲜语中有“驱逐外敌”之意。 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前夕,他和战友生活极为艰苦。许多天,杨靖宇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日本侵略者的战场实录这样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 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都折服了,他们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汉典初心纯至正,传道三观谨固守(爱国教育)”,此两句言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事。 汉典:指中华传统文化。 初心:亦兼本心之意。 传道:传承文化之道。 三观: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谨:慎重,谨慎。 固守:坚守。

“追梦笃行誓不休,中华复兴何须愁(贵在践行)”,此两句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努力不懈践行的关系。 中华复兴: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何须愁:不用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