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领域有三个经典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其中想要知道我是谁,首先要具备自我认识能力,也就是说,我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样。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多生物并没有自我意识。

那么,什么样的生物具有自我意识呢?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镜子实验。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1)

镜子实验

1970年,科学家戈登盖洛普基对不同的生物做过一系列的镜子实验,实验中,他会向实验的动物身上标记上两个没有任何味道的彩色斑点,然后再将一面镜子移到该生物面前。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2)

如果生物通过镜子,能够意识到该斑点出现在自己身上,那么就认为该生物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如果该生物通过镜子,不但不能意识到斑点出现在自己身上,反而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别的生物,那么生物学家就会认为该生物不具有自我认知能力。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3)

目前,科学家发现所有类人猿种,也就是人类的近亲都能通过镜子实验,除此之外还有欧洲喜鹊、大象、猕猴、瓶鼻海豚以及逆戟鲸通过了镜子实验。

我们熟悉的狗狗、猫猫均未通过镜子实验,也就是说,当你家狗狗在照镜子时,他并不知道那是它自己,反而会以为那是另一只狗狗。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4)

目前,镜子实验有许多争议,认为有些生物虽然没有通过镜子实验,但并不代表着它们没有演化出自我意识,可能有些生物的视觉不好;或者从未接触过镜子,又对身上的斑点没反应的生物。

但总而言之,镜子实验还是筛选出了一批没有自我意识的生物。比如:人类的婴儿,以及自闭症患者。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5)

婴儿时期的人类,并没有自我意识,而且它们使用的语言,也很少带有“我”,取而代之的是:“宝宝饿了”,”宝宝想喝水”等比较宽泛的词语。

一直到18个月之后,婴儿才逐渐意识到“我”的存在,才能够正确使用词汇“我”,以及知道镜子中的生物是自己。这个时期,就是婴儿的自我意识建立的时期。

而自闭症患者,以及其他一些脑部疾病患者,由于缺乏自我意识,因此无法通过镜子实验。

那么问题来了,自我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自我意识的产生

我们知道,自我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但大脑的哪段区域控制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可能是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6)

比较尴尬的是,目前科学家连镜像神经元有多少个还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当生物在照镜子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根据镜子中的动作,以及自己的动作,这两个信息来整合,如果这两个信息完全一致,那么我们就会知道,镜子中的人是我。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7)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从未照过镜子,当她第一次照镜子时,看到镜子中有一个戴花的老人,她忍不住问对方这里是哪里。但是当她做了几个动作之后,她发现镜子里的动作和自己一致,因此她知道了这是镜子,里面的人也是自己。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8)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镜像神经元是如何判断镜子中的动作和自己的动作一致呢?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他们把一根细小的电线连接到猴子的大脑区域,监控器上会记录下该猴子的反应电波。

研究发现,每当猴子移动某一项东西时,猴子的大脑里会释放一些电信号,而当研究人员移动某一项东西时,猴子大脑也会释放一些电信号,而且这两者的电信号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当猴子看到一个动作时和猴子自己做这个动作时,它们的神经元就会兴奋。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9)

也就是说,猴子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会和自己亲身体会到的信息一致,都会引起同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它们可以将两者关联起来,这就是学习能力和共情能力。

既然猴子看到人做动作,和自己做动作都能引起同一个神经元兴奋,那么猴子为什么不会把人类当成是镜子中的自己呢?其实这是因为,在复杂的大脑中,神经元能探测到更为复杂的特征,比如:脸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就是说,即使人类模仿得再像,也总有一些差异,而猴子可以通过这些差异判断出这是不是自己。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思维差异(人能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10)

猴子判断对方是不是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过程。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人类存在着自我意识,我们才拥有了如此复杂的文明,比如:羞耻感,荣誉感,自我成就感。

以及明白了:我是谁,从自我意识角度判断,我就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