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

天门四十八牌坊(上)

文/郑福平

天门市陆羽纪念馆陆公祠前,有一对伤痕累累的石狮子。它是民间俗称四十八牌楼众多石狮子和石鼓中幸存的一对。经历过牌楼兴衰,见证了天门沧桑。

牌楼又称牌坊,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和节义者所立的纪念牌式。有的宫殿,庙宇,陵墓,祠堂,圆林等也拿它作山门。

在1989年出版的《天门县志》中,用一段话记载了天门过去的牌坊:“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至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县城内外相继建起牌坊65座(其中元朝1座,明朝60座,凊朝4座),清道光元年(1821年)尚存23座。民国时期被曰本侵略军破坏后,所剩无几。本县解放时,只存部分断柱残梁和石狮,石鼓,1985年,仅剩石狮一对,迁立东湖公园。”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2)

仅存的一对牌坊石狮子现立于竟陵陆公祠前(杏黄先生拍摄)

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用立牌坊这种方式,宣传某种精神,意在引导民众。被立牌坊者,引以为荣,光耀门庭的事,乡里乡亲,街坊邻居也觉添光三分。“一秀荣三辈”,实际上何止秀三辈呢?当人与人发生争论时,语屈词穷的一方往往使出刹手锏“你以为你爹爹是秀才吧!”一语定乾坤啊。牌坊一般会立在人来人往的城区主要街道路口,天门牌坊即是明、清时期所立,这就得说说那时竟陵城区的街道慨况。

明正德年间(1514),竞陵城把土城改建为砖城,城高7米,周长2283米,设东,南,西,北四城门。东城门至西城门大约610米长,北城门至南城门大约530米。南城门位于今移动公司和宝安商城之间,北城门位于老县政府(明,清时的县衙)北边院墙前的街中,目前还余有残缺古城墙约150米。东城门、南城门、西城门基本上在一条横线上。所建砖城有时因战争、水灾局部毁坏,但很快便得到修复,一直用到了民国。

城内三横路五直街:

【横路】

1、南横路(元春街):东城门至西城门;

2、中横路(四牌路):东城墙过天王堂至茅柴湾;

3、北横路:钟谭合祠过县衙南大门至茅柴湾;

【直街】

1、直街:城隍庙至东城门;

2、直街(人民路菜场):天王堂至南城墙;

3、中直街(又称城内长街,含鸿渐路大部分):北城门至南城门;

4、衙前路:县衙南大门至南横路;

5、直街:茅柴湾至西城门。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3)

明清时期竟陵城区示意(朱金林先生手绘)

古竞陵城四面环水,城外东面西面是东湖和西湖,北面是官池与文学泉,过北门桥是照墙街,再往北就是天门人常言的古城堤。出城南门是护诚壕沟,连接东湖,南湖,西湖。过淌子街便是县河堤街,东起东湖堤西至西湖堤,县河堤衔两侧大点的街巷,从东往西有东寺巷、大巷路、庆云关巷、淌子街、鸿渐关巷、渡口头、孝子里、熊家巷、南关庙巷、龙潭湾、雁叫关路、西寺路等。

无论口碑流传的四十八牌楼,还是县志记载的六十五牌坊。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每座牌坊的大小、高低、几门几柱都需先上奏朝廷,得到批复方可建造。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动人故事,就是一处人文景观。每座牌坊前后都放有一对石狮子或者石鼓,直柱上有当年名人题的楹联,或是雕刻人物故事。横梁牌坊名字的两侧,有精美的形象动物,花卉,松树等,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民国28年(1939)天门沦陷,日本鬼子疯狂损毁古典文物。至今已过去八十多年了,见到过明、凊牌坊实物的应是百岁老人,寥寥无几。城区变化很大,地名更换,故迹难寻。这些牌坊是为什么人立的呢?被立上牌坊的人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老人们讲述的有关牌坊故事是否有记载?笔者不揣浅陋,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试着打开这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的牌坊之门。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4)

唐宋时期复州竟陵城示意图(朱金林先生手绘)

【鸿渐关坊】

明嘉靖年间,知县扬应和为纪念陆羽,唐朝人,著有第一部茶经,史称茶圣。依其字"鸿渐",在县河堤街与淌子街交叉十字路口处立,从此该十字路囗得名_____鸿渐关。明末清初,随着县河运输业发达,城内重心逐歩南移至县河堤街。清乾隆年间开始,鸿渐关码头是县河城区中最繁华热闹的码头,鸿渐关也成为了天门手工业与商业的中心。民国24年(1935)专员石毓灵1932____1935年"湖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专员兼任天门县县长。把牌坊往北迁建在淌子街南端,将原梯级上鸿渐关改造成斜坡形,路面铺以石板,方便行人车辆往来,关坊上设标准钟,时髦气派。原街道较窄,50年代初和70年代时,进行了两次街道扩宽改造,路面修成了水泥路。1998年在35年立牌坊处,重新建迼了一座仿木结构彩绘"鸿渐关"牌坊。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5)

今日鸿渐关牌坊

【雁叫关坊】

建在相传有雁覆陆羽处,原古雁桥附近。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人烟稀少的西湖,湖埂上杂草芦苇茂密,犹如一道道青纱帐。野鸭游荡,蛇虫爬行,望而生畏。弃婴遇六只大雁用羽毛护着,声声雁叫,雁叫凄凄,唤来龙盖寺(后改名西塔寺)僧人抱走。明万历年间建的石桥取名古雁桥,桥往南至县河堤街的路命名为雁叫关路,真正是奇事出奇人,千古留芳。陆羽故园建成后,在其北门前重建了一座"雁叫关"牌坊,直柱上楹联写道:

也是传奇声催长老钟鸣寺

并非神话羽护圣婴雁叫关

【陆公祠坊】

在原西塔寺,今石油公司处,陆公祠是明万历年间,周芸捐资建造,李维桢撰写祠记:"唐处士陆鸿渐者,邑人也。尝自作传••••••"。后来周芸之子周命重修祠堂,并留存有陆公祠復修记:"庚申春,梦入西寺,有唐处士陆鸿渐,神闻而貌痽••••••"。祠堂是后人参观陆羽童年学习与生活往事,纪念凭吊的场所。是寺院还是家?对普通人来说,这里是座寺庙,但对陆羽则是家。僧人是呵护他成长,教他知识的衣食父母和老师。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子试,考中者叫秀才。乡试,考中者叫举人,具有做官的资格了,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参考者为各省举人,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中贡士后由皇帝主考,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由皇帝亲点"状元"。后面两级考试全国三年一次,竞争之烈难如登天,"朝为田舍男,暮登天子堂",是无数男儿梦寐以求的事。

自随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到清朝,天门明、清两朝产生了一佰多名进士。李国仿老师整理出版的《天门进士文辑》,《天门进士诗文》弥足珍贵,他们的逸事趣闻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吴文企幼年父母病逝成了孤儿,靠堂伯兄文炳养育。从小伴同乡李纯元读书,自知家境立志好学,不与人论衣食,持之以恒刻苦用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明神宗戊戌考中进士。徐成位年少时乘舟经瓜歩,江上突起大风浪,江水打着旋涡把船翻得底朝天,惊魂未定,许多船遭殃了,载他之船有惊无险。后来他官至中丞,出资重建南门桥,置田送贫民,建众善寺收留流浪者。后人为他建祠堂,以表其德,以志不忘。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6)

清.乾隆版《天门县志》载吴文企事迹

【攀龙坊】【大司成坊】【会元坊】

都在城内长街,均为鲁铎所立。在记载的牌坊中除陆羽外,唯有他一人三牌坊。鲁铎,字振之,号"东冈居士",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以第九名中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壬戍科会试夺得"会元",随后的殿试以二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正德十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十一年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是明朝最高学府的首官,执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父鲁仕贤被勅封文林郎翰林院编俢。

鲁铎少年得志春风拂面,秀才,举人早早的收入囊中。没想到考会试用了十六年,跌倒了站起来努力,再次跌倒再站起,更加努力。连续几次失落也不低头认输,"功夫不负有心人"会试第一,"会元"是对他多年坚毅最好的报答。入士途后也不失名儒风骨,不搞攀附交际,闲暇时间,多用在清静读书。晚年辞官回家后,居住在竞陵城外东南梦野台,建书院开学堂教导童子,自号"止林老人",民众都亲切叫他"祭酒先生"。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7)

清.乾隆版《天门县志》载鲁铎事迹

城内长街还有:

胡俊【进士坊】、何庆源(举人)【经魁坊】、雷铎(举人)【拨秀坊】、廖训(举人)【冠英坊】、王瑜(举人)【文明坊】、吴璿【解元坊】、李登、李纯元【父子进士坊】(两座)。父子牌坊南北相望,儿子的牌坊略低于父亲牌坊,牌坊前的石狮子也比父亲那边的小一点。

城南门前和南横路上有:

徐显(举人)【歩蟾坊】、刘深(进土)【世科坊】、张鼎(举人)【登云坊】等。

【承恩坊】

在衙前路,是为天官周嘉谟立。周天官天门干驿人,字明卿,号"敬松"。少年时在汉川一位儒学老师处读书,聪慧刻苦。嘉靖四十三年(1564)县学生员考试中,荣获第一名入汉川学藉,后一路科举考试和仕途上,官方登记簿册都写为汉川籍贯。隆庆元年(1567)乡试中举人,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考中会试,同年廷试列第二甲第二十八名成进士。他从户部山东司主事,广东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知府,直至封疆大吏云南巡抚,两广(广东,广西)总督,吏部尚书,明朝吏部尚书又称天官。5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周嘉谟持先育己后育人,一身正气,不畏强权,体贴民众。

回家奉养老年双亲期间,向湖广布政使请愿,修建骨泛水渠,亲自督工确保质量,缓解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受到家乡民众广泛赞颂。更难得他初衷不变,注重读书学习,抽时间经常到明经会馆以文会友,为生员们授课,他的许多学生都考中进士了。崇祯元年(1628)辞官在家休养的他,再次以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衔上任,老骥伏枥踏上征程。第二年八十四岁高龄逝世在任上,皇帝下诏派员为他举行祭葬,追赠他为少保,诰赠他曾祖父周侃,祖父周曰春,父亲周惇同为资政大夫北吏部尚书。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8)

清.乾隆版《天门县志》载周嘉谟事迹

衙前路还有:

陈所学(进士)【世荷天恩坊】、吴文佳(进士)【青联班坊】。

中横路是明朝时期,竞陵城文化 、手工业与商业中心。大家都知道现在路名叫四牌路,是因为它曾经立有四座牌坊。明嘉靖巜沔阳志》记载是李瑄,邵暹,刘钰,先中宪”四进土牌坊”。清乾隆《天门县志》卷之二建置,是这样记载的:“四牌坊在县治西为徐鹏徐麟徐成位徐清立”。徐清(勅封文林郎)与徐鹏(举人),徐麟〈举人)与徐成位(进士)是父子关系。难道是谁记误了?明嘉靖至清乾隆时间跨越200多年,也许像元朝俩兄弟进士张渊道,张从道的【双桂牌坊】,因年代久远,受战火和自然灾害毁了,后来又在同一条路上立有谢廷敬(进士)谢奇举(举人)父子【司宼绪衣坊】新的牌坊。这样理解应该比较合情理。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9)

清.乾隆版《天门县志》载部分牌坊

城外立有:

【孝子坊】、【庆云关坊】、【义水关坊】、吴文企(进士)【青云接武坊】、王曰然(举人)【黄堂坊】、周芸(进士)周命(举人)【父子科甲坊】、郭轩(举人)【登科坊】、何礼(举人)【鹏桯坊】。立在华严湖的蒋珪(举人)【蜚英坊】、皂市李淑李维楨【父子进士坊】......。计7座关、祠牌坊,2座孝子牌坊,其余均为举人,进士牌坊。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0)

明.嘉靖版《沔阳志.竞陵县》所载部分牌坊

以上众多牌坊史事充分说明天门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本地民间读书上进风气蔚然。期盼孩子走出去,融东西文化,纳南北思想,博科举辉煌。人们流传着“穷文富武”的俗语,把“金榜提名”视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改变个人与家族命运,光宗耀祖的途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科举虽然不是惟一的入仕之路,但却是莘莘学子求取功名的重要通道。他们搭乘这艘古老的帆船,驶向远方。

【参考资料】

1、湖北省天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天门县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05.

2、(明)曾储.童承叙纂俢(嘉靖)《沔阳志.十八卷》.

3、(清)胡翼修;章镳纂(乾隆版)《天门县志》.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1)

竟陵陆羽公园内重修之“雁叫关”

再说天门的牌坊(下)

文/郑福平

牌楼,也叫牌坊,其实它们的区别只在顶部,牌楼有屋檐,牌坊则无。笔者上次写《天门四十八牌坊》时,对这句天门民谚“天门四十八牌楼,抵不了京山一个狮子滾绣球”。写与删反反复复几次,终没写进文章中,因当时还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意思,甚至不知“狮子滚绣球”是指牌坊上的石雕。

在京山民间及有关牌坊文献中也流传与记载了上面这句民谚。看来天门和京山两地民众都认可了这句民谚所述事实。那么,京山有一个什么样的“狮子滾绣球”?上面这句民谚产生于什么年代?为什么相形之下,天门精美的四十八牌楼均有不及?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究。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2)

一、狮子滚绣球

“狮子滚绣球”是京山“豸绣坊”上的石雕,这座已消失了的著名牌坊原位于现城中路绀弩中学新校门处。査加山《京山牌坊(1)豸(zhi)绣坊》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座牌坊的特别之处在于中间底部青石横梁上,镂刻有两个倒悬的狮子,相互用前爪护着一个镂有奇纹异饰的八面体半球,半球内有一个可任意转动滳圆溜溜的石球,石球中又套着石球,如此连套三层,玲珑剔透,一个比一个小,都能转动,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二、两地牌坊的修建年代

只有当天门已建了四十八座牌楼,京山的“狮子滚绣球”也已问世的条件下,才有比较两地牌坊的民谚出现并流传。那么,应该是什么时候呢?

明朝嘉靖十年(1532年)曾储、童承叙篡修之《沔阳志》十八卷记载:竟陵牌坊四十一座。

京山的“豸绣坊”为明御史孙鸣治立,他在隆庆四年(1570)中举入仕,颇有政声,去逝后万历皇帝赐号《豸绣》立牌坊,民国27年(1938)牌坊被日机炸毁。

上述引证说明,天门的牌楼与京山这座牌坊均出现于16至17世纪的同一历史时期,这是该民谚得以流传的史实基础。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3)

三、牌坊石雕精美绝伦

保存在故宫的国宝文物,乾隆三连石印章,是宫廷技师在一块易雕刻田黄石料上,雕成了链条连着的三个印章,令人惊叹。在普通青石条上雕两狮子用前爪护一绣球也是能工巧匠,而再把绣球镂空雕刻多层可转动石球,堪称鬼斧神工,非身怀绝技者不能为之。两者相比,显然“狮子滚绣球”具有更高难度,从而更具观赏性,有人称其为“中华牌坊石雕绣球之首”。在几百年前那个全凭人工操作的年代,完成如此高超精致的雕塑作品,世所罕见。即使是在工艺日趋智能化的今天也难啊!

众多天门牌坊中,有纪念传说“雁覆弃婴”的《鸿渐》《雁叫》牌坊。有反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当上皇帝后赐名县河古渡河段叫义河,短宝箭掉落河中变成了义河蚶的《义水关坊》。而取唐•李朝威《柳毅传》“俄而祥凤庆云”的《庆云关坊》,横梁背面题有《含巾吐柘》四个字,气派豪壮;还有元朝张氏兄弟俩同场登科,明朝重臣周天官,徐中丞,李氏父子进士,吴氏堂兄弟进士等一系列重量级牌坊。《大司成坊》主人鲁铎,曾任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牌坊下的石狮子作伏卧状,文官过此要下轿,武官经此必下马。

这些牌坊横梁与直柱上雕刻着动物、松柏、鲜花、传奇人物故事等仿丝绸浮雕,集雕刻、绘画、楹联和书法多种艺术于一体。石雕狮子仪态威武,前爪踏圆球,守卫在中门两侧。牌坊建造精湛,图案流光溢彩。

考察保存下来的实物和文字记载的牌坊,“狮子滚绣球”确实木秀于林,不同凡响,天门和京山的先民们说话有谱。天门众多牌坊亦精彩纷呈,自有引人入胜处。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间高手层出不穷。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4)

京山文峰公园门前的“云杜古关”牌坊,横梁上雕有“狮子滚绣球”

四、四十八座之外的天门牌坊

拙文《天门四十八牌坊》在《鸿渐风》和《天门文艺》微信公众号刊出后,许多热心的朋友向笔者提供了一些关于牌坊的新信息。得知在文革前,竟陵北门某小巷囗、鸿渐路原财政局旁小巷里、雁叫关路中段进西边小巷囗等,许多地方还存有完整的牌坊,牌坊横柱上写有“皇上旌表”四字。

所以,天门牌坊实际上远不止四十八座,1989年版《天门县志》记载,元朝1座、明朝60座、清朝4座、计65座。除少量的关、祠、孝子等牌坊,大多数为本县考上举人和进士的学子所立,可知天门文化之乡文脉绵延,源远流长。还有清中后期天门的曾元迈父子二进士一举人,蒋状元一门五代进士等都是应立牌坊而未立,个中因由只能去问朝廷了。

经请教年长者,并查阅县志和有关资料,发现除上述外,存世量较大的多是妇女贞节坊,也有少数孝子坊。清乾隆《天门县志》节烈卷有72页,记录受朝廷表彰的节烈女夫家与个人姓氏,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寡妇。这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少妇守寡,青灯孤影,苦涩几十年,换个节烈名,能否立节烈坊,还需视夫家经济与意愿。节烈女绝大数来自百姓家,娘家贫寒。这类坊一般立在自家门前小巷囗,规模小似院门,不属天门民众传说的四十八牌楼,文革破四旧时全部被毁。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每座牌坊的规模与地点都有严格规定。而建牌坊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种是朝廷出资,这是最高规格,能享受者是对朝廷有功、或有重大社会影响及特殊事件发生的人士;第二种牌坊是社会人士捐资,如县官捐奉禄,社会达人捐银两,生前为地方造福利,为人正气乐善好施名声好;第三种牌坊是自家人出资建造。不管属哪种,都会按批文行事,建造的工艺各有千秋。

旧县志记载的牌坊,都立在城区主要路囗。如“孝义坊”在东门外,为代壁显立,“孝子坊“”在西门外,为王淇立。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5)

清.乾隆《天门县志.节烈卷》所载内容

五、感天动地“三烈祠”

有一座节烈坊建在祠前,不仅是朝廷出资,而且建在天门最神圣的地方千年学宫内,祠名“三烈祠”。学宫地址在现在的竟陵华府、原城关中学校址处,系明嘉靖20年(1542)从老天中旧址迁建于此。门前左为“尊贤坊”,右为“育才坊”。宫内正中供圣人孔子牌座,为天门义学与书院之所在,存放有孔子石像、蒋状元的状元匾。建有乡贤祠,名官祠,关公祠(忠孝祠)。

三烈祠源于一则悲戚史事——明隆庆6年(1572),任竟陵训道的四川籍人任高,在任期满,携妻及二女一子乘舟离开天门,途经华严湖无人烟处遭劫。劫匪杀人夺财后对其妻李氏和二个女儿起了色心,欲非礼。李氏和女儿为免遭殃,携手跳水而亡,劫匪见状逃离。其子沿湖大呼三天,哭泣吐血,叫得湖水倒流,三屍携手而现,不腐不肿,栩栩如生,方圆民众无不称奇。县官上奏朝廷,于万历2年(1574)奉召在学宫建三烈祠,立节烈坊,旌表其德,万民敬仰。

牌坊建筑各部分名称图(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16)

清.乾隆《天门县志》所载“三烈祠”事迹

如今,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有关方面陆续仿建了一些牌坊(楼),如京山于2010年在文峰公园门前建了“云杜古关”坊(京山原名云杜县),上面亦有“狮子滚绣球”,与原坊不同的是,原来是横梁下面雕刻着倒悬的“狮子滚绣球”,现在的“狮子滾绣球”是雕刻在横梁上。天门的陆羽公园内也重修了雁叫关坊。

只是世事如棋,沧海桑田,曾经伫立在大街小巷的古代牌坊(楼),连同其美轮美奂的雕塑,如珍贵的京山“狮子滚绣球”,和许多中华名胜古迹一样,有的毁于战争时期,有的在那个大破的年代被清除。

历史留给人们的,不过是几分悬想,一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