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1)

洛阳白马寺的诞生和汉明帝的一个梦有关。相传汉明帝夜梦金人,解梦后派人西去,迎来西域两位僧人牵着白马而来,马背上驮着的正是佛经。明帝安置僧人在此建立寺庙,翻译佛经,译出的便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寺庙则以白马为名,它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号称“中国第一古刹”。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2)

寺门前,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温顺乖巧的样子,与战马气质很不相同,应当是纪念当初驮经来此的那只白马。据说,原来白马寺无白马。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3)

白马寺在武则天时期达到极盛。当时曾大修过一次,香火很盛,大小和尚多至千人。此后元、明、清各代亦都进行过修缮和增建,只是后来的历次战火,让她一次次坠入历史的风尘。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4)

现存寺院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寺内南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每到一个寺庙,都见云雾缭绕之景。香客众多,接踵摩肩,整个寺庙在一片香火的浅白之中。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5)

白马寺内的十八罗汉极负盛名,制作时以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每座佛都为空心,一只手即可托起。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6)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只是名为“清凉”却人潮涌动,哪有还看得到一点凉意。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阁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7)

唐代的白马寺繁荣鼎盛,更是东亚各国朝拜的神圣殿堂。来此学习的僧人络绎不绝,乐此不疲。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8)

祖师墓丛中各有一座坟冢,就是有名的“二僧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先后圆寂于白马寺,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9)

摄摩腾与竺法兰二师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或许是白马寺的名声太盛,这里和少林寺一样少了许多佛门清净,多了许多红男绿女。

第一次见在洛阳的佛教寺庙(河南洛阳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10)

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投宿白马寺,曾写下: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现在的白马寺楼宇重新,香火旺盛,早已没有了那份战火后的衰破,但却再也无法寻觅张继诗中所言的那份寂静。(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