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认机制 湾区人才互认要加快(1)

吴杰庄 全国政协委员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认机制 湾区人才互认要加快(2)

霍启刚 全国人大代表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认机制 湾区人才互认要加快(3)

林晓辉 全国政协委员

聚焦大湾区大未来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如何推动港澳青年人才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代表委员聚焦湾区人才资质互认、跨区流通提速、文化艺术交流等各个方面,献策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人才交流

霍启刚:在广东开展青年实习计划 让更多香港年轻人参与内地文化产业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建议,在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内地的资源展开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香港的文化人才发展。据了解,自2017年起,每年暑假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在广东省,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367家博物馆,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文化资源丰富。霍启刚建议,可同时在广东开展类似的青年实习计划,增加内地文化艺术产业交流、实习名额,培养青年文艺人才。通过设置不同范畴的职位,让更多香港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内地文化产业工作,加深对文化产业的了解。

霍启刚观察发现,近年内地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成熟,有不少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产业建设,举办文博会、书博会等活动。对此,霍启刚建议,由文化旅游的相关政府部门牵头,面向香港青年提供各省市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机会,让年轻人从实践中成长,助力青年成为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团队的一员。

此外,霍启刚还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放宽香港艺团或艺术家在区内的文化设施常驻表演。一方面,艺团或艺术家可以为场地提供文化内容,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香港艺团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内地的市场及观众喜好,为两地将来更多合作打下基础。

在优化海外游客过境免签证政策的建议中,霍启刚指出,香港作为国家连接国际的重要桥梁,有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应强化内地和香港旅游业的协作。自2019年5月1日起,广东省正式实施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对象涵盖53个国家持有有效国际旅行证件的人员。霍启刚建议,未来为接待海外人士旅行团的内地导游发出特殊签注,允许持特殊签注的内地导游在西九龙站工作。逐步开放予外国自由行旅客自行申请144小时过境免签证,为海外游客带来便捷和丰富的旅游体验。逐步增加144小时过境免签证的国家名单,如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列入免签证国家名单中。

人才流动

吴杰庄:建议实施“人才绿卡” 加速促进大湾区人才联通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今年参加全国两会聚焦三个重点议题并提出八项提案,其中就包括港澳发展及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建议。

“当前,世界各方都在盯着文凭高、技术精、掌握尖端科学知识和技术且急需紧缺的人才。”吴杰庄认为,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精尖缺”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产业人才仍然十分急缺,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障碍迫切需要革除。二是高科技领域交流机会不多。粤港澳大湾区各产业人才受制于地域、交通等影响,缺乏访问、交流等机会,对人才学习国际前沿科技最新进展影响较大。三是“高精尖缺”领域科技人才发展遭遇瓶颈。多数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人才均有出国研修的经历,面对回国深造,在体制机制、待遇发展等问题上有所顾虑。

为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精尖缺”人才发展,吴杰庄建议:一是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牵头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促进重大科研项目合作;二是扩大人才发展版图。港澳特区政府可加强和内地协调合作,支援青年人才发展,吸引外地人才落户,扩大香港和内地“高精尖缺”人才库;三是畅通人才交流通关。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高校、企业沟通交流,实施“人才绿卡”出行交通便利,节约人才跨区域流动成本,加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联通;四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强港澳地区同内地人才交流,建立人才库、支持人才创新发展。建设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覆盖创业服务、就业指导,以及住房、出行、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

人才互认

林晓辉:加快推动“学分银行”计划 放宽新兴行业资格互认

全国政协委员、先施有限公司主席林晓辉,今年准备了多份提案,涉及大湾区人才流动、口岸升级改造、港澳深保险行业互通互联等方面内容,献策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其中,在《关于加速拓宽大湾区资历互认推动专业人才流动的提案》中,林晓辉建议,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应通过不同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人才资历互认工作。

林晓辉在提案中指出,粤港澳三地一直关注和重视人才培养、吸引人才及人才流通等问题,在高等教育学历互认、专业资格互认等方面,均作出多方面的协商和合作。但三地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法律体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存有差异,成了人才流通的桎梏。

林晓辉通过访问和分析发现,目前专业资格互认范围较小且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发展领域及新兴行业的需求,行业对接难度也比较大。

对此,林晓辉建议,粤港澳三地共同成立“专业资格互认协调局”,对接各地的专业行业组织,从中发挥协调作用,加快专业资格互认进程;推出“先行先试”计划,展开大规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调研,就各地人才短缺的行业进行灵活的职业资格规则对接,包括互认部分职业资格、直接豁免有关从业员部分科目的资格考试等;加快推动“学分银行”计划,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推动学分、学历、学位和技能等级互认互通;进一步放宽互联网、房地产、检测认证、研发、设计、会展等新兴行业及现代服务业的资格互认。

林晓辉还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与各大名企合作,推出专项实习计划,在大湾区各城市为在校本科生或准备考取专业资格的青年,提供专业性强和具挑战性的实习岗位,为日后流动就业打下基础;针对各地各行业的特色,为准备考取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考前培训,消除因考试模式、语言习惯、信息不对等外在因素造成的困扰。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陈荣梅 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养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