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成语“饿殍遍野”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1)

“殍”,音piǎo,从古至今不同字典均释为“饿死的人”。

喜欢说文解字的我觉得奇怪一一“殍”是“歹 孚”,而“歹”是“非死即残”,“孚”是“手抓子”,怎么会拼凑出“饿死的人”?

于是好奇的我查了一下,发现《孟子》写的是“饿莩”,估计是通假字;而《说文解字》并未见“殍”,传统认为应同“爫又”(打不出)。“爫又”是“两只手”,表意“相受,交换”,所以“殍”应该也有“交换”的内涵。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2)

《汉典》又罗列了“殍”的很多异体字,其中“歹 爫又”(打不出)格外引人注意,从会意角度看就是“交换死人”之意。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3)

而另一个异体字“食 孚”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其表达的竟然是“抓子而食”。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4)

在中国古代,碰上战乱饥荒之年,首先饿死的往往是小孩,父母因不忍心吃自己亲生孩子,便会易子而食。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5)

结论:

“爫又”、“歹 爫又”和“食 孚”是“殍”的三个异体字一一

“爫又”是“交换”;

“歹 爫又”是“交换死尸”;

“食 孚”是“抓子而食”。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6)

三者都告诉我们,“殍”并不是简单的“饿死的人”,而是极其残忍的“易子而食”。

所以,“饿殍遍野”并不是简单的“因饥饿而大量死人的悲惨景象”,而应解读为“到处都是因饥饿而易子相食的人间炼狱”。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我们可能并未理解)(7)

这是今天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特别感谢《汉典》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