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只公鸡,每天清晨都打鸣报晓,叫过之后,太阳就升起来了,天就亮了久而久之,公鸡骄傲了起来,以为太阳是它召唤出来的,如果它不打鸣,天就不会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新媒评特朗普四处甩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媒评特朗普四处甩锅(是时候给特朗普讲一个)

新媒评特朗普四处甩锅

从前有一只公鸡,每天清晨都打鸣报晓,叫过之后,太阳就升起来了,天就亮了。久而久之,公鸡骄傲了起来,以为太阳是它召唤出来的,如果它不打鸣,天就不会亮。

后来,这只公鸡被加工成了小鸡炖蘑菇。然而,太阳并没有因此不再升起,天光也没有因此就不再见亮,世界还是照常运转。

显然,这只公鸡此前想多了,把自己的作用想得太大了。这是错误的。

这个寓言是讲给美国的特朗普总统听的。

当前的中美关系还笼罩在贸易摩擦的阴云之下。这是美国方面主动挑起的,中国的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妥协,不谈判,如果美方坚持打贸易战,中国奉陪到底。

4月10日,主席出席了博鳌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宣布了中国下一步将采取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主动扩大进口,举办进口商品博览会。

这些措施力度不小,而且特别强调,要尽快落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就是落实措施、扩大开放的有力行动。随着更多措施的逐步落地,很多国家都会从中不断受益,分享到巨大的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

话音刚落,特朗普就发推特说,对就关税和汽车贸易壁垒的善意发言以及他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启发性见解表示感谢,我们会一起取得巨大的进步!

我们不得不佩服的一点是,曾经出演真人秀的特朗普在表演上有一定的功力,很懂得见缝插针地给自己加戏。特朗普这么说,很显然是企图把中国宣布的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决定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威胁联系起来,对外制造一种二者之间的假象性联系,误导人们以为中国的开放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作出的。

此外,美方还反复散布不实消息,说中美双方私下就贸易问题一直在进行磋商。对此,中方多次予以坚决否认,12日,商务部发言人再次重申,双方没有进行任何谈判,因为美方完全没有表现出谈判的诚意。17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中美贸易摩擦表态说,如果美方继续逆潮流而动,任性妄为,我们必将严阵以待,毅然亮剑,打赢这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保卫战。

特朗普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表演呢?原因不难理解,美国民众掌握的信息有限,有可能信以为真,误以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是他们总统的功劳,在美国的中期选举就要到来的时候,这可以作为一个加分项。

然而,这唬不了更多的眼睛雪亮的人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开放中搞建设,是中国的既定政策,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断,而且早就对内对外宣告过了。我们可以随手找几个证据,甩在特朗普脸上——

众所周知,2017年秋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为中国发展规划了蓝图,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节,“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早就明明白白地写在那里了。关于具体的开放措施,十九大报告也作出了规划,“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在2018年春天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就“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了具体规划,措施包括,“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另外,早在博鳌亚洲论坛召开前,官方就对外发布消息,主席将出席,并且在演讲中宣布中国的新的开放举措。

我们想请问特朗普,难道十九大报告也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按照美国的意思起草的吗?

在博鳌论坛上的演讲中说:“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特朗普应该明白,世界走向进一步融通是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开放是中国顺应形势作出的主动选择,这跟他发不发推特,甚至他当不当美国总统,都没有关系,就好比鸡叫不叫跟太阳是否会按时升起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更重要的,中国已经通过官方媒体宣布,新的对外开放措施不适用那些挑起贸易战的国家。说直接点,意思就是如果美国不收回贸易战的威胁,不拿出谈判的诚意,新的开放措施就不适用于美国。到时候,中国开放的市场必将被其他国家抢占,美国人后悔就晚咯。(特约评论员 李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