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2)

“杖”,本指一种手持的棍棒,被发展出了多种功能。

有时,它是行动不便群体手中的依靠,陶渊明“策扶老以流憩”中的扶老就是手杖;有时,它是伤人身体的兵器和刑具,《新唐书》中提到的五刑就有“笞、杖、徒、流、死”;有时,它甚至无甚实际作用,仅仅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3)

北宋 韩伯瑜泣杖砖 故宫博物院藏

杖名目繁多,或以材料分类,有竹杖、筇(qióng,一种竹子)杖、藤杖、藜杖、锡杖、铁杖、金杖、玉杖等等;或以颜色分类,青、红、朱、赤等,都是文人笔下的常客;或以造型分类,如瘦藤、短策、鸠杖、九节杖等等。

有些经典的手杖,甚至还有着别样的含义。

鸠杖,即顶端做成斑鸠鸟形状的手杖,这种手杖又被称为“王杖”或“玉杖”,可以说是古代的“老人证”。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4)

南阳汉画像石 执鸠杖吏

手杖本身就是老人的必备工具,连神话传说中的老人都不例外。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的“月下老人”就是“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

而我们最为熟悉的寿星公,出现时也往往会配一根杖。这根杖还不能瞎配,据说“凡寿星之扶杖者,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兮杖直而短,仅至半身,不祥物也。”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5)

清 紫檀百宝嵌寿星人物挂屏 研习社藏品

故而,早至先秦时期,杖就成为了长者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据说汉高祖刘邦首赐老人鸠杖,这种传统也流传了下来。不仅北魏、唐代皇帝推行此令,西域地区也曾流行这一制度。

据《礼记·王制》记载,汉代老人70岁后就会得到国家赐予的鸠杖。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就先后出土了8根鸠杖。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6)

汉 “王杖简” 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王杖诏令册》的木简,木简中不仅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一定俸禄,可在御道上行走,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可以不缴纳赋税等等优待,还记录了因伤害持杖老人而受到严厉惩处的案件。

而为何赐予【鸠杖】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途中躲藏于灌木丛中,幸好树上的斑鸠没有停止鸣叫,才使得追兵放过搜寻这块地方。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7)

汉 错金银青铜鸠杖首 ?

一说则是因为鸠吃东西不会被噎住,这是身体不佳的老人所向往的,所以它是一种长寿健康的象征。

其实,《周礼》中就有“献鸠以养国老”的说法,郑玄还解释过鸠是一种变旧为新的春鸟,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也有说是因为“鸠”通“九”和“久”而有此象征的。

此外,锦州博物馆曾采集到一个东汉铜鸠杖首,有着大鸠哺育小鸠的独特造型。且《梁书》中还有鸠鸟陪伴孝子哭丧的故事,这代表在古人眼中,鸠鸟这一形象承载着慈孝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会被联系到杖上。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8)

东汉 铜鸠杖首 锦州市博物馆藏

锡杖则是一种与佛教关系密切的手杖。佛经中甚至有一部专门讲述锡杖的,名为《得道梯橙锡杖经》,讲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执持锡杖。

锡杖象征着功德之本,是圣人、贤士等有功德有德行之人的标志物,《西游记》中如来交给观音嘱托其赠予取经人的宝贝中,正有一件九环锡杖,据说持此锡杖,可“不遭毒害”。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9)

唐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法门寺博物馆藏

从锡杖延伸出去还有许多说法,例如僧人云游可称为“飞锡”,僧人留宿就叫做“挂锡”或“留锡”,而僧人外出传教就叫做“巡锡”,锡杖几乎成为了指代僧人之物。

当然,在结合了佛教、道学、玄学等理论而形成的禅宗中,杖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十诵律》中所记:

若故睡不止。佛言:“听用禅杖。取禅杖时应生敬心。”

云何生敬心?言:“以两手捉杖,戴顶上,应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筑。”资持记下二之三曰:“禅杖竹苇为之,长八肘。下座手执巡行,有睡者点起付之。”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0)

明 陈洪绶《行道罗汉图》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也就是说,禅杖是用于警醒沉睡之人提醒修行的一种工具。

但锡杖沉重不易携带,而禅杖的功能很容易被他物替代,故而,禅宗弟子其实使用更多的是普通拄杖。这种工具甚至还可以在行路时用来探测水深,所以也有“探水”之称。

佛教中甚至还流传着一些僧人用杖大显神通的传说,如《宋高僧传》中就记载了西域僧人释难陀在蜀地的一个故事。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1)

清 《胤禛行乐图册·杖挑蒲团》 故宫博物院藏

释难陀在蜀地行事无状,携三少尼大醉狂歌,聚众说法,当地将领就想要把他抓起来。释难陀被抓住后用刀砍倒尼姑,当场血溅三尺,然后众人才发现三个尼姑其实是筇竹杖,流出来的血实际上是酒。

而在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的手中,杖也是一个流行物什。据学者统计,仅苏轼一人诗文中就提到了几百次“杖”字,文人对杖的喜爱可窥一斑。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2)

清 石涛《横塘曳履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为何文人雅士偏爱此物?

一则,文人雅士中不少都是佛门禅宗的俗家弟子,所以也会仿效其使用拄杖。苏轼就曾赠与自己修禅的好友张方平一支铁拄杖,还为此做了两首祝寿诗,其中便有“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斗清坚”一句,以铁杖比喻其清正坚贞的人格。

二则,古代文人士大夫几乎人人都向往且热爱出游,而拄杖就是他们出游时必备的一种工具。

苏轼在西湖附近闲逛,“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高濂在《遵生八笺》里特别提到了秋天的一种乐趣就是“策杖林园访菊”;而张岱在天瓦庵读书时,和朋友试胆,半夜从炉峰下山,也是“相与策杖下山”。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3)

宋 《柳溪闲憩图》

故而,文震亨写《长物志》时也没忘了把“杖”列入器具一类:

鸠杖最古,盖老人多咽,鸠能治咽故也。有三代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金银填嵌者,饰于方竹、笻竹、万岁藤之上,最古。杖须长七尺余,摩弄滑泽,乃佳。天台藤更有自然屈曲者,一作龙头诸式,断不可用。

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还特别提到了自己暮年出游使用的手杖,和文震亨推崇的最古杖颇为近似,但和文震亨在藤杖上的观点不同:

有方竹,上生九节,其崇不满七尺。有棕竹、合竹俱可作杖。有三代时立鸠、飞鸠,周身金银填嵌,用以饰杖,上悬二三寸小葫芦、小灵芝,及《五岳图卷》,暮年携之探奇历怪,多有相长之益。若万岁藤藜藿为杖,形虽奇怪,此为老衲行具,恐非山人家扶老也,姑置弗取。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4)

南宋 马麟 郊园曳杖图纨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三则,文人年迈力衰时亦需杖扶持,故而此时再提起杖难免带了些对生命无常的喟叹,陆游就曾在病时吟咏过“病扶藤杖觅残梅,牢落情怀怕酒杯”。

对杖的态度其实也暗含着对生命的态度,杜甫尤爱咏“杖”,或是卧病一秋时,或是发已半白时,如《回棹》中就有“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而整首诗中也充盈着他人生中的悲苦艰难。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5)

清乾隆 会昌九老图玉山(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四则,杖也没有“逃过”被文人赋予人格特征或精神象征的宿命。

有人认为杖质朴简单,是隐逸田园生活的象征。从子路遇见的“以杖荷蓧”的丈人到刘克庄笔下的“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敝袍穿履”,杖往往有安贫乐道的隐喻。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6)

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 上海博物馆藏

而魏晋时期的阮修用杖头挂钱买酒的故事又为杖笼上了一层潇洒的“文人风度”,这一典故直到清代还屡屡被文人雅士提起,“杖头钱”一词也成为了买酒钱的代称。

同时,以自然材料做成的杖也迎合了文人崇尚自然野趣的审美和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可见小小一支杖上,其实承载着文人们深厚的情趣与心志。

除此之外,石器时代的杖在有些地区还扮演过权力的象征。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7)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中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权杖是古代欧洲君权象征这一说可用许多君王的肖像画来证明,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我们却很少见到皇帝或君王使用杖来宣示地位。

史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一套有首有尾的玉器,据学者研究这可能能还原成一种权杖,是墓主人地位的象征。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8)

金杖 三星堆遗址出土

而非中原地区也有一些关于权杖的考古发掘,如三星堆祭祀坑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金皮包裹的木杖,据考古学者研究,这应该是古蜀国国王的遗物,其上雕刻的飞鸟与游鱼指的是古蜀王能够上天入地的神通。

- END -

一根盲杖走天下(从一支杖说开去)(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