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区有名的青少年成长学校 一所乡村中学史上的两个第一(1)

在云南省施甸县大楼中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会上,七年级同学进行诗朗诵表演。

君山区有名的青少年成长学校 一所乡村中学史上的两个第一(2)

中国传媒大学第15届支教团成员庄灿杰在云南省施甸县大楼中学给七年级合唱团排练校歌《此间年少 不负春光》。

君山区有名的青少年成长学校 一所乡村中学史上的两个第一(3)

在云南省施甸县大楼中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会上,七年级同学朗诵了《共筑中国梦》。

?点评(中国传媒大学团委书记朱传欣):

中国传媒大学研支团在支教地积极发挥学校专业优势,抓住新媒体传播特点,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开设传媒特色课程、举办精品文艺活动、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等形式,助力基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播种了一粒粒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的种子,也用传媒力量帮助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走出去。研支团成员秉持“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中传校训,以无私奉献的赤诚和矢志不渝的韧劲,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理想,把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服务阵地扎根在基层一线,展现出了新时代传媒青年的奋斗担当和青春风采。

——————————

“大楼F4”撑起的第一场晚会

“大楼中学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非常震撼!”那段时间,别的县城总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向云南省施甸县的大楼中学打听如何才能办一场这样的晚会。

“十年后的某天或微笑或流泪,想起此刻会不会后悔……”那天,夜幕降临,大楼中学的操场上灯光闪烁,中国传媒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斯充、庄灿杰、黄珩、吴浩的深情演唱,拉开了大楼中学“此间年少 不负春光”晚会的序幕。他们说,这句歌词就是在表述当下的心情,也代表他们永不后悔的支教态度。

4个爱唱歌的支教团成员组团首秀,此后,他们在学校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大楼F4”。

当时,4个人初到支教地云南省施甸县,正逢大楼中学一年一度的文体节。“往年的文体节都非常简陋,拉一个横幅就办了,节目形式也很单调,没有专业编排,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场晚会”。他们和校长商议,决定打造一台专业的文艺晚会,给孩子们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张斯充说,一场晚会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常见,但对于乡村的孩子而言,却是从未见过、无比向往的事情。

面对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学生,前期排练时,研支团的成员们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20多个节目,一点儿一点儿“抠”,难度系数很大。

当时,孩子们正处于变声期,很多歌曲原有的音调无法演唱,担任声乐老师的庄灿杰只能把每首歌重新编曲。为了让孩子们看到更丰富多彩的舞台作品,研支团成员们绝不将就,为参赛的10个班级精心挑选10首不同主题风格的合唱曲目,设计不同的呈现形式。

那场元旦晚会同时还举办朗诵和合唱比赛,研支团成员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远程给孩子们上朗诵辅导课,纠正语音语调。当地孩子不识谱,不懂乐理知识,刚开始排练时,一唱歌就跑调,反复练习还是始终找不到调。庄灿杰意识到在短时间内教他们识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于是,他就想到用“模拟唱”的办法来解决,他唱一句学生们跟一句,学生们学起来轻松了许多。一个班4个声部,10个班级唱下来,庄灿杰要同时记住40个声部的曲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合唱比赛的歌曲选择上,研支团成员们也做了特别设计。

首先,特别挑选了一些积极向上、孩子们耳熟能详并喜欢唱的流行音乐;其次,每个节目都有一个主题,《好想爱这个世界》是想让孩们关注抑郁症群体;《you rise me up 隐形的翅膀》的编排考虑到2020年疫情比较严重,不仅通过演出给孩子们做疫情防护教育,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伟大。研支团成员们告诉记者,这么编排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能普及文化知识。

在研支团成员的带领下,大楼中学的第一场文艺晚会大获成功,直播观看人数4.5万人。孩子们说,“这是进入大楼中学以来最难忘的一场晚会”。老师们说,“自从支教团的几个同学来了以后,我们大楼中学的晚会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有了第一次晚会的成功经验,大楼中学把学校庆祝建党百年“诗歌朗诵会”的重任也交给了研支团的4名成员。他们一改传统的单一枯燥的诵读方式,在原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融入情景剧,为大楼中学的学生上了一堂声情并茂的党史课。

“大楼F4”介绍,他们把建党百年分成4个历史时期,每个班负责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五四风云”到“抗日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改革开放”,邀请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毕业的同学一起为学生们创作编排四段情景剧表演。第一段《五四风雨》,七八个学生扮演五四运动的进步青年;第二段《风雪长征路》,孩子们演绎长征路上的一段故事;第三段《红旗颂》,讲述1949年建国时期的历史;第四片段《高考改革》,讲述1979年高考改革第一届高考生的故事。

“这个晚会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主持人,全体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串联起建党百年的历史每一个标志性阶段,演出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担任此次晚会导演的庄灿杰说。

施甸县是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乡,同学们特意添加了一个纪念杨善洲的节目《善洲精神永存》。

节目编排搞定后,在整体的服化道上,研支团成员们也做了不少功课。“历史时期不同,小演员们所需的服装、道具也不同,这些都需要再三考证。”张斯充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淘宝搜索各种红军服装、刀枪道具,至今他的淘宝推送还是红色娘子军的服装。

办晚会的过程出现各种小意外:预算不足,天公不作美……就在演出前一天,全部演出服被雨水浸泡。眼看第二场晚会马上就要开演了,不巧正逢云南雨季,那段时间没有过晴天,中传支教团成员们每天盯着天气预报,一个小时看一次。更糟糕的是晚会的前一天和当天连下了两天大雨,只能等雨停后再搭建舞台。原本计划晚会在晚上8点开始,看着孩子们早早换上演出服装,靠在学校的栏杆上眼巴巴地等雨停,研支团的成员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害怕看到学生们的眼神由期待变失望。

一直等到当天晚上7点多雨才停,孩子们有了第一次办晚会的经验,已经得心应手地当起了小导演,摆放道具,如何打光,和研支团的成员配合相当默契。9点半舞台搭建完毕,整场晚会在没有任何彩排,也没有合灯光、音乐的情况下拉开帷幕。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在经过第一次晚会的历练后,有了“晚会的意识”,显得相当成熟老练,表现非常好。当晚,在施甸县示范小学、保山市隆阳区实验中学支教的“大楼F4”的同学也来到现场鼎力相助,让4人的内心备感踏实,支教团成员和大楼中学的同学们齐心协力完成了一场成功的演出。

“所有的同学都非常专业,从导演、舞台灯光到摄影摄像,大家各司其职,反应迅速敏捷。”吴浩说,当时每个人都付出了十二分的力气来完成这台晚会,那一刻,他也感受到了研究生支教团团魂的力量。

经历两场晚会后,孩子们的舞台表现力、演唱的水平以及音乐素养大幅提升,中考时,音乐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楼中学的老师也发现了同学们性格上的转变,从刚开始的“害羞,不敢说话”到现在的“更大胆,敢于站上台”,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开朗。

“孩子们都很有天赋,很有灵气,只不过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办法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资源,否则,他们也能够在艺术上有很好的发展。”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黄珩陷入思索。

第一首校歌的诞生

“在怒江潮水奔涌的方向 巍巍大楼孕育梦想 在学海中扬帆 勇敢去闯像雄鹰自由地翱翔……”新生入学伊始,云南省施甸县大楼中学的校园里响起了嘹亮的校歌《此间年少 不负春光》,这是大楼中学建校以来第一首自己的校歌。

这首校歌的创作者叫庄灿杰,是中国传媒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

庄灿杰说,有创作校歌的想法,是因为到了大楼中学后,发现学校虽然建校数十年,却一直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校歌。校长坦言,之前一直有创作校歌的想法,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落地。

在庄灿杰看来,校歌是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庄灿杰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平时就喜欢作词作曲。他从初中就开始写歌,上了大学又学习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己开始做导演、拍片子、写主题曲,还参与了电视剧《安家》的原声带写词,完全具备音乐创作和制作能力。

庄灿杰想,如果能够在支教过程中为大楼中学写一首校歌,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从校长那儿要来了关于大楼中学所有相关资料,和老教师们交流,了解大楼中学几十年来的点滴历史进程,感受一代代大楼人对这一小方天地的坚守,尤其是在看到2000年以前破旧的大楼中学旧貌时,庄灿杰更是心中思绪万千,他希望把这份感受在这首歌中表达出来。

歌曲的创作比较顺利,在与校长沟通后决定做一首带有一定流行元素、朗朗上口,更符合孩子们的喜好、风格温暖明亮的校歌,让孩子们能够迅速传唱。第一个版本出来后,庄灿杰便在音乐课上播放给学生们听,“这是属于他们的第一首校歌,我想让他们参与其中,也提提建议”。庄灿杰说,学生们听后给出的统一回复是节奏有点慢。随后,基于这些想法,庄灿杰找来朋友艾夫,在编曲时不仅调了节奏,配器的选择也主要使用弦乐和钢琴,艾夫还在武汉录制了电吉他的音色,增加明快度,减少歌曲的沉闷感,快速完成了编曲工作。

曲谱完了,但在词的创作上却犯了难。

对于初到大楼中学的庄灿杰而言,一切都很陌生,还没有和孩子们建立起很深的感情。每每动笔,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总感觉不够动情、不够深刻,也查找了很多资料,还是不能满意。于是,庄灿杰决定先给自己“放个假”,暂停创作,全身心投入到支教生活中。

大楼中学有4栋楼,全校只有两个厕所,1000多名师生共用一个。支教团成员们住在一个由办公室改造的房间里,洗澡要走出宿舍楼来到一个阴森破旧的洗澡间,而这已经是当地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最好条件。学校经常断水,学生洗不上澡是常事。不仅校区小,宿舍也小,近20个床位紧紧塞满狭小的房间。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庄灿杰依然感受到学生们迸发的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和同学们同吃同住两个多月后,他才又重新拾起纸笔作词。

庄灿杰说,那两个多月的支教生活让他渐渐熟悉,也渐渐爱上了施甸这个不大的县城,习惯了早晨6点学校大喇叭播放的音乐,推开门抬头撞进眼里湛蓝澄澈的天空,远处连绵不绝的大山和山上成排的风车,还有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之间,也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信任,一起唱歌一起成长。所有的情感终于集中在一个深夜爆发,他迅速完成了词的创作,并为校歌取名《此间年少 不负春光》。

歌名的灵感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校歌《年轻的白杨》中“珍惜春光”这句歌词,庄灿杰希望大楼中学的少年们可以不负好时光,努力奋进,走出大山,放飞青春梦想。就像歌词中所写的一样,“立足于施甸,胸怀着世界,成长的路上我们肩并着肩,勇敢向前”。

其实,最初的歌名叫《此间年少 莫负春光》,大楼中学资深语文老师王恩海认为“莫”字不如“不”字的表达情感来得更加强烈。王恩海在大楼中学待了几十年,他对学校的感情很深,在歌词中描述学校场景的措辞上给出了不少修改建议,让这首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加贴切融合后才最终定稿。

在学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艺体节晚会上,这首校歌作为七年级合唱比赛中的必唱曲目。学生们的动情演唱让站在台下的庄灿杰十分感动,虽然这个旋律他已经听了无数遍。

“大楼中学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首校歌,大楼少年们终于可以自豪地演唱心中的旋律,表达对母校的热爱了。”庄灿杰说,在教孩子们演唱校歌的过程中,每每听到前奏响起,他的内心感慨万千,尤其是听到孩子们跟他说很喜欢这首校歌的时候,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感,“也许我们支教的时光很短暂,但是校歌却可以引领一代代大楼少年健康茁壮地成长”。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的广播除了惯常的那几首音乐外,还会播放这首校歌,几乎每一天,校歌的旋律都会响彻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除了这首校歌,庄灿杰在离开大楼中学前还创作了另外一首歌《给少年的歌》。

“在建党百年晚会不到一周的时候,我就特别想给孩子们留下一份礼物,于是就决定写一首歌送给他们。”庄灿杰说,这首歌他投入了更多的感情,整个创作没有一丝障碍,第一版歌曲的创作仅用了几个小时。

创作的时间也是支教团即将离开的日子,恰逢他们正在梳理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镜头和文字全面展示了支教工作与服务地风貌,在施甸制作了12部影视作品,留下了《我和我的祖国》《春天在哪里》《不忘初心》等歌曲MV、支教日记、传承杨善洲精神等系列视频,这些影像资料的再次呈现不禁让庄灿杰想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很快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大概的旋律,哼着哼着就顺理成章地写了出来。

在大楼中学庆祝建党百年的晚会上,他和学生们眼含泪水唱完了这首歌——这一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如今,庄灿杰和小伙伴们已经结束支教工作返回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数月,可他依然清晰记得学生们略显稚嫩的脸庞,认真学唱的神情,也更加深切地意识到一首校歌对于凝聚孩子们的归属感有多重要。

前阵子,庄灿杰收到了大楼中学一位老师发来的“小庄,校歌又开始播啦,很想念你们几个在大楼的那些日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生机和色彩。”

“虽然一年的时间不长,但是我相信,这首校歌就是连接起我们几个支教老师和这所学校的一条纽带,我们都会不负春光,努力奔向更高处!”庄灿杰说。

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成功招募并派遣了十六届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足迹遍布云南、四川、新疆三省区,现有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保山市实验中学、施甸县大楼中学、施甸县示范小学四所支教服务学校。支教团除了立足“支教扶贫”主业,更是发挥学校专业特色,统筹协调优势资源,将传媒艺术元素有机融入支教过程当中,助力乡村美育,致力于打造传媒特色支教示范点。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