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1)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2)

一方水土养一方车主,中国车主对汽车的偏好充满中国特色。“全球车型”虽好,但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特供车”应运而生。

“特供”这个词以前通常用在食物上,能成为特供的食品往往质量更好。

但在中国,“特供”用在车身上时,难免带有贬义成分。所谓“中国特供车”,是与汽车厂商的“全球车型”相对的概念,指那些合资品牌专门为中国打造,只在中国上市的车型。中国特供车长久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价格便宜,但做工较差、滥大街……

今天,越来越多全球车型在中国同步上市,但中国特供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中国特供车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人设”,改变中国车主对它们的惯性思维。如今车市上不乏以良心价和良心质量示人的中国特供车。不少人开始为中国特供车正名。

那么,今天的中国特供车究竟“特”在哪些方面?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3)

中国特供车,首先要长。

特供招数之一:长点,再长点

————————

L到底有多长?这是一个谜。在很多土豪的婚礼上,没有一辆加长版的林肯或悍马似乎不成体统。这当然只是加长版的极端状态,在更普遍的情况下,加长版的车型并没有增加整车长度,而是增加了轴距。

增加轴距以便命名时加一个“L”字母作为车名的后缀,是很多中国特供车使用的招数。轴距增加,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后排乘坐空间的提升。中国汽车媒体人试车有一个习惯:坐在后排座椅上,看看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多少个拳头的空间。在国际车展上,外国媒体人看到中国同行热衷于这样丈量空间时,都会感到不解——为何不用尺子?

这种习惯经过汽车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后,成为了很多准车主到4S店看车时的标配动作。在中国人眼里,后排起码要有两拳以上的空间,要是拳头都丈量不了、得用手臂来丈量就更好,如果后排足以能翘二郎腿来看报纸,那是最好的。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4)

几年前,坊间有传言,特斯拉要对中国推出加长版Tesla Model S。

很多合资品牌看准了中国人对后排空间的迷恋,纷纷把轴距尽可能拉长,让更多中国车主拥有带“L”的爱车。拉长轴距的中国特供车主要以中型车为主,奥迪A4L、奔驰C200L、宝马320Li、英菲尼迪Q50L……感觉不加个字母“L”会对不起中国车主。

如果紧凑型车能有长轴距,更是非常精准地切中了中国车主的消费痛点。紧凑型车本来意味着空间刚刚好,不算小但也不大。买紧凑型车的车主也是预算刚刚好,不多也不少。如果把轴距加长,后排空间加大,就能给车主一种买了台中级车的错觉。如今有些紧凑型车,轴距达2.73米以上,直逼中级车的轴距。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伊士美先生说,为邮轮起“泰坦尼克”这个名字,是为了传递出一种“硕大无比”的含义,“大”代表着豪华和可靠。女主角露丝在旁冷冷地说:“你听过弗洛伊德吗,伊士美先生?他研究男性对尺寸的重视,你可能会有兴趣。”

也许很多中国车主,尤其是男性车主,对“L”的迷恋,也有着同样的原因。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5)

车型带“L”,是中国车主的荣耀。

特供招数之二:两厢改三厢

————————

欧洲人喜欢两厢车,因为短小精悍的车身具有更佳的操控体验。在欧洲狭窄的道路停车,车身短是一大优势。如果开一辆三厢车,很可能为了找一个大一点的车位,不得不四处绕圈。

但中国人多数觉得“有头有尾”的汽车比较好看。于是很多原本是两厢的车型,在中国上市时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观念,硬生生地改成三厢。典型例子如标致307、日产骐达、本田飞度、福特嘉年华等。这些原本运动感十足的两厢小钢炮,硬加了一个后备厢以后,宛如背着螺壳的寄居蟹,整体外观累赘不堪。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6)

两厢车。

两厢改三厢的车之所以难看,有一个共同原因——原本的两厢车腰线都很高。想象一下,如果拿一台SUV改成三厢车,会是怎样的画风?现实中并不是没有“三厢SUV”,奔驰的GLC、GLE轿跑版SUV和宝马X6都有一个向外延伸的后备厢。不过跟普通三厢车不一样,这些“三厢SUV”的后背,实际上是与后背玻璃一起掀开的,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厢。看到这些整体设计的“三厢SUV”,都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违和感,更何况那些被硬改三厢的两厢小钢炮。

因此,为了中国特供把两厢改三厢无可厚非,关键是原来的两厢车要有成为三厢车的基因,两厢改三厢才能让人接受。例如2016年广州车展首发的宝马1系三厢版和2018年北京车展前夕首发的奔驰A级三厢版,都是两厢改三厢特供中国的优秀设计案例。包括奥迪A3在内,BBA已经全部标配了三厢版入门级中国特供车型。

要真正打动中国车主的心,还是要特供“真·三厢”车型。如今很多车主宁愿选择两厢车,也不愿买一台寄居蟹般的“假·三厢”车。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7)

三厢车。

特供招数之三:新瓶装旧酒

————————

很多人对中国特供车的认识是从上海大众的朗逸开始的。自2008年首次面市以来,几经换代的朗逸一直占据着中国轿车销量的头把交椅。这辆充满中国特色的大众车,被人们戏称为“德原朗”,意为德国原装进口的朗逸,故意正话反说。

中国人一边骂它的平台老、技术旧,一边掏出钞票成为朗逸车主。被车主又爱又恨的朗逸,终于在最近更新了技术。2018款全新朗逸用上了全球同步的MQB平台,拿出诚意来做中国特供。

看到朗逸的成功,其他品牌也按捺不住,纷纷推出新瓶装旧酒的中国特供车,把成熟的平台和技术安在全新的外观之下,轻而易举地推出新车型。别克英朗、雪佛兰科沃兹、福特福睿斯等就是当中的代表,销量都不错。

有些旧瓶装新酒的车被称作“拉皮车”,用一个小号的车型平台,搭载一个大号的外观,越级销售。这种刻意拉皮的车型,就像硬把两厢改三厢的车型一样,外观尺寸从数字上来看性价比很高,但车身设计整体上充满违和感。

然而,这些车的高销量就摆在那里,车主对自己爱车的外观都不介意,路人瞎操什么心呢?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8)

在德国并没有“朗逸”,这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一款车型。

特供招数之变:良心特供

————————

中国特供车被黑了很多年,最近似乎有反转之势。没有刻意加长、没有刻意加厢,也用上了新平台、新技术,新“中国特供车”让人找不到槽点。

合资品牌的良心特供体现在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新技术,例如广汽菲克针对中国市场单独研发的车型大指挥官、马自达在日本研发但专供中国的CX-4、别克专为中国研发如今还返销海外的昂科威、本田为专供中国市场研发的冠道。这几款车都是冲着中国市场而生,而且实力不弱。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SUV。在SUV消费大国,合资品牌在中国都下了很大功夫。就连自主品牌都纷纷推出适合国人的爆款良心SUV,合资品牌怎么还敢拿“拉皮车”忽悠中国人?

国产加长轿车(加长拉皮改三厢)(9)

Ultimate Luxury后座设置了中式茶座。

在刚过去的北京车展上,一台迈巴赫的概念车也被认为是中国特供车。这台名为梅赛德斯-迈巴赫Ultimate Luxury的概念车,外观十分霸气,内饰充满中国味。在车里面,宽大的中央鞍部走廊贯穿前后排,上面为后部乘客提供了内置茶盘和茶具。

可以想象,这款豪华SUV上市以后,会特别受到潮汕、福建的目标车主钟爱——在迈巴赫里品工夫茶,这是多么想迎合中国市场,需要多大的脑洞才能想出的创意!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冯嘉安 排版/张家明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