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巍峨的阿尔泰山绵延千里,犹如一幅多彩的图画,展示出这方热土历史意蕴的厚重。

这里,蜿蜒的额尔齐斯河俊秀刚毅,润泽着两岸的田野草原,也荡漾着军垦人不懈的追求和希望。

这里,物华天宝,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凸显,钟天地之灵秀,得自然之风韵。山与水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这,就是兵团十师北屯市。

翻开第十师北屯市屯垦戍边的历史,那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屯垦戍边的爱国史。在长达60年余年的峥嵘岁月中,军垦三代人为“戍边”而来,因“屯垦”而壮大。他们用青春、热血、汗水、生命、用信念与忠诚铸造起了祖国一道道铜墙铁壁,描绘出了一幅幅壮丽山河的宏伟篇章。

在拓荒剿匪枪声中奠基

1949年9月~1958年12月,是农十师建师前的奠基阶段,农十师在拓荒剿匪的枪声中奠基。

国民党新疆起义部队于1949年12月改编后,原国民党骑兵第一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原国民党骑兵第一师第七旅第十三团和第十四团改编为骑兵第七师第十九团。马国武任团长,傅恒一任政治委员,刘廷杰任政治处主任。根据中央新疆分局指示,十九团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对起义部队的整编和思想改造工作。农十师的三支队伍做为农十师的根基。(二军五师独立团1952年改番号为二十团、军区干校挖金大队、骑七师十九团全部及二十一团部分、师直部分)全面展开了边生产边剿匪的艰难历程。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五师独立团(一部分组建阿山军分区。另一部分组建生产团)奉王震之命开赴阿山,担负起围剿乌斯满残匪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

1950年5月24日,新疆军区干校挖金大队大队长麦宗禹奉王震之命,率领新疆军区干校采金大队300余人,乘汽车从迪化出发,经9天到达承化。与进入西岔河矿点肖飞率领的采金部队会合并开展挖金生产,开创了建国后第一次由部队组织黄金规模生产的先河。

兵团十师有哪些城市(兵团十师北屯市历史发展脉络略纪)(1)

图:1951年8月,骑十九团一部进驻巴垦区官兵立即架起枪拿起砍土镘开始修北干大渠

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骑七师十九团分三批先后从奇台出发,绕过准噶尔盆地,穿越将军戈壁,来到阿尔泰山脚下的巴里巴盖,巴里巴盖是一片渺无人迹的戈壁荒原。部队进驻后,既无民房借住,又没有几顶帐篷,绝大多数战士都是在地上挖个坑,坑上搭上柴草,柴草上再覆盖些泥土,以此遮蔽风寒,这种“地窝子”连成一片,构成了十九团的“大本营”。为了垦荒的需要,军垦战士们展开了艰苦的挖渠引水、开荒造田和剿匪安民的创业历程。

1952年4月1日,在春播总指挥赵子星和副总指挥郭固的调度下,各单位的人马和农具全部集中在春播指挥部的帐篷前。在将要开犁的地头上,由50多匹战马牵引的20多部俄式双轮双铧犁一字摆开,如同陈兵列阵,气势非凡。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成排的马拉铧犁像箭一样向远方射去。铧犁后面新翻的大片暄土散发着诱人的泥土气息。霎时,这片沉睡千年的广袤荒原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图:军旗猎猎,器械鸣响,人欢马嘶,尘埃滚滚。拉开了阿尔泰山脚下垦荒第一犁。

1952年5月13日,骑十九团送马小分队行至富蕴沙尔布拉克时遭到匪徒谢尔德曼的伏击,并被劫去军马112匹。接着这股土匪又在塔木拜勒其尔北山袭击了驻富蕴的阿山骑兵三团一营一连,残忍地杀害了40余名少数民族指战员,并不断抢劫牧民的牲畜和财物。

根据当时形势,中共新疆分局及新疆军区命令,阿山军分区从各部队抽调14个连队

1200余人,北疆剿匪指挥部派出3个连队400余人共1636人;地方抽调翻译、向导109人,调拨军马228匹、民马1340匹组成了3个剿匪骑兵支队。骑七师师长何家产任剿匪总指挥,副师长田辅臣亲赴一线指挥作战。骑十九团接阿山军分区命令后,立即从正忙于春耕春播的指战员中抽调381名干部战士组成4个骑兵连,由副团长宋彦亭率领,星夜赶赴富蕴、青河一线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剿匪战斗。

1953年3月部队整编,骑七师十九团全部、二十团和二十一团部分、师直部分和新疆军区干校挖金大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二十八团。同年6月,部队整编后,撤销骑七师及所属部队建制,组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十师,辖农业建设二十八团、三十团、劳改支队。

建师前,由于阿勒泰地区匪患猖獗,有多股势力在作祟:一股为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少数民族同胞采取歧视,镇压的大民族主义,维护自已的统治地位;一股为部分土匪占山为王;另一股为少数反动宗教蓄意制造民族纠纷和境外势力勾结煸动祖国分裂。老一辈军垦战士展开了一场生死剿匪平叛的战斗,1958年9月二十八团奉命抽调战斗连队配合阿勒泰军分区进驻富蕴县围剿土匪加米西提叛乱。从1952年~1958年底,战斗持续到建师前夕才结束了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乱局面。在剿匪中牺牲的十九团五烈士卢秉荣、冯己卯、王生祥、张玉祥、杨生辉将永载史册、名垂青史。声势洁大拓荒的号子与剿匪的枪声为农十师的诞生送上了一份份厚礼。

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诞生

1959年1月~1960年12月,是农十师成立之初的创业阶段,农十师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诞生。

刚刚成立的农十师也正是国家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三年(1959~1961年),处在国难当中的农十师,各项事业百废待举,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吃住都难以解决。但困难并没有吓倒军垦战士们。他们没有住房就挖地窝子住,没有面粉吃就煮囫囵麦子,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并坚持不懈地修渠引水、开荒生产和建井采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胜重重困难建家园。

1959年4月5日,农十师在巴里巴盖农建二十八团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遵照兵团党委关于“边规划、边开荒、边生产、边积累、边建场”的方针,农十师在巴里巴盖、顶山和夏孜盖等地建立了二十九团、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和什托洛盖煤矿和福海渔场等八个单位。正式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阿勒泰垦区的序幕。同年11月1日,农十师师部从巴里巴盖搬迁到北屯。农十师的驻守与成立为西北部屯垦戍边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

兵团十师有哪些城市(兵团十师北屯市历史发展脉络略纪)(2)

图:1958年,兵团组织人员视察额河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关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号召下,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山东、广西、安徽、湖南、河北、上海、天津、陕西、山西和辽宁等22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大批农民、学生、支边青年和复员转业军人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来到农十师各团场安家落户。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修渠引水、开荒造田,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将荒原戈壁改造为万顷绿洲。

为了开发什巴堤(现一八三团),农十师在成立伊始即决定以农四师十团和十二团调来的干部为基础组建三十三团。1959年4月20日清晨,三十三团首任政委谷克金带领15名先遣人员,携带三顶帐篷、两口铁锅、十几把“坎土曼”和几支钢枪,登上卡车从巴里巴盖向什巴堤出发。

当时阿勒泰地区春寒料峭,额尔齐斯河也还冰封雪凝。汽车在坑坑洼洼的荒漠上缓缓行驶,200千米左右的路程居然走了将近两天才到达锡泊渡。在什巴堤开荒种地,建设家园!大家顾不得两天征途的颠簸和疲劳,立即投入到搭帐篷、砌锅灶的劳动中。从此拉开了征服什巴堤这片亘古荒原的序幕。

兵团十师有哪些城市(兵团十师北屯市历史发展脉络略纪)(3)

图:军垦战士们正在疏通二、三干渠

荒原垦殖,水利先行。三十三团在建团之初,军垦部队一律是“掘穴而居,地下安营”,而水利工程却不敢含糊。1959年7月,什巴堤一干渠开工,同志们不顾密集的蚊虫叮咬,下河坝、入密林,割条编筐,削木为担,开始投入了超越体力极限的劳动。胳膊被蚊虫叮得痛痒难忍,抹一把满手鲜血;脸上被小咬咬得肌肉抽搐,经常是额头上起满包块。

隆冬季节,气温骤降,室外气温常在-30℃左右;而干渠工地上,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挥汗如雨,劳动的号子此伏彼起:“天寒地冻三尺三,好汉面前无困难;举锹引来额河水,挥镐劈开戈壁滩。”三十三团的组建成为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第一个农牧团场。

农十师建师之初的1959年,是在边设计、边进人、边开荒、边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4月建师,6月才陆续进人。特别是水利工程战线较长,时间仓促,而人力有限,又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施工,致使引水渠工程进度迟缓。新建团场各方面条件很差,困难很多,从内地,特别是从南方来的职工对高寒气候不适应,加上粮食严重短缺。所有这些都给1960年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困难。但是全师上下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振奋精神、拼命工作,终于度过了难关,为农十师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在撤销恢复建制中徘徊

1975年4月~1991年12月,是农十师撤销恢复建制阶段,农十师在撤销恢复建制中徘徊。这一阶段分两时期:

第一时期是撤销时期,即1975年4月~1981年12月。长期推行的极“左”路线使兵团各项事业备受摧残,生产每况愈下,财务严重亏损。

1975年6月4日,阿勒泰地委、农十师党委成立由地区和师机关组成的交接办公室。农十师机关并入阿勒泰地区机关,成立阿勒泰地区农垦局。原农十师一八一团、一八二团、一八三团、一八四团、一八五团、一八六团、一八七团、一八八团、农十师渔场、青河独立营和地区一、二牧场,一、二农场归农垦局领导。交接工作于7月12日基本结束。从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建制被撤销。

兵团体制撤销后,成立新疆农垦总局,各地州成立农垦局。由于农垦局在职能和管理上与兵团体制有极大差别,由此引发了生产经营体制不畅、基本建设投资减少、生产资料供应不足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屯垦事业的发展。

首先是多头领导的管理体制阻碍了农垦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党委规定,自治区的各业务厅局对农牧团场实行归口管理,即化肥、农药等物资由供销社主管,农机具装配、维修由农机局主管,钢材、水泥等物资由物资局主管,劳动工资、劳力调配由劳动局主管,各项计划由计委主管,财务由财政局主管,畜牧业由畜牧局主管;而农垦总局和各地(州)农垦局则只管调查研究、反映情况,对任何具体工作和实际问题都无权处理,严重阻碍了农垦事业的发展。其次是基建投资和生产资料锐减,运输力量大大削弱。原农十师各业的发展,除国家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拨款外,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积累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农十师撤销后,连折旧的一点也没有了,而国家拨款也很有限,运输力量也大大削弱。由于农十师撤销后汽车交给了地区工交部门领导,不再承担农场的运输业务,各农场只好用拖拉机搞运输,给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再次是土壤盐渍化逐年加重,大量土地被弃耕。农十师撤销后,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规划,许多农场的土地盐渍化程度逐年加重,导致大量土地弃耕,过去大量的高产田变为白茫茫的盐碱滩。再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大大削弱。农十师撤销后,政治机构不健全,政治干部配备少、水平低,政治工作几乎无人过问。因此,干部职工思想问题较多,不安心边疆、不安心农场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农场的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

1979年3月知青“返城风”使人才流失严重。在“返城风”的影响下,一大批天津、上海等地的知青到农垦局办理回城手续。致使农垦事业遭受挫折。由于他们这批知青是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批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加入到屯垦戍边的事业中,为农垦事业注入了生机与希望、传播了一些城市发展的人文理念,为兵团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们的离去也使兵团各项事业举步维艰暗淡无光,各项事业受阻。

第二时期是恢复时期,即1982年1月~1991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从新疆的实际出发,于1981年12月3日作出恢复新疆兵团体制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为农十师屯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82年4月1日,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决定恢复农十师建制,同时任命郝兆良为农十师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阿勒泰地委副书记,庞德润任农十师师长。农十师建制恢复后仍保持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师、团(场)、连(队)三级管理体制。农十师建制恢复后,阿勒泰地区原农垦局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农牧团场陆续移交农十师管理。农十师管理的农牧单位有11个:一八一团、一八二团、一八三团、一八四团、一八五团、一八六团、一八七团、一八八团、农十师渔场、青河独立营、农十师园林队。

1982年1月~1986年9月,农牧团场以土地承包为中心,推行了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主体,以开发性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取消了等级工资,实行联产计酬和大包干分配制度,打破了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的旧体制,有力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兵团十师有哪些城市(兵团十师北屯市历史发展脉络略纪)(4)

图为:农十师第二次商品交易会

从1986年10月~1991年12月,为深化农牧团场和工交建商企业改革阶段。在农牧团场实行财务包干,改“统收统支”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留成、亏损不补”的财务包干制度;在工交建商企业中全面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企业经营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厂长负责制。在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工交建商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废除干部终身制,各项改革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兵团建制恢复后,农十师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开始了“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探索中前进

1992年1月~2000年12月,是农十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农十师在改革开放探索中前进。

农十师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将长期困惑和束缚人们的计划经济逐步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在第二轮承包期内,团场掀起了“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建设热潮。农十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传统的粮油作物一直延续到寻求调整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职工增加,师团实力增强。

1997年,农十师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工作力度,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实施了粮食高产技术开发工程、油料高产技术开发工程、种子产业化工程、农业节水扩源技术工程、科技示范和科技扶贫五大工程。全师建立了6个科技示范团、48个科技示范连和1 400个科技示范户。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子包衣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全层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和精准农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十师种植业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畜牧业发展上,大力推广优秀肉用细毛羊新品种“阿勒泰肉用细毛羊”,选育了一批白色良种土种羊及其他肉用羊良种。在牲畜繁育和饲养方面,大力推广肉羊育肥、羊一年两产、双羔素应用、秸秆微贮和塑料棚圈等牧业新技术,建立以良舍、良种、良料、良法为内容的配套技术体系,有力地提高了科学养畜水平。

20世纪80年代,农牧团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业职工的主要生活费(口粮)和生产资金(以下简称“两费”)绝大部分由团场垫付,年终结算多退少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由团场、连队垫付“两费”的承包方式逐步形成了“职工承包,团场垫资,盈利归己,亏损挂账”的不正常现象。

为加快“两费”自理步伐,1997年,农十师党委制定了土地承包“两费”自理的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承包职工“两费”自理。对一次性交清“两费”自理款者可减免土地承包费,承包户可自行调整种植结构,产品可自行处理,并可以优先安排机耕作业、优先灌溉、优先供应农资等。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两费”自理的积极性,“两费”自理速度明显加快。

实行“两费”自理不但消除了团场、连队与职工的“三角债”,减轻了团、连生产资金不足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职工的承包积极性,较好地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师各级党委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师、团和广大农牧职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职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兵团十师有哪些城市(兵团十师北屯市历史发展脉络略纪)(5)

图:改革开放使职工庭院经济迅速发展

在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农十师庭院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4年,全师建立了16个庭院经济示范连,庭院经济示范户发展到160个。这一年,全师庭院经济总产值达2 984万元,纯收入1 332万元,人均纯收入395元。

1997年,农十师进一步加大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力度,各团场、连队建立了庭院经济发展基金,引进“两高一优”作物和特种经济作物,支持有条件的职工家庭开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行业的多种经营;鼓励职工自费开荒兴办开发性家庭农、林、牧、渔场;鼓励职工自购农机具,对外承担犁、耙、播、收及其他服务项目。

农十师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但成为农十师职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推动全师非公有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农贸市场和搞活农牧团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十师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困难时期组建的,工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严重阻碍了农十师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十师党委制定和实施了“三个四”、“三个一”工程和“南部水土综合开发”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全师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

1992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农十师广泛开展了“科技兴师”战略,大搞“两高一优”丰产功关竞赛、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新技术的推广、推行“两费自理”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牲畜和农机具作价归户等等举措减轻了职工负担,增加了职工收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牧团场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施“三个四”“三个一”工程,扩大了农业发展规模。与此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十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兵团计划单列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十师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职工收入进一步增加,屯垦戍边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十五”计划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与时俱进创新中发展

2001年1月~2016年12月,是农十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局面的阶段,农十师在与时俱进创新中发展。

2001~2009年,农十师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金边工程和团部小城镇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兵团“1 3”、“1 8”文件提出的“发展壮大十师,致富职工群众,增强戍边实力”的工作目标,与时俱进,制定了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及实现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生产方式大转变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为着重点,使团场屯垦戍边实力明显增强,为加快新型团场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团十师有哪些城市(兵团十师北屯市历史发展脉络略纪)(6)

图:北屯新区建设一瞥 (李宏摄)

进入新世纪后,农十师广大干部职工在农十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和艰苦创业的战斗精神,使北屯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道路纵横交错。先后完成了北屯团结路、幸福路、文明路、少年路、建安路、天山路、西大街、健康路、文化街等25条市政道路的建设工程,总长达3493千米。兴建了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商贸城、百兴园、百汇城及东区集贸市场,修建了步行商业一条街、多功能灯光球场及占地45万平方米的东区公园。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北屯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006年2月16日,农十师进行了团场机构改革,师党委启动了“三个一”(一个党委,一个领导班子,一个团场机关)新的领导管理体制模式及人员纳编分流工作。将中心团场重新确定为一八三团、一八七团和一八八团;青河农场并入一八三团,一八九团并入一八七团,一九0团并入一八八团,撤销一八九团、一九0团、青河农场的党委及机关,收回了3个团场的编制,3个团场的番号分别由所在中心团场保留。在师农牧团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单位对机关人员进行了定岗测试,对科级岗位实行了竞聘上岗。经综合素质考试,从372名团场机关干部中择优录用了310名干部,其中141人竞聘为正、副科级干部。此项工作于2006年底全部结束,共分流团场机关干部62名,团领导干部也由68人精简为57人。

2008~2009年,农十师先后启动了北屯自来水厂扩建改造、集中供热、北屯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北屯工业园区建设、北屯物流园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北屯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北屯城市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2009年是农十师成立50周年,文化事业朝气蓬勃:开展了以“振奋精神,营造氛围”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即出版了一部《铸剑为犁生生不息》的回忆录,全书共26万余字、70幅图片资料;拍摄了一部名为《边陲十师五十年》的专题片;举办了一台庆祝十师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印制发行了一套贺年卡;编印发行了一期铜版彩印(50版)《新疆北屯报》,共发行5 000份;举办了美术书法摄影展,展出美术作品88幅,书法作品76幅,摄影作品286幅。由农十师文联主编的建师50年回忆录,详细纪录了28位农十师老领导、老军垦、老劳模开发、建设十师历史经历。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和纪实文章再现了兵团几代人屯垦戍边、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了农十师广大干部职工屯垦戍边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新疆北屯报》用50个版面反映十师50年各行业的发展成就,兵团日报、兵团建设杂志分别刊登专版和专页进行宣传。师各级媒体均开设了专栏、专题,刊登了一批反映十师50年历史和成就的新闻稿件和系列报道。同时,各单位也分别举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农十师成立50周年大型文化活动得到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从计划安排到组织实施,严谨周密,隆重热烈,充分展示了农十师成立5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兵团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农十师广大职工群众大力弘扬兵团精神,为阿勒泰地区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发挥好“三大作用”、处理好“三大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农十师党委将工作重心下移,突出“抓基层打基础”主题,全面加强基层连队建设。围绕基层党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连队经济、职工素质等重点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措施。农十师党委加强基层连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肯定。2010年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简报》第1137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采取四条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连队建设》一文上作出 “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基础工作,是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目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从加强组织、创建文明、壮大经济、健全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基层连队建设,抓得实在、成效明显。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使之在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中长期发挥作用。”的重要批示。

2010年3月29日,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自此拉开了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序幕。农十师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推进农十师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农十师进行了重点部署。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抢抓“路市”建设和黑龙江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以只争朝夕精神加快北屯整体工作的推进,更加速了北屯建市的步伐。

2011年12月28日,北屯市正式挂牌成立。北屯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师市合一”模式管理,其行政区划以现有北屯建成区为基础,以183团、187团、188团三个团场已确权土地作为北屯市市域行政区域范围,合计总面积910.5平方千米,总人口7.63万人。

2012年12月24日起,农业师名称中的“农业建设”一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农”字退隐的背后,反映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期以农业为主体、农业经济在兵团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方式已经改变。

2012年~2016年期间:北屯建市后,迎来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第十师北屯市借助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机遇,在国家、兵团的支持下,第十师北屯市更迎来了大发展、大变化的曙光。

十师北屯市党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完善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的管边控边建边机制,不断提升精兵战略,启动民兵重组,落实各项重点维稳管控措施,构筑了边境稳定的钢铁长城。十师党委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以维稳戍边和民生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落实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全面做好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了十师北屯市社会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好地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作用。

随着奎北铁路的通车和交通高速网络的完善,北屯成为连接亚欧中心的交通枢纽。北屯建城:以“老城蕴含亚欧浓郁风情,新城处处展现中国元素”,按照四大功能区,即边境特区、阿山郊区、北屯市区、屯南新区的战略构图凸现。师市党委围绕“五城联创”“四城建设”,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将十师北屯市打造成为西北边境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