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

今天凌晨,那个“比大更大”,看了翻译“真的笑,笑出声”的苹果,发布了一年一度“为高速再提速”的全新iPhone 13系列手机。

苹果的官网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玩笑的对象,浓郁的加州苹果式中文曾被疯狂吐槽,甚至在知乎上还有人出了苹果“果语”教程。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2)

来源:知乎

苹果式中文句子结构破碎、经常缺乏主语、滥用排比,在语文老师眼里不及格的表达方式,却在商业世界里吸睛无数,甚至一度成为中国手机厂商的文案效仿对象,这翻译腔背后的商业逻辑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苹果“这一次,重新定义了中文”?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3)

某加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4)

某加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5)

某族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6)

某族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7)

O某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8)

O某

当然,苹果在近几年的文案上还是有所改进,尤其针对不同地区做出语言上的本地化,可以感受到其用心。在刚刚发布的iPhone 13 Pro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文组在两岸三地针对Oh.So.Pro这句标语的翻译做出了明显的区分。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9)

英文原版Oh.So.Pro用三个强有力的首字母大写单词表达出了很强的情绪;内地版翻译“强得很”非常接地气,让人情不自禁读出了陕北口音“qiang di hin”;香港版“非常。Pro”语气稍弱但格式上比较接近原版;台湾版“就。很。Pro”可以说把台湾腔的感觉完美呈现了出来。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0)

内地版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1)

香港版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2)

台湾版

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所代表的最早一批译制电影,到以苹果为代表的的商业世界,翻译腔一直是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那么翻译腔到底是不是代表了译员的中文水平?有没有好的翻译腔?翻译腔又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什么呢?

1.什么是翻译腔?

翻译腔

翻译腔指翻译出来的译文有洋化现象或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译者直译某些词汇,形成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诘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不仅有欧式翻译腔,还有日式翻译腔、韩式翻译腔等等。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3)

日式翻译腔韩式翻译腔 图片来源:高能阅读君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4)

韩式翻译腔韩式翻译腔 图片来源:高能阅读君

2.翻译腔的前世今生

由于英文发音的表达特点,为了尽量保证配音与原音嘴形的一致,贴合欧美人夸张的表达形式,配音演员在中文表达时需要模仿这种语调语速;最早的外来片还带着很多政治意义,都由国家运营的四大译制片厂翻译,各种措辞都要经过慎重考虑,而直译是最安全的方法,这些都是导致当时影片携带浓重翻译腔的原因。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5)

翻译腔有它的时代背景在,毕竟那个年代“能看讲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外国片”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稀奇了。但在世界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所有东西都处于流动状态,不断在迭代和更新,冲浪达人们在网络语境下铸造出的各种黑话早已占据了潮流的半边天,还故意用踢屁股、骂土拨鼠,或者让上帝和圣母玛丽亚光环时刻照耀这种做作语态说话,听者自然会有拳头硬了的感觉。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6)

“翻译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说人话。

翻译腔才是世界上最鬼畜的口音!讲真,不怕外文片,就怕里面的人讲普通话。

拜托,现代人谁说英语还像上个世纪的人一样啊!

拿腔拿调终极王者——翻译腔

一般人对“翻译腔”的评价

来源:网络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除了期待译文或字幕的优美流畅,更渴望能够身临其境,这也使得译者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翻译将国外的语境和文化带入到中国观众的认知中,并且没有那么多的违和感,翻译腔逐渐变成了历史。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7)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8)

3.所以有翻译腔是不是代表中文水平差?

提到翻译腔,基本都是贬义,但其实它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吴刚认为,翻译腔有两个层面:当译者还未掌握语言转换的基本技巧时,此时的翻译腔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还有一种高级的翻译腔则体现的是对新思维方式的接纳以及对文化融合的追求。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19)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曾对比过《红与黑》的两种译法:

“这种劳动(把碎铁打成钉)看上去如此艰苦,却是头一次深入到把法国和瑞士分开的这一带山区里来的旅行者最感到惊奇的劳动之一。”

“这种粗活看来非常艰苦,头一回从瑞士翻山越岭到法国来的游客,见了不免大惊小怪。”

显然,第一种是我们如今常见的低级的“翻译腔”,也是最常被诟病的翻译腔,这类语言为读者阅读设置了许多障碍,严格意义来说属于“翻错腔”,语句别扭、表达不当,文风不贴切,的确反映了译者中文水平不高。

但其实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翻译腔只是语言演化的一种方式,好的翻译腔可能只是于当时背景下相对更好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篇为翻译腔正名的文章,我们先来回顾下翻译中的经典概念: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首先这两组概念并不相等,顾名思义,直译和意译是强调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异化和归化则是对文化因素处理的策略。举两个例子:

过街老鼠:

直译:like a mouse crossing the street

意译:a person that everyone loathes

Armed to the teeth

异化:武装到牙齿

归化:全副武装

看似意译和归化是更高级的代表,但按照韦努蒂(Venuti)的定义来看: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里并没有体现不同翻译方法的高低贵贱,纯粹取决于译者想表达的意境而已。

苹果13发布有中文翻译吗(刚发布了iPhone13的苹果)(20)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中有“为某事画上一个句号”的表达,著名翻译家方平初译时,汉语中还没有这种表达,因为怕人家说他有“翻译腔”,于是翻成了“让某事告了一个段落”,但后来“为某事画上一个句号”这种说法逐渐被汉语接纳。方平曾说,若有机会重译一定要改过来,照着原文直译。

语言本身就在不断的进化,不同语言之间也在不断地互相影响。就像老外现在也会跟中国人学说“Long time no see”,大众才是语言演化的推动者,好的翻译腔也有合理性。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说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没有彻底“中国化”的翻译腔是需要保留的。同样的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意象,有人喜欢老翻译,觉得其中的异域风和历史感耐人寻味;有人喜欢贴近当下生活的表达,期待没有距离感。新老翻译可以并存,关键依然在于翻译质量本身。

当更多人能理解这些“装腔作势”的翻译腔背后流露出的真实,作品背后独守一隅的幕后英雄也许就会被真正看到了。王小波认为现代汉语是翻译家塑造的,且一直强调最好的文体都是翻译家创造出来的。翻译活动所形成的来自于原创文体又有别于原创的独特文体,的确已经成为推动生活和社会变革一股不可忽视的潜流。正是这种忠实而巧妙、有温度地传达,使得语言充满了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