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各地频发暴雨洪灾,江西、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秋季作物生长和收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今年国内的降水量会如此的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我国的气候分布状况,这将有利于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广,有较长的海岸线,但内陆纵深较远,内陆距海远近差异较大。内陆地势高低不同,山脉走向分布多样,因而国内气候复杂多样。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由于我国人口分布,大部分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的气候,以季风性气候为主,所以我们多数人都认为,我国的气候属于季风性气候。

季风性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特征。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冬天的时候,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较为常见,由于冬季风寒冷、干燥,所以大部分地区冬天的时候,降水较少,气温较低,中部和北部表现得尤其突出。

夏天的时候,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盛行,夏季风温暖、湿润,所以夏季降水普遍较多,而此时大部分地区,天气温度也较高,人们称之为“雨热同季”。

季节降水量对农作物的影响(降水量增多等降水线北移)(1)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看下等降水线的问题,我国中部分地区位于400-600mm等降水线区,中部往南的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多,高的南部沿海地区,降水量可以达到2000mm以上。

中部地区往北,年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常年在200mm以下。所以我们常以400-600mm的年降水量形成的区域,作为我国的等降水线区域。

据气候资料显示,最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的等降水线逐渐向西北方向偏移,皖北的蚌埠、淮北、宿州,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鲁南的枣庄、临沂等城市,近十几年平均年降水量已经稳定超过800毫米。

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降水量,也在逐年增多。

等降水线向西向北偏移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当然,有说好的,有说坏的,意见多有不同。

大部分专家认为,等降水线北移,对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将会产生有利影响,可以改善这些地区的土壤结构,以前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经过多年改良,可以形成新的粮食生产区。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

季节降水量对农作物的影响(降水量增多等降水线北移)(2)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南方的热带季风,深入大陆北部,与西北的冷气流交汇,就会产生大的气候灾害,像冰雹、暴雨、暴雪、极寒天气等,就会逐渐增多,这将对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产生一定的危害。

前文已经说过,中东部地区属于400-800mm降水量区域,也属于我国的等降水线区域,南北冷湿气流冲突,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地区。

如此看来,今年郑州、山西等地爆发几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也就不难理解了!

降水量增多,等降水线北移,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降水线北移,现在的甘肃、内蒙、宁夏、陕西北部,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土豆种植基地。而在此之前,大量的土豆种植区是集中的汉中市的。

汉中地处北纬43°- 44°;之间,在南北气候分界线以南,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年降水量800毫米至1000毫米,属亚热带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高产优质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早在2015年,政府已经将其定位在支柱产业进行发展。汉中市每年栽种马铃薯3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40万吨。

随后,土豆种植一路向北扩展,现在内蒙的很多地区,也已经成为土豆的种植区。国家顺势提出土豆振兴计划,把土豆作为国内的第三大主粮来加以发展。

季节降水量对农作物的影响(降水量增多等降水线北移)(3)

2010年,马铃薯的世界产量就达到了3亿2418万1889吨,而中国就占了近7500万吨。

2016年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其中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作为这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按照农业农村部规划,2020年,我国土豆总产量,将达到1.3亿吨,其中30%用作主食加工,可加工2000万吨主食。

2025年,土豆产量可以达到2.2亿吨,约1亿吨用作主食加工,土豆作为营养主食,年消费需求将达到5000万吨。按照3∶1折算,可实现7300万吨粮食供应能力。这一规划,被人们称为“土豆振兴计划”。

而之所以有如此规划,部分原因还是由于国内400-800mm等降水线的北移,之前大部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现在成为了降雨丰富的细沙地,而这些细沙地,正适合土豆这种作物生长。

季节降水量对农作物的影响(降水量增多等降水线北移)(4)

写在最后:

有人说,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的粮食已经基本可以保持自足,那么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国内的粮食呢?

我们需要明白,中国的粮食供给,大米和小麦是勉强可以完本保证自足的,但是牲畜的饲料就不一样了,现在规模化养殖越来越普及,小户散养的牲畜养殖方式,已经被社会化大分工所淘汰,规模化养殖越普及,需要消耗的牲畜用粮食就会越多。

我们大量进口的粮食,大部分是被用作牲畜食用的饲料而被进口的,这些还需要一定的进口配额限制,玉米是720万吨/年,小麦963.6万吨,大米532万吨,配额内按1%收税,配额外按65%收税。这一政策,很好地保护了国内粮食价格,使其免受国际低价粮食的冲击。

以上仅为黄淮宏大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农产品的分析,请关注黄淮宏大,给你不一样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