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一般又分为明喻、隐喻、借

喻三种。

明喻,就是明显的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

部分组成。如"二月春风(本体)似(比喻词)剪刀(喻

体)"。又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钩";"阿婆还似

初笄女"。

古诗常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指导文章)(1)

隐喻,又称暗喻,是本体与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两者直接连

起来,或中间用个判断词连起来的。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

聚","水"、"山"是本体,"眼波"、"眉峰"是喻体。"黑

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云"和"雨"是本体,

墨"和"珠"是喻体。

古诗常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指导文章)(2)

借喻,是不说出本体,将喻体直接当成本体来说的。如:"谁

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喻儿女,"春晖"喻母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白雪;"缲成

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白雪"喻蚕丝,"黄云"喻成

熟的麦子。

二、比拟

比拟又有拟人和拟物之分。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使之"人格化"。诸如"山悲"、

水泣"、"桃花含笑"、"东风问我"等。"槛菊愁烟兰泣

露,……明月不谙离恨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垂

杨只解惹春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等等。拟人也称为

移情,即把作者的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去表达。

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

古诗常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指导文章)(3)

三、夸饰

夸饰也叫夸张,故意言过其实,把事物扩大或缩小,借以突出

事物本质和强化思想感情。扩大的,如:"白发三千丈"、"桃花

潭水深千尺"、"南浦清江万里桥"、"洞庭秋水远连天"、"山

潮逐浪高";缩小的,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

杯中泻"。

古诗常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指导文章)(4)

四、借代

借用与本体事物有直接关系的某一事物(借体)来指称本体事

物,叫做借代。诗词中,借代是极常用的一种修饰手法。借代有多

种类型:

①借特征代事物:即借用事物的性质、状态等特征,来代替这

个事物。如:苏轼词"左牵黄、右擎苍",借犬身上的黄色代称

犬,借鹰的苍色代称鹰。辛弃疾词"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借

战争中的烽火指代战争。李清照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借叶子的绿色、花朵的红色指代叶子和花朵。

古诗常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指导文章)(5)

②借部分代全体:如《诗经》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借

秋代年,三秋即为三年。柳永词"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风池即凤凰池,朝廷中掌管一切机要、接近皇帝的机构,代指朝

廷。鲁迅"吟罢低眉无写处",借眉代指头,低眉实为低头。李白

"孤帆一片日边来",借帆代舟。吴伟业"冲冠一怒为红颜",红

颜脸容,指代年轻女子。

③借物代人: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绔是古代

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裤,代指富贵人家子弟;儒冠是古代读书人

戴的帽子,代指读书人。"绿林此日称佳客,红粉今宵配吉人",

绿林原是古代起义军占领的绿林山,后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的

武装力量,也指群盗股匪,此为借处所代人;红粉是女人化妆的胭

脂和铅粉,代指女人。

五、别称

别称就是换名,不直呼事物的大名,而改称其字、号。运用别

称有时是为了增加作品的文彩和深度,有时也为了符合格律。月亮

又叫做太阴、蟾宫、玉兔、桂魄、婵娟、银盘、玉轮,太阳又别称

红日、曦和、金轮、红镜、阳乌等。人的字、号是名的别称,名人

的出生地、官职都可以是他的别称。如李白,古声两字皆仄,其号

青莲居士,时见有人写到他又不能用仄声时,则改称"青莲";韩

愈,颖川河南人,祖籍昌黎郡(今辽宁义罢)自谓郡望昌黎,故世

称"韩昌黎";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六、通感

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各有分工,但在诗词中让

它们相感相通,彼此互转。这是感觉的挪移,所以又叫移觉。如

"一串歌珠粒粒圆",移听觉(歌声)于视觉(珠圆);"拾得莺

声一串归",移听觉(莺声)于触觉(拾得)、视觉(成串);

"水珠溅处笑声湿",以触觉(湿)去感知听觉(笑声)。颜色似

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

有锋芒,这是五官感觉的互相沟通、转化和移借。

七、互文

互文,是在散文中不常见,而诗词中极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的特点是,前后两个语言成分,或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相同或相

似,意义上相辅相成,需要合在一起看,才能了解其完整准确的含

义。如汉乐府《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

食。"怎么在城南战斗,却死在城北呢?原来诗的原意是战斗、死

亡在城南郭北(其实当然还包括城东城西),说战斗残酷,死亡惨

烈。

八、用典

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神话寓言、民间传说,或古书上的警

句、古人的名言等,都可称为典故(或典实),简称典。用典也称

用事"。借用典故来说事,可以更加言简而意丰,含蓄而典雅。

如李白"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晋朝张翰在洛阳做

官,见秋风起,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辞官还家,所以

鲈鱼脍"或"莼鲈"表思乡之意。又如元稹"运甓调辛苦,闻鸡

屡寝兴":"运甓",东晋陶侃在上任做官前,悠游无事,就不停

地把一堆砖(甓)早上运到屋外,晚上运到屋内。人问之,答曰:

怕过于悠闲,以后不会做事。运甓含刻苦自励之意。"闻鸡"

《晋书,祖逊传》说,祖逊与同室刘琨半夜里听到鸡叫,就起来练

剑。闻鸡起舞含少年励志、及时奋发之意。

古诗常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指导文章)(6)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法,使用率甚高。毛泽东诗

词中的"黄鹤"、"黄粱"、"鲲鹏"、"不周山"、"霸王

"东临碣石"、"神女"、"吴刚、嫦娥"、"华佗"、"九嶷

山"、"陶令"等,都是用典之例。用典需要贴切,忌生僻,忌晦

涩,也忌堆聚。

此外,还有对比、设问、反问、双关、嵌字等修辞方法,在诗

词中也常可见到,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诗词是语言艺术。诗词写作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语言的斟酌、

推敲的过程。作者语汇的丰富或贫乏,表达是否流畅传神,决定诗

词的可读性。只有掌握诗词语言的特点,用"诗语"写诗,才能避

免概念化、口号化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