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书目,历经明清两代文人学者整理、修订,名言金句很多,其中有这么两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广传世间,是惜时、励志的至理名言。

唐诗千古奇句(一寸光阴一寸金)(1)

庐山

关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原始出处很长一段时间存在误解,比如有一版的《辞源》就认为是出自元代同恕《送陈嘉会》诗:“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的《劝学诗》也有“一寸光阴不可轻”的诗句。其实这两个答案都是错误的,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山枫说文化与历史”先来讲一个故事。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有一个山谷,群山环抱,绿树如荫,溪水潺潺,风景秀丽。中唐时候,有一个叫李渤的年轻人在这里读书,山中寂寞,他就养了一只白鹿为伴。这只白鹿很有灵性,能帮主人传递物品和信件,李渤读书之余,经常带着白鹿外出访友,游览山中美景,颇有几分神仙风采。因此,当地百姓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称他读书的山谷为白鹿洞。公元821年,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到白鹿洞旧地重游,来到这个曾经安放青春的地方,心绪激荡,于是出资平整谷内地面,种植花木,建造亭台楼阁。

唐诗千古奇句(一寸光阴一寸金)(2)

白鹿书院

许多年以后,晚唐一个叫王贞白的年轻诗人也来到白鹿洞隐居读书,他写下了两首诗:《白鹿洞二首》。

今天,我们解读的是第一首。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的第一句是叙事。“读书不觉已春深”,春深,就是晚春,暮春。专心读书之间,不知不觉已是暮春时刻了。从这句诗的情感色彩里面,我们能读到几分惆怅和惋惜之情,是伤春吗?王贞白此时很年轻,元气满满,还不到伤春悲秋的年纪;春天百花盛开,杨柳依依,暖风拂面,王贞白是遗憾一心只顾着读书,没有携着美女外出游玩,饮酒赋诗,浪费了大好春光吗?

唐诗千古奇句(一寸光阴一寸金)(3)

白鹿洞

第二句诗是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指的是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移动一小格的距离,把时间量化了。每一寸的光阴就和一寸黄金一样珍贵。这句诗回答了上一句诗中那淡淡的惆怅和惋惜,原来诗人是感慨时间流逝得太快,时间不够用啊,转眼间就到了晚春,“时间都去哪儿了”?“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啊。王贞白把一寸光阴和一寸黄金相提并论,强调时间的珍贵,警醒人们要惜时。

唐诗千古奇句(一寸光阴一寸金)(4)

白鹿书院内景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如果不是道人过来找我说笑,我还正沉浸于周公和孔子思想奥义之中呢。周情孔思,指的是周公、孔子两位圣人的礼乐、文化、思想,代指经史子集这些文献。道人,指的是白鹿洞中的修道之士。道士尚在每日清修之余,来找王贞白说笑解闷,反衬出作者埋头苦读用心之专,意志之坚定。诗人从书上抬起头,无意间看到窗外已是残红遍地,绿叶成荫的晚春时分了。所以这两句诗又回应了第一句发现“已春深”的原因。

唐诗千古奇句(一寸光阴一寸金)(5)

白鹿书院内景

这首七绝的第一、三、四句从艺术水准上来说,属于扔到唐诗堆里找不着那种水平,但第二句实在是太出彩了,画龙点晴,一下子就把整首诗的档次给拔高了。这就好比一个姑娘,五官勉强算得上是清秀,但皮肤极白,就这一个优点就足以让这个原本平凡的姑娘成为光彩照人的大美女了。

唐诗千古奇句(一寸光阴一寸金)(6)

《白鹿洞二首其一》

“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这句诗,因其对时间的珍贵性极其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激励着后世一切有志于读书求学、建功立业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