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市场和产品的反思稿。

实施艰难,市场凉薄。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为小步快跑的革新者鼓掌、喝彩。

都在随大流,他们反而是逆旅中的行者。

1

什么叫好产品?

很多时候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有可能是园林绿化的名贵树种,有可能是造价高昂的外立面,也有可能是细节见真章的成品房,不一而足。

但是,很多时候,局中人反而会看不透市场。

专业术语其实空洞无味,其实对于购房者而言,真正的好产品,一旦面向市场,一旦面向购房者,最真实的反应应该是:

握草,真牛逼!

就是这么直白,就是这么接地气。

比如你第一次看到了天筑的干挂铝板,第一次听说物业费能到6块8,第一次见到五重立体景观,第一次看到泳池的玻璃落地面,第一次看到小区内部下沉式景观……

哪还需要专业术语,哪还需要灌输式讲解。购房者会自己看,会用脚投票,好东西放在那里,不用废话,就知道,这玩意儿就是好。

用咱河南话就是,乖乖类,弄哩不赖。

2

郑州市场,几乎原地踏步,没有一点生机。

3年前的暴涨,回首探望,巨坑无比。

狂欢过后,一地鸡毛。

政府一看,动动手地价就能过千万;房企一看,产品这么差也能卖得好呀;购房者一看,躺着买房就能翻倍呀;银行一看,房子才是最稳定的蓄水池。

规划片区、研究产品、为产品买单?拉倒吧!

于是,户型依旧很差,容积率依旧很高,仍然捆绑了大量的重复商业,交房维权比比皆是,真金白银甩出去,却听不到一点响。

那么,今天全是丧气话?

肯定不是。所谓市场的烂,只是市场的一面,我们还要看到市场的另一面,找到市场的闪光点,找到好产品,找到付出心血的开发商,然后拿出钱包刷卡买单。

最近看了很多新房,也看了很多二手房,感慨很多,其实郑州也有拿得出手的产品,郑州的楼盘也并非一无是处,每一年都在做点滴积累的产品更新。

他们不断的试探,小心翼翼的迈步,甚至很有可能是试错,但是至少,你能看到市场前进的力量。

3

有些楼盘做3米的层高。

按说这事,不值一提。

但是郑州地邪,交房维权必有层高这一项。收过房的业主都知道,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楼盘的层高,除了北龙湖以外,大致都在2米85-2米9之间,极少做到3米的层高。

层高不到2米9,扣除楼板厚度、铺完地暖,最后净高只有2米7出头,甚至很多连2米7都不到。这还不含做吊顶,否则的话,室内空间会更加逼仄、压抑。

因此,无论哪个楼盘敢把层高做到3米,都值得尊敬。在普通的楼盘中,比如说融创城,比如说旭瑞和昌优地;在北龙湖的豪宅窝,层高做成3米5以上,甚至做成4米。

不就是层高提高了十几公分,还值得一提?

对于任何一家楼盘,2米9层高是标配,这样做没有一点问题。反而是一旦提高层高,每层至少差10-15公分,放在超过30层高的高层上,至少牺牲了一层的利润,让利都在千万以上,开发商又不傻。

我想,维过权的业主都知道,小事不小。

4

还有楼盘降低容积率指标。

别说降标,拉出任何一个项目,几乎都是顶满格的去做容积率。

一个个抠抠索索,都是山西土财主。

限制容积率3.0的,一定要做到2.98;限制容积率4.0的,一定要做成3.99。懂行的都知道,哪怕0.01的指标,背后动辄数百平、数千平的面积,那可不是面积,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呀!

但是,市场就有这样的硬骨头,傻乎乎的自降容积率指标,容积率2.0降到1.7,容积率1.7降到1.5。

比如说蓝城玫瑰园,比如说万众顺和禧,等等。

蓝城玫瑰园最狠,把原本2.0的容积率,硬是改成了1.5的容积率,原本可以规划成纯小高,或者至少也是明显高低配,也非常正常。但是,降低容积率指标之后,规划了大片的洋房和叠墅,直奔纯改善去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0.5的差距,直接减少了建面5万方,仅仅利润至少上千万。

有人不服,买的没有卖的精,降低容积率指标,不就是为了高溢价?不就是为了多卖钱?

是的,做高溢价肯定跑不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割掉的5万方那可是真金白银,洋房叠墅肯定没有高层小高卖得快,再说了,你愿意为高溢价买单吗?

5

还有地势抬高的楼盘。

前两天的大雨,想必大家都心有余悸,很多道路都被水淹了,都多小区里到处都是大片积水。

在我看过这么多的楼盘之后,我看到了非常多的楼盘,他们主动把地势抬高3米左右。抬高的地势,既保证了社区内部的土地平整,同时对于一楼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很多社区一楼的商业和住宅实现了基本的隔离,保证了居住的纯粹性,这一点非常好。

比如说美景东望、旭辉正荣首府、万科民安江山府、普罗旺世波特兰,等等。

白沙的美景东望,把地块整体抬升了3米,这样做的效果,既保证了地势平整、更高,私密性更好,更加尊贵,同时也实现入户大堂和车行出入口的规整,很上档次。

你看看,感觉咋样:

国产库存水平高企(这些市场的硬骨头)(1)

类似的案例,还有二七的旭辉正荣首府。地块西侧临小路,因此项目在西侧做了抬高3.5米,抬高之后,形成高低落差,私密性更好,同时能够隔离一定的噪音。对于小区的车库不在地下,而是平入式的,缓坡驶入安全性较高。

地势抬高的前辈,还有金水的老兵—普罗旺世六期波特兰。早在10年前就做了地势抬高,一楼用作商业和地库,住宅地势整体高了一层,能够把一楼底商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再加上小区内部的中央围合景观,使得整个小区的居住氛围感非常强。

6

以及社区的运营能力。

在社区规划和运营方面,万科说第一,没有谁敢说第二。这绝对不是恭维,这是实话。万科在郑州,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很多出彩的点。

万科的每一个项目,我都去过很多次。6月,去了一趟老同事的家-万科城;7月,我和峰回到万科美景龙堂,看了一圈二手房。

万科城的千亩大盘,烟火气真足呀!

短短6年,当初还荒如郊区,如今却是人气爆棚、烟火气息十足。要知道,这可是1600亩的超级千亩大盘。

我到万科城的时候,已经晚上快9点。大晚上的,看到了入户大堂的人脸识别,看到了蜿蜒曲折的园林景观,看到了一点都不萧条的临街商铺,看到了数万方的商业综合体,甚至你还能在路边,很多人都围在三轮车前买西瓜。

再来说万科美景龙堂的景观规划、商业运营。

龙堂的地块真差,非常狭长,紧邻福塔,还是中州大道和航海路的堵车点,先天劣势非常明显。想要出彩,非常难;想要做好,很考验功夫。

万科做了几点改变:

1、合理布局,内部景观相互独立,又互相串联;

2、每一栋楼的朝向各有不同,采光和和通风都不错;

3、将底商切换成相对独立的商业综合体。

这是万科的内部景观和风雨连廊:

国产库存水平高企(这些市场的硬骨头)(2)

尤其是万科广场,其实所谓的综合体,商、住分开,体量并不大,中低端品牌为主,不是所谓的顶级商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商圈。但是万科难能可贵的是,有超市,有影院,有商业,对于一个社区,完全够用。

7

今天讲的,全是细节。

其实郑州市场上值得称赞的细节,还有很多:

比如说,主动在路两侧种植名贵树种,永威上和院、美景东望;

比如说,上下高差的地块做成坡地住宅,正商红河谷、福晟南山府、永威桃园溪谷;

比如说,方方正正的地块,没有做高低配,做成纯粹高层或小高;

比如说,外立面做玻璃幕墙,做落地窗,用干挂铝板、干挂石材;

比如说,做下沉式景观的小区,永威东棠、华润悦府、亚新紫藤公馆;

比如说,精装样板间的收纳换鞋凳,卫生间的儿童踏板,海马青风公园;

比如说,园区内部景观落地儿童景观游乐区,比如说康桥悦蓉园所做的三院六进式,比如说泰禾落地的中式院落;

……

看到这,很多人都会说:

看,你就会为开发商洗地,你咋不说他们黑心赚钱?

理由无非是:3年前的暴涨,一个个赚了脑满肠肥,饿几年能咋滴,就应该降价,就应该不让开发商赚钱,饿死活该。我想,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

我可不想为开发商洗白,我所担心的,不是开发商的死活,而是市场的未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烂尾,交房品质咋样,住进去体验如何。

房地产的底色,说穿了,只有利益二字。

一分价钱就是一分货,便宜没好货。

开发商赚钱,天经地义。土拍地价上涨,建筑成本上涨,人员成本上涨,开发商的融资渠道被掐断,市场又不景气,没有利润空间,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怎么可能出现高品质的房子?

8

最近一段看新房,也看二手房,对于产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谈几点感受:

1、开发商赚钱,天经地义,尤其是优质房企,一定要赚取高溢价。不要说什么,开发商全身流着肮脏的血液,提高层高、降低容积率、抬升地块、做好商业,都是为了利润,就是为了挣钱,有啥值得同情的。开发商谈钱,不丢人。

2、地产最好的状态,一定是小步快跑。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敢让天地换新颜,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取消预售,谁都想做成,但是也都知道这玩意儿太难,是拿刀往自己身上捅,是跟过去进行彻底决裂,每一步都很难。

3、购房者不能打嘴炮,要从口袋里拿钱,为好产品买单。一方面都哭着喊着,交房垃圾,标准降配,郑州没有好产品;但是另一方面,又是你们用脚投票,前6个月把碧桂园的销售额推向了3700亿,前7个月又带到了4500亿。

4、好产品的前提,一定是开发商盈利,一定要为溢价买单。只有这样,房企才有动力,才有资金为设计、为产品、为成本铺路,否则你去看看成都、合肥的限价房,都是疯抢的楼盘,但是交房品质都很一般。

5、哪怕是细枝末节的迭代,也要用力鼓掌。3米层高、容积率降标、社区运营、地块抬升,没有一件是惊为天人、革命性的创新。但是,我依旧非常欣赏,如同深圳车位只租不售、杭州售楼部要标准尺寸、重庆套内计算面积,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是楼市的底色。

6、有时间去看看亚新紫藤公馆的精装,去看看康桥美庐湾的设计,去看看海马青风公园的除霾系统,不用非得买,但是你一定要学会看好产品,敢于拿钱为创新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