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的新址从1957年到现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历了52年的光辉历程,深刻见证了中国外贸的发展广交会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创建、成长、探索、跨越四个阶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广州琶洲中洲国际展览中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广州琶洲中洲国际展览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落户海珠区)

广州琶洲中洲国际展览中心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的新址。从1957年到现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历了52年的光辉历程,深刻见证了中国外贸的发展。广交会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创建、成长、探索、跨越四个阶段。

  1957年到1965年,是广交会的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中国从1957年春创办了广交会,这是中国外贸发展一项伟大的创举。广交会的创办开启了新中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经济合作的大门,为中国外贸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6年到1977年,是广交会的艰难成长阶段。“文革”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广交会亦经历了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广交会在困境中顽强成长,成为特殊年代坚持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广交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1966年至1977年累计出口成交214.39亿元,占同期全国出口总额的41.53%,撑起了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1978年到1991年,是广交会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广交会呈现功能多样化的特点,从单纯洽谈进出口贸易活动,向广泛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方向发展,除进出口贸易外,还开展了中外经济技术合作、技术进出口、国际金融等业务。另外,参展商品结构明显改善,贸易市场趋向多元化。广交会还积极探索自身改革,承办单位、组团方式等都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1992年到2008年,是广交会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融合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广交会以促进外贸增长方式为己任,坚持改革,发挥了实施外经贸各项战略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交会在组展方式、办会模式、参展主体、参展商品、展区设置、客商邀请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时代需求。中国实施的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市场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外贸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等重大外贸战略发展举措,都迅速在广交会得到充分反映。

  从2004年第95届开始,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交会新址)迁到珠江南岸琶洲岛,总用地面积70万平方米,它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会展中心,仅次于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21世纪广州城市新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早在1993年,鉴于广交会原址流花展馆已不能满足交易会业务逐年扩大的需要,同时广州会展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类展示会、招商会、博览会长年不断,一年四季上演着“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国家外经贸部提出要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迁址重建,办成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世界级博览会。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于2002年底开始投入使用。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

  2004年3月15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备忘录,外贸中心正式取得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经营管理权。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国内率先实行内、外展并轨的价格策略,对海外参展商给予国民待遇。根据具体展览的规模、性质、所用展厅的位置优劣和展期的淡旺季,在基准报价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自2004年4月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展馆两处分两期举办。广州国际会展中心A、B、C三区于2008年10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近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34万平方米。广交会整体搬迁至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标志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已成为亚洲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国际会展中心。

 除广交会外,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每年举办展览逐年递增,到2008年多达43场,包括国际家具展、建筑装饰展、照明展、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服装节、全国针棉织品展、华南国际机械及原料展、广州博览会、印刷包装展、广州国际鞋类皮革工业展、亚太国际橡塑工业展、国际涂料、油墨及粘合剂展、酒店设备用品博览会、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留交会、纸品印刷工业展等大型展览。

  会展中心位于珠江水环绕的琶洲岛。琶洲北接广州科学城和五山大学群,南接广州大学城及莲花山旅游休闲中心,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为给一年一度的广交会营造良好宽松的人文环境,华南快速干线和东南环高速公路从西至东将琶洲全岛分为明显的A、B、C三个区,广州会展中心就位于心脏地带B区的核心,其周围正在发展起与会议和展览相关联的配套设施,如酒店、写字楼、银行、商业服务网点和博物馆等。这一地区正在形成以会展博览、国际商务、信息交流、高新技术研发、旅游服务为主导,兼具高素质居住生活功能的生态型新城市副中心。

  在设计上,会展中心是一座注重节能及室内外生态环境、集建筑艺术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建筑。它采取“北低逐渐南高”的流线形设计,体现出“飘”的动态意念。一条宽约40米、长近450米的“珠江散步道”既把会展中心内部分隔成两部分,同时也是和谐连接南北场馆和上下楼层的多功能通道。波浪般起伏的屋顶使它宛若自珠江飘扬而至。从空中俯瞰,会展中心像一朵云悄然飘至珠江南岸;而从侧面看,它像一条刚跃上岸的鱼,鱼头朝南,动感十足。走进“珠江散步道”,人们可以手倚自动步梯隔窗观赏独具风情的棕榈树,欣赏珠江两岸瑰丽的人文风景,也可以在咖啡馆、休闲区与朋友促膝畅谈,尽享现代生活情趣。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虽然在展厅总面积上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但一个展馆内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6万平方米这两项指标,使它成为世界上单体展馆面积最大的会展场馆。广州会展中心由设有8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展览厅和能满足3万人同时用餐、活动的配套服务设施组成。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商品展览、商贸洽谈,还兼顾展商、宴会、新闻发布以及大型集会、庆典等功能。会展中心的建成使广交会这张城市名片的份量越来越重。

  为支持会展中心的发展,海珠区在完善琶洲地区会展配套服务中,积极引进餐饮、文娱、购物等商业配套项目,并做好在建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配合优化琶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做好会展中心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目前中洲中心、保利世界贸易中心、保利国际广场、广州国际采购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已投入使用,使琶洲地区的商务集聚效应进一步形成。更多的企业抢滩琶洲,琶洲地区的CBD地位日益凸显。从2007年起,广州(海珠·琶洲)会展经济论坛在琶洲举行,此后,每年一届。论坛邀请商务部、省、市、区各级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国内知名会展企业参加,对会展经济进行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取得良好的学术效果和宣传效应。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落成,是海珠区近30年来城市建设的最辉煌的亮点,使海珠区成为“中国会展名区”,它加速了“退二进三”发展战略的实现,成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强大引擎。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海珠区总部经济和商贸服务业不断提速。目前进驻超甲级写字楼保利国际广场的企业覆盖会展、金融、贸易、商务服务、广告、房地产、物流等多种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不乏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广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上海里奥贝纳广告公司等知名企业,琶洲地区已初显总部企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其中香格里拉大酒店2007年落成,当年营业额实现2.43亿元,有力带动起全区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25%,同比增加13.9%。

  信息来源:(摘自海珠区——《改革开放30年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