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很久,终于‘拔草’成功”……近年来,一种新型购物推荐方式——“种草”笔记迅速兴起,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种草知识点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种草知识点总结(笔记挖坑还需监管来填)

种草知识点总结

“‘种草’很久,终于‘拔草’成功”……近年来,一种新型购物推荐方式——“种草”笔记迅速兴起。

所谓“种草”,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陌生人分享、宣传商品的优异品质,让人“心里长草”,产生购买欲望。但据新华社报道,如今一些平台上充斥着“水分很大”、过度宣传的“种草”笔记,有的产品效果与推荐相差甚远,有的图片与实景严重不符,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记者调查发现,雇用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与带货主播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不同,“种草”笔记往往打着“普通人切身感受”的旗号,更容易引起观者的代入感、激起尝试欲。不可否认,在各大“种草”App上不乏网友们真实、诚心的内容分享,但随着商家意识到用户评价的重要以及这种低成本营销的作用,虚假推广、花钱“刷量”随之而来,真实反馈和“流水线”文案越来越难以辨别,用户“踩雷”现象频频发生。

有专家提出,面对各类“种草”笔记,用户要冷静理性、仔细甄别,避免被营销广告所诱导。但抵制不实的“种草”笔记,不能仅仅靠消费者的“慧眼”,也不能单单指望发布者的“自觉”,更需要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的把关。

根据我国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在网上,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属于商业广告。可见,尽管“种草”笔记看似新颖,但无非是换了“马甲”的互联网广告而已,绝不能处在监管盲区。一方面,要压实平台方责任,完善监控和筛查机制,对相关内容要清晰标注“广告”字样,为用户提供更清晰的辨识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守土尽责,用好技术手段、拓宽投诉渠道,依法严惩违规机构,以形成预防和震慑效应。只有多方合力,才能防止“草地”变成“雷区”。

来源: 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