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楼梦》里绝对的第一男主角,贾宝玉与身边许多的姐姐和妹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纠葛,他对她们的感情如何?他最爱的人到底是谁?今天我想简单地运用心理学中的阿尼玛原型分析一下贾宝玉的几段重要感情经历。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1)

荣格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个概念,他们是潜意识中两个拟人化的原型,是一种抽象的符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们无意识中的形象,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

阿尼玛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她身上具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优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中的女性身上看到自己内在阿尼玛的投射,在遇到与自己心目中阿尼玛形象相像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2)

荣格认为阿尼玛在男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象,他命名为夏娃、海伦、玛丽亚和索菲亚。

夏娃是人类的第一位母亲,代表着母性,也是男性恋母情结的象征。

海伦则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那个海伦,她美丽,性感,充满了魅力,代表了性爱。

玛利亚则是圣经中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圣母玛利亚高洁的形象在男性的意象中代表了恋爱对象的神圣性。

索菲亚是一个缪斯式的人物,她被描述成“智慧闪烁着明亮的光辉,永不暗淡”,犹如智慧女神般的人物,她代表了男性内在的创造源泉。

阿尼玛的发展阶段隐约和男性的年龄阶段相对应。如果把他们放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夏娃相当于童年时期的安全感,海伦则是性成熟之后的生理需求,玛利亚似乎是尊重需求,而索菲亚是自我实现。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3)

袭人:童年恋母时期的夏娃

古代中国的大家族中,孩子小时候多是由奶娘喂养,长大后则单独居住,由身边的嬷嬷和丫鬟服侍,同母亲的接触并不十分密切。

《红楼梦》中的宝玉就是如此。小时候由李奶奶喂养,稍微长大后住在疼爱自己的贾母身边,再大一点后便住到了怡红院。母亲王夫人在宝玉的成长中虽然没有完全缺位,但很多本应由她做的事却由宝玉身边的丫鬟代替了。

男人童年时期心目中的阿尼玛都多多少少带有母亲的影子,而贾宝玉童年时期身边最接近他心目中阿尼玛形象的就是袭人,所以他喜欢她,依恋她。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4)

袭人最初照顾宝玉是“同宝玉乳母李嬷嬷陪侍在外面大床上”,就像小时候妈妈陪孩子睡觉一般。袭人对宝玉的照顾也如同母亲一般细心,处处以宝玉为先。她会细心地在宝玉睡觉时将通灵宝玉用手帕包好,免得第二日带着太凉;她会给宝玉做衣服,做肚兜,在他睡觉时给他驱虫,在他生病时哄他吃药;她会早早起床给要上学的宝玉准备学习用品,叮嘱他天冷穿衣。

除了这些生活上的照顾,袭人更是犹如母亲般日日敦促宝玉上进,而为了规劝宝玉她也使尽了手段。

书中第十九回,袭人哄骗宝玉她要回家去了,宝玉听了顿时发急,袭人就趁此劝他答应自己三个条件。

袭人笑道:“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这像不像一些妈妈常说的话,“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走了”,“妈妈就不要你了。”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5)

而宝玉对袭人的感情也如孩童对母亲一般,有喜欢,有依恋,是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即使他们两个人有了“云雨情”,却始终不是成年男女的爱情。

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之后想要派人去黛玉处,书中写到:

因心下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疑心,便设一法儿,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

宝玉的秘密不敢让袭人知晓,就像背着母亲给女同学写信的男孩子,虽然亲昵,却不再交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时期过去,宝玉对袭人的依赖和爱慕也越来越淡,便如正常的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母亲的依恋也越来越淡,因为他心中的阿尼玛发生了变化。

秦可卿:启蒙青春期的海伦

秦可卿与宝玉,似乎不该有任何男女情感上的纠葛。就年龄而言,秦可卿比宝玉大八九岁,就辈分而言,宝玉是秦可卿的叔叔辈,有着伦理的束缚和限制,可是宝玉却对秦可卿生出了不一般的感情。

秦可卿生的袅娜纤巧,既有宝钗的明艳妩媚,又有黛玉的风流姿态,还有成熟女性的诱惑,这对于一个正在发育的青春期男孩,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青春期的宝玉心中阿尼玛逐步发展成为海伦,美丽,性感,对异性充满了性吸引力,而秦可卿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接近这个形象的人。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6)

书中第五回,写到本来不应该睡到侄儿房中的宝玉去秦可卿房中睡午觉。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了人来。宝玉便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涟珠帐。

唐伯虎的画,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杨玉环的木瓜,寿昌公主的卧榻,同昌公主的珠帐,这些摆设处处都透露出性暗示。

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并在梦中与警幻仙姑的妹妹可卿共试了云雨,醒来后,宝玉从一个小男孩过渡成了一个男人。

且不说这个梦境的真假,宝玉对秦可卿的性幻想却是真的,秦可卿是他青春期的性启蒙者。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7)

所以当宝玉听到秦可卿的死讯时才会喷出一口血,因为她是他青春期的海伦。

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喷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来搀扶,问是怎么样,又要回贾母来请大夫。宝玉笑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单纯的性吸引不再是宝玉的感情追求,他心目中的阿尼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林黛玉:成年后的玛利亚和索菲亚

宝玉与黛玉第一次见面时便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潜意识里阿尼玛形象的积极投射,这种积极的投射使得宝玉对黛玉着迷,对她充满亲近感,甚至一见钟情。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8)

宝黛的感情是逐步发展的,随着宝玉心目中阿尼玛形象的一步步发展变化,慢慢清晰,最终确定的。

最初的宝玉“视姊妹弟兄皆出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所以那时的他们两个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吵架。

之后,随着两个人年岁增长,朝夕相处,共读《西厢记》,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越发不同。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

宝玉对黛玉虽有一段心事,但黛玉在她心目中明显与袭人和秦可卿不同,黛玉在他心中是女神,是他的玛利亚,他尊重她,不敢以性事“亵渎”她。书中第十九回,宝玉和黛玉躺在一张床上玩耍讲故事,却无任何旖旎色彩。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解读(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9)

随着宝黛长大,宝玉发现黛玉就是那个与他志趣相投,有着相同人生理想的索菲亚。他的索菲亚优雅美丽,他的索菲亚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他的索菲亚跟他一样是这个社会的叛逆者。

此时,宝玉找到了心目中那个完美的阿尼玛,所以,林黛玉才是他的真爱。

后记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讲最早的人类是一个圆球,有两副器官,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嫉妒的宙斯将人类劈成两半,以削弱他们的力量。这些最初的球形人类变成了两半,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从此以后,被分开的两半便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

荣格指出这另一半的形象就是藏在人们潜意识里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所以男人一生都在寻找他的阿尼玛,找到了最符合阿尼玛形象的女人,也便找到了真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