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初夏已至

你吃上了心心念念的8424了吗?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1)

现在的西瓜都非常大

很多时候一顿根本吃不完

于是每逢西瓜季

吃瓜群众们都很困惑

“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2)

此前有新闻爆出,女子因舍不得扔隔夜西瓜竟吃出休克、小肠坏死,险些丧命。还有人说,吃隔夜冰西瓜等于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3)

还有人好奇,“隔夜西瓜把表层切掉再吃没有用”?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4)

看到这些消息

手上的隔夜西瓜

瞬间不香了……

一次性吃不完一整个的人

还能快乐吃瓜吗?

其实西瓜是否隔夜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致病菌。

一个好的、完整的西瓜,内部基本上是无菌的。但切开的西瓜没有了瓜皮的保护,就算是放在冰箱中冷藏,菌落数也依然会上升,这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不能对西瓜太严格了,它只是一个瓜呀。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5)

科学人员对切开的西瓜进行实验。

用专门的砧板和菜刀,再把西瓜切成四份,分别标记为:常温下静置不裹保鲜膜、常温下静置裹保鲜膜、冰箱冷藏不裹保鲜膜、冰箱冷藏裹保鲜膜储蓄24小时,实验结果显示每25g西瓜中检测出45个细菌。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6)

而当工作人员换用切肉的砧板和刀来切西瓜时(储蓄24小时)实验结果显示为每25g西瓜中竟然检测出8400个细菌(网上说的这部分是没错哒)。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7)

研究表明,如果你使用的是干净的刀具、砧板切瓜,且及时用干净的保鲜膜包裹并放入冰箱,就不容易有致病菌,即使隔夜放了也能吃。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8)

为什么有时候

你吃了隔夜西瓜

真的拉肚子了?

这是“致病菌”大量繁殖导致的。

人体肠道内常年存在上百亿的细菌,重量大概1公斤,可这些细菌绝大部分并不会导致生病;我们生存的环境中也到处都是细菌。细菌、微生物有好坏之分,有的对人体无影响,有的甚至有好处,如“益生菌”。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9)

是否会对人造成危害,关键要看西瓜上有没有致病菌。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

专家表示,如果没有被致病菌污染,即使不切掉表层,也完全是可以放心吃的。但如果已经被致病菌污染了,即使你切掉西瓜表层,还是可能使人生病。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10)

42000是什么概念呢?

很高吗?

“一口 8400 个细菌”这个观点流传开后,也有评测机构做了检测,测出隔夜西瓜上的菌落总数高达 42000 CFU/g,是不是更吓人!

这又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家对预包装食品的限量标准。

预包装食品,是有严格的微生物限量规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对于细菌的控制都很严格,卫生条件比家里的厨房不知道好多少。

这种严格的卫生控制下,对它们菌落总数的标准是多少呢?

比如,这是国标中对冷饮中菌落总数的限量标准: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11)

这里面用的是「三级采样」的标准,n=5,c=2,m=25000,M=100000(单位:CFU/g 或 CFU/ml)。

什么意思呢?国标规定必须取 5 个不同的平行样品,其中最多可以有 2 个样品的菌落总数在 25000 到 100000 之间,而其他的样品则必须小于 25000。

也就是说,你在吃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工厂严格控制卫生的冷饮的时候,菌落总数都有可能是超过 42000 这个数的。

现在来看

西瓜上42000的菌落总数

是不是觉得

没那么吓人了?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12)

西瓜的正确打开方式

虽然细菌无处不在,但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避免病从口入。为了尽量降低西瓜染上致病菌的风险,我们推荐你这样做——

1、买新鲜完整的西瓜

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买已经切开的西瓜,因为不知道已经保存了多少时间。

2、使用干净的切瓜用具

如果水果刀和菜板被细菌污染,也会影响西瓜的品质。最好使用专用水果刀,尽量不要与切菜刀混用;切西瓜时做好刀具和砧板的清洁,切瓜之前用开水反复烫刀。

3、常温储存勿超4小时

高温环境下,无论是否贴保鲜膜,6小时左右就会滋生大量细菌,4小时以内细菌滋生量少,最好现切现吃。

4、冷藏保存有讲究

为防止食材交叉污染和串味,使用保鲜膜还是较好的一种手段。但如果冰箱里有单独储藏西瓜的空间,不会造成串味、不会造成水分流失,就不建议覆盖保鲜膜。冷藏时间最好别超过24小时。

隔夜西瓜上面的细菌(隔夜西瓜一口8400个细菌)(13)

综合自新华网、丁香医生、果壳等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