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鹤唳华亭》的服化道精细,服饰形制上更是考据了北宋、明两朝,且充满了古人的生活气息。
但,就这部剧的观感而言,并不让人愉快。
首先,是剧情的硬伤。
除了全程节奏拖沓,权谋缺乏吸引力,主角的人设也完全撑不起来。
不少人说,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是一个经历坎坷,情感复杂的角色,多疑、狠辣,却又脆弱、通透。
萧定权(罗晋 饰)
但说真的,我不觉得剧中的萧太子是这样的一个人。
多疑?
对一个出口成章,熟悉马政的宫人产生深深的身份怀疑,因套不出话而鞭打用刑,就是多疑了吗?
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
狠辣?
他所有的反击都是自保,从不主动去蛰旁人,论釜底抽薪,也没有。
通透?
我只看到了他一开始误入歧途——被老师卢世瑜(王劲松 饰)训斥用阴险诡诈之术御下。
“要提防与小人对抗之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
后学好,遵奉清正廉洁,心怀苍生,但对帝国掌权者——自己的君和父,仍旧心存幻想,认识不清。
虽早就在心中暗暗怀疑自己的身世,是“不被期待”的孩子,虽早就知道帝王的制衡之术,仍旧在权谋之时,让自己对亲情的渴望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比如,第13集,射柳比赛上,一军官持械策马向皇帝奔来,萧太子调转马头营救自己的君父,却被君父误认为其行刺。
君父朝他射箭,我们能在太子的眼中明显地看到他内心的刺痛。
可原本,他不该再痛的。
又有,他曾经对陆文昔(李一桐 饰)说,只要皇帝给他一句软语,一个亲昵的摸头,他便能让过往一切随水去。
作为有些许相似经历的人,我很能理解这句话,但,这恰恰说明,那些个伤啊痛啊,还在日夜折磨着他,他并未走出过往的经历。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原生家庭的痛。
只有脆弱,我是在萧太子半集一哭,一哭哭半集的设定中感受到了的。
在被陷害、被冤枉、被君父劈头盖脸地训斥和冷漠地嘲讽时,萧太子首先的反应是,流泪。
流泪一来说明太子从未走出过原生家庭的痛,二来,也说明他的不成熟。
但痛需要用时时的痛哭流涕来表达吗?
难道不是因为,演员演技有限?
这第二处硬伤,便是两位主演的演绎,寡淡乏味。
有道是,剧情稀烂,演技来补。
凭演员演技让一个剧火起来的例子,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18年的《镇魂》了吧?
《镇魂》海报
把原著改得惨不忍睹,还能在豆瓣上拿到6.4的及格分,简直是奇迹啊!
多亏了朱一龙与主角沈巍的高度契合,其细腻多变的演技,和与白宇搭档的和谐。
朱一龙和白宇
而《鹤唳华亭》剧情虽然有硬伤,但并不稀烂,剧情虽然撑不起萧太子的人设,但罗晋仍有可发挥的空间。
就说哭戏,既然哭戏已经很多了,那么就哭出各种花样来吧。
很可惜,没有,所有的哭戏,罗晋都是一样的处理,悲伤、绝望、恐惧、乞求。
谈起母妃之死
为老师求情
在宗正司要保下陆文昔
生辰之日被责罚
谈起母妃之死时是,老师要离开时是,太子妃临死前是,在宗正司要保下陆文昔时是,生辰那天被君父责罚时也是......
千篇一律的哭法,且缺乏层次渐进之感,逐渐让人审美疲劳到厌恶。
那些顶级神剧是怎么哭的呢?
就举《琅琊榜》最后一幕,梅长苏(胡歌 饰)与梁帝摊牌。
梁帝终于认出他是昔日的林殊。
他在后头喊住他,向他忏悔,道:“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
胡歌不由自主地停下,忍不住慢慢偏过头,眼睛渐渐红了......
但下一秒,他就毅然决然地迈步走出大殿。
一句话也没留。
这个场景给人的冲击力,在于梅长苏眼中那抹说不出的痛色,不是心软,而是“恍如隔世再无法挽回”的苍凉绝望。
隔了那么多年再来说道歉的话,再提当年,又有何用?
一切早就晚了。
而罗晋并未演出萧太子感情的强烈。
同样,还有女主角李一桐。
美则美矣,却不是有风韵有故事感的美人。
她表演上的稚嫩,让身世凄苦,命运多舛的陆文昔这个角色毫无说服力。
而且她和罗晋,念台词时一字一顿,几个字几个字地说话,罗晋,总在念完排比句之后,突然停下,没下后半句......
表演痕迹太重。
《鹤唳华亭》这部剧的问题还有很多,当然可圈可点之处也不是没有,只是不想跟风网上的一片好评,故而点出我觉得最大的两个问题,大家求同存异吧。
(作者:天涯小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