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根据美裔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影片中体现了宗教、阶级、救赎等诸多内容的纠缠,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关系。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运用《精神现象学》中提到的“自我意识”部分的“主仆关系”并且把这部分放在整个自我意识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

追风筝的人四点启示 自我意识的自由(1)

成长—“自我意识的出现

书中的哈桑是阿米尔的父亲与自己管家的妻子所生的私生子,但是一直被管家所赡养,长大之后成为阿米尔少爷的仆人、随从。从《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的出现这一角度来说,哈桑刚出生,作为一个婴儿他“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的是人。”,因此他并不知道自己是阿米尔的仆人,他在意识阶段,自我意识是相对潜在的,他的意识还没有意识到他本身,还没有返回他自身。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标志是当一个东西能说“我”的时候,是自发的,比如说一个宝宝一两岁,饿的时候会用“宝宝饿”来代替“我饿”,因为他不会把宝宝或者他自己的名字和自己联系起来。

自我意识只有在和另外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能获得满足,或者说人只有和别人交往才能建立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社会属性使得人称为人,而社会属性只能在社交中才能形成,单个人自身是无法完成这一目标的。邓晓芒教授进一步提出 , 这一目标从根本上是由自我意识的 无限性这一本性决定的 , 因为自我意识总是把对象世界包括他人看作自我的对象化 , 成熟的自我意识体现了普遍的类意识 , 而这种类意识正是通过获得他人的承认而体现出来的。因此哈桑在与阿米尔的相互接触,在与父亲、老爷、其他仆人、社会人的相交往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低劣的”哈扎拉人。与普什图人存在的阶层上的差异。小时候的阿米尔受到欺负时,总是哈桑来保护他。

整个电影贯穿了三个主奴关系,首先是阿米尔与哈桑两个个体之间的主奴关系,其次是阿米尔自己作为一个人他内在存在的主奴两种性格,最后是国家的两个阶级之间的主奴关系。

阿米尔—“主仆关系发展中的主人

阿米尔与哈桑的主仆关系是生下来就定好的,“承认”是主奴关系的关键词。黑格尔所讲的奴隶是仆人、随从的意思,并非特指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人是自为存在着的意识, 但已不复仅是自为存在的概念 ,而是自为存在着的意识 ,这个意识是通过另一个意识而自己与自己相结合 , 亦即通过这样一个意识 , 其本质即在于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存在 , 或者说,它的本质即属于一般的物。”。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奴隶,在主人眼中,就没有被当做人,而是当作东西来对待。亚里士多德也说,奴隶就是会说话的工具。黑格尔对主人的描述是:“通过扬弃另一个意识而达到了自为存在的自我意识。”

追风筝的人四点启示 自我意识的自由(2)

在他们之间的主奴关系中,存在着三个东西:主人、奴隶以及物。作为主人的阿米尔不直接和物品打交道,而是通过哈桑与日常物品保持间接的关系,阿米尔享受了物,哈桑在与物的打交道中获得了自我的肯定。但是主奴关系中的承认知识片面的,并不是真正的相互承认。这种不平等是的主奴关系发生了变化,主人自己不与物打交道,必须依赖奴隶,那么主人变的不自由了,反而成了奴隶,失去了自主性。在阿米尔看来,他和哈桑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平等,他是少爷,他不对哈桑对他的好为意,当哈桑收到蹂躏的时候,也许是他的自我意识告诉他,他没有义务像哈桑保护自己一样去保护他。这时,他作为一个主人,他已经失去了自主性。黑格尔对主人自我意识的垮台感到惋惜 。

但是最终阿米尔也悔悟了,他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主仆,为了赎罪为了与哈桑的友谊,为了亲情,也是为了哈桑,他从塔利班的受众解救了哈桑的儿子。他对哈桑的儿子说哈桑小时候对他说过的话 “为你,千千万万遍”。表面上看阿米尔是作为主人,但是阿米尔作为一个个体,他存在的奴隶的性格占了上风,反而一直照顾他保护他的哈桑在他们的关系中更像是一个主人。只要著称保持他自己成为主人,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自由的存在,但是当他放弃了主人的地位的时候,当他意识到自己主人这个身份反而是某种约束的时候,他反而会获得内在的、思想的、自我意识的自由。

哈桑—“主仆关系发展中的仆人

表面上看,谁是主人谁是奴隶、谁敢于冒险、谁怯懦是十分偶然的,事实上却又是必然的,正如阶级社会的产生是必然的一样, 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了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

哈桑从生下来是一个哈扎拉人,生下来是阿米尔的仆人这是他不可以选择的事情,但是他敢于去冒险,敢于保护阿米尔,他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主人的自我意识。

哈桑既与主人又与物打交道,因此成为左右逢源的自我意识而发展起来。“在主人面前,奴隶感觉到自为存在只是外在的东西或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在恐惧中他感觉到自为存在只是潜在的;在陶冶事物的劳动中则自为存在成为他自己固有的了,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我所理解的黑格尔的意思是,因为恐惧,所以他劳动,因为劳动才会培养出自我意识,因此仆人也变成了主人。但是我不认为奴隶制度因此很快就会消失,正如黑格尔说:“奴隶制度,就它自身来说,是不公 平的,因为人类的本质是自由的,然而人类首先必须成熟, 才能够达到自由,所以逐渐废除奴隶制度,实在要比突然撤消它来得聪明,来得公允。”。哈桑哈桑在小时候可以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与阿米尔一起生活,他信任阿米尔,所以愿意为阿米尔做一切事情。在遇到有人欺负阿米尔时,他会第一个站出来帮助他。他已经抛弃了自己作为奴隶的意识。所以哈桑的自我意识变得不断成熟,形成了“自我意识的自由。”

超越主仆关系的个人与国家与阶级

从阿米尔和哈桑的主仆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来:主人、帝王都可能是不自由的,但是奴隶却可能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是取决于你是什么地位,而是内心的自我意识,的内在精神。所以黑格尔克服主奴关系的方式就是在普遍的自由中,主奴关系将不再存在。因此在这个电影中可以体现出来的就是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主仆,而是上升到了更加自由和平等的平台上。

但是主奴关系的终点绝对不是推翻奴隶主,翻身成为主人,那么又会再次存在压迫。不再有主人和奴隶的区分,是“相互承认”的表现。因为在自我意识自由阶段,这是一种新的身份与关系。超越阿米尔和哈桑的主仆关系,看到整个阿富汗社会的主仆关系:即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主仆关系。哈桑是哈扎拉人的一个代表,他们在整个阿富汗受到歧视与不公的对待。哈扎拉人作为外来人是军队殖民而来,对比普什图人来说,他们是来侵略自己国家的。所以,这个仇恨随着民族的区别和信仰派系的区别一直持续下去,普什图人翻身成为奴隶主,把哈扎拉人压在自己脚下,这样做是的正常的社会陷入你死我活的斗争,塔利班建立压迫性的国家机器来消灭哈扎拉人。“如果这样一种制度和文化塑造了整个国民性格 , 那么可以想象的一个情形就是 :被压迫者一旦翻身 , 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重新做压迫者 , 这个社会将处 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永恒斗争的循环状态 。” 这是血的教训,也是历史的悲哀。

总结

突破主奴关系的方式绝对不是主奴关系的颠倒,而是彻底的走出主奴关系,用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来看待整个国家、社会,主奴关系的终点是平等的自由意识,是自我意识的自由,而不单单是主奴关系的循环。黑格尔主张用集体主义代替个人主义的主张也是值得深思的。事实上, 当今的个人主义还不是真正的主人意识, 只是技 术、强权的奴隶,奴隶意识无处不在,而且总是处于上风[8]。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但是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只有自我意识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