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都干过哪些坏事儿(并不是因为裤裆挨了那一刀)(1)

1.太监之名

人是一种惯性思维动物,而惯性思维有一个可怕之处,就是喜欢天真又暴力地给人帖上标签。比如我说司马懿,你可能赋以老狐狸之名,我提起吴三桂,你又情不自禁地想起陈圆圆。

当然咯,这也没什么不好,脑袋自然而然的思考逻辑犹如水银泻地,谁也抗拒不了。但此刻我好奇的是,倘若我提起赵高,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可能你会说,草,这个指鹿为马的死太监!

但这个被你轻易贴上死太监的赵高,坏是够坏,可他的坏并不是因为裤裆里挨了那一刀,而是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

2.赵高家世

如果简单扫描一下赵高的人生履历,你会惊异的发现这个家伙并不是时刻邪恶着,因为时刻的邪恶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完美。悲剧在于,完美这东西又怎能萌芽于现实。

实际上,质变前的赵高,起于草野而成于庙堂,一路的奋进飙歌堪称出类拔萃的励志鸡汤。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所以有学者认为赵高祖上可能出自赵国王室的疏族。但至于为何来到秦国,什么时候来的,则莫衷一是各有是非。唯一能公认的一点是,等到赵高这一辈,赵家的光环已经褪尽无余,他和他的兄弟“皆生于隐宫”。

什么是隐宫呢?

通俗的讲,就是国家用来安置刑满罪犯的手工作坊。原来赵妈妈曾经犯过罪,刑满释放之后照例被安排到隐宫,并在这里产下了赵高兄弟。至于赵高的父亲,全然没有记载,但从赵高所具备的才能,再考虑到秦国“子承父业,以吏为师”的传统,赵爸爸有可能是一位精通法律和书法的刀笔小吏。

要说的是,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你在秦国是很难发现所谓的浪漫情绪的。大师荀子曾经西游至秦,他评论说秦国人民质朴醇厚,秦国国风森严凛冽,人才济济,遗憾的是偌大的秦国竟然看不到儒生的身影。温润似儒尚且无法扎根于这块土地,飘忽如道者又如何生存?

所以在这里,人们不会去看天,问天空为何这样蓝;不会赏花,问花儿为何这么红。他们在人生中贴地厮杀,匍匐而行,很少产生迷茫的青春。无论处在怎样的职位,你都能找到千篇一律而又精确细致的各种准则指导人生。简单的说,如果要是男人,那就耕地打仗掀翻姑娘,如果要是女人,那就织布做饭生个娃娃。

这一切既不是苟且,也谈不上梦想不梦想。也许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想与不想,规则都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偏不倚。

具体到赵高,在粗略的框架之下似乎又有自己的出路。赵爸爸官虽不大,努力的付出换来的也许只是一丝帝国体制里的骨粉肉屑,但敏锐的赵高却从这一丝肉屑里闻到了体制内生活的芳香。此刻,他需要全力奔跑。

赵高都干过哪些坏事儿(并不是因为裤裆挨了那一刀)(2)

3.奋斗之路

也许是天分不凡,也许是刻苦精进,更可能是既有天分又异常努力,以至于年轻的赵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从父亲那里接受教育,学习法律和书法,但很快就将他的父亲远远抛在了后面。

秦国的官僚体制严密复杂,考核升迁各有标准。大概是以文法官吏子弟的身份,赵高参加了初级资格考试,并以优秀的成绩,一如赵爸爸化身帝国里的一名刀笔吏。之所以唤叫刀笔吏,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纸张,需要书写的所有文字都得刻在竹简上。因此从事文书工作的人,腰间可以不带玉佩,但随时都得挂着一把小刀。因为刀就是笔,笔就是粮食。

这样的刀笔吏秦国不知凡几,但很明显赵高并不甘于成为其中平庸的一个。三年后,他参加了帝国的高等选拔考试,再次以无可争议的优秀击败万千同类,进入了秦国宫廷,直接在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

这位秦王,就是嬴政,也就是后来震铄古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不知各位对全身是迷的秦始皇有何感受,他留给我的则是彻底的冷酷,非凡的深沉,敏锐的眼光,刚毅的决断以及不死的雄心。这样的一个君王,犹如漆黑夜里的锋利大刀,哪怕看上一眼,冰寒入骨,你的双腿就禁不住有匍匐在地的战栗。

在这样一位深不可测的君王面前行事,你根本不知道需要怎样的小心才能感到安全。可能工作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就会让那颗脑袋脱离肉身,葬于乱岗。赵高不敢妄加揣度嬴政的心思。他只奉行一个准则:完美完美再完美,谨慎谨慎再谨慎。他要把他的工作做到无可挑剔,哪怕拿着800倍的放大镜,也不能找出一丝灰尘。

虽然很难,但赵高做的很好,凭借这提心吊胆的谨慎,他得到了嬴政的赏识。作为奖励,赵高从少府属下的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4.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太仆(如今的交通部)之下,虽然俸禄只有六百石,但职责却无比重要,主要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车马,若非皇帝绝对心腹,绝无可能担当。

赵高之所以能够获得嬴政的赏识,除了工作无可挑剔之外,工作态度和个人才能至关重要。赵高的书法,堪称一流,帝国之中也许除了丞相李斯之外,大概无人可及。我们知道,秦国统一天下后,有场影响深远的文字改革,也就是司马迁说说的“书同文”。在这场改革中,赵高做出了不俗的贡献。他所亲书的《爰历篇》被定为官方教材和样本发行天下,呶,什么是好字?什么是好书?何须迷惑呢,翻翻赵高的《爰历篇》看看不就得了。

如果说在书法领域,还有丞相李斯可以平分秋色的话,那赵高对于法律的精通,则是无可争议地独步国中。正是综合考虑到在文字、书法和对法律的高深造诣,晚年的秦始皇才将少子胡亥的教育责任给予了赵高。

我们知道秦始皇有儿子十余枚,而最爱的一个不是长子扶苏,也不是公子高,而是少子胡亥。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秦始皇生前的最后一次巡游,十余个儿子中,只有胡亥破例跟在身边。

能为皇帝最爱的儿子当老师,这份殊荣无疑表明了秦始皇对赵高能力的认可。

升任中车府令,可以是赵高的一生中类似鱼跃龙门的一次重大转折,意义非同小可。我们不知道此时的赵高多大年纪,但锦绣前程已经露出了迷人的光彩。这是漫长的人生中,他从不曾体味过的与权力如此贴近的奇特感受。

奋斗啊奋斗,多年以来,如同紧绷的弹簧那样生存,非人的自制和持久的坚韧同样让赵高疲惫憔悴。他哪里懂得什么坚强?所做的,无非是咬紧牙关的死扛。

现在他终于可以稍微松上一口气,但此时的赵高显然还不明白政治权力是怎样的一种反复无常的猛兽。

因为就是这松的一口气,彻彻底底地颠覆了赵高的世界,让他自头到脚由内而外的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从此一头栽进黑暗的信仰里。

赵高都干过哪些坏事儿(并不是因为裤裆挨了那一刀)(3)

5.质变人生

中国有句俗语,说是月有阴晴残缺,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通常出于一张失意的嘴巴,用以表达万事无常的无奈。的确,有时候你斗得过对手,爬的过雪山,踏的过沙漠,但你能斗得过命运吗?一个人无论多么牛逼,在有生之涯里也只具备有限的才能和本事,但命运和生活却有无数将人置之死地的诡谲招数。用有限的力量去对抗无限的可能,说起来,这既是生而为人的困境,也是我们感到艰难的根源吧。

之前的赵高没有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的人生里没有不测的风云,只有精确的计量以及努力后的回报。直到这一天,无常的命运将他捕获,而且是在他雄心万丈的时刻。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不是想象的美好。

正当踌躇满志的赵高欣赏鸟语花香的权力之时,他一不小心地犯了罪。虽然不知道具体做了什么,但这不是挨顿板子就能了事的小罪,而是按律当死的大罪。

负责审判赵高案件的人,叫蒙毅。

6.蒙毅其人

说起蒙毅,可能有些人不太知道。但说起他的哥哥蒙恬,几乎无人不晓。也许在秦国灭六国定天下之后,帝国里最重要的人物只有三个:一是秦始皇嬴政,他是皇帝;一是丞相李斯,他是统领百官的政治代表;另外的这一个就是蒙恬,帝国赫赫有名的第一将军。此时,蒙恬正统领着30万大军在帝国北疆修筑万里长城,震慑匈奴蛮夷。

虽然不如哥哥蒙恬如此耀眼,但蒙毅同样流光溢彩。在翻看秦始皇嬴政的资料时,我发现嬴政的一生里可能只在少年时代遭遇过一份友谊。友谊的主人叫做姬丹,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称则是“燕太子丹”,而比“燕太子丹”更为知名的是他策划的那次惊心动魄的”荆轲刺秦王“的刺杀事件。关于荆轲刺秦的事儿,我在此不便多说。之所以提起燕太子丹,只是为了说明嬴政的感情已经匮乏到了几近干涸的境地。而在嬴政不毛之地的感情沙漠里,蒙毅则是犹如绿洲的存在。也许在嬴政所有的臣僚里,蒙毅是最受嬴政信任的一个。对于李斯和蒙恬,嬴政有的是上级对下属、领导对职员的能力赞赏,由于地位的敏感,他不能也不敢与他们推心置腹。但对于蒙毅,除去公职之外,可能嬴政还抱着一份信任的私情。

据李开元教授的研究,集宠信尊贵于一身的帝国上卿蒙毅与嬴政的关系几乎是形影相随。嬴政出游,蒙毅随车骖乘;嬴政入宫,蒙毅御前听事。据此,李教授推测蒙毅可能担任郎中令,是秦始皇身边多年的内廷总管和侍卫大臣。

7.人心苍凉

既然蒙毅如此显赫,而且又和嬴政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赵高绝无可能不知道蒙毅其人。

事实上,我们的猜测还可以更加大胆,同样在嬴政身边鞍前马后的赵高和蒙毅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交情。这就像同在一家公司,尽管身处不同部门,但每天坐在同样的办公室,而且同样出类拔萃,那么两人是否会生出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感?就算不是知己,那么朋友呢?没有利益冲突又天天碰面的他们不大可能只是点头之交。

从后来赵高完全能够放蒙氏兄弟一马,但执意要置他们于死地的恨意来看,我更愿意相信此时的赵高对蒙毅是抱着一份友情的希冀的。

但蒙毅却让赵高浑身冰凉。奉公守法的蒙毅不敢枉法徇私,而是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剥夺其官职,削除其出入宫内的门籍。

接到叛罚的赵高心如死灰,在死亡逼近的时刻,他终于感受到世界的冷漠,放佛置足于一边大雪茫茫的荒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之间只有鹅毛大雪无动于衷地悠然落下,犹如他当下的心情。

如果还有什么东西不曾消散,也许只有恨。对蒙毅,对世界。如果在我最需要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刻,你不能馈赠友谊,那我宁愿这份友谊不曾来过。

但狱中的赵高其实并不知晓,蒙毅并非绝情如斯。在下了判决之后,蒙毅又将判决交给皇帝复审定夺。嬴政惜赵高之才,赦免了赵高,不久官复原职继续担任中车府令。

这次与死亡短兵相接的切肤体验,让赵高对生存有了另一番解读。毕竟,人的生命里,还有什么比得上死亡的刺激?死里逃生的赵高,之后行事愈加恭谨,但被表象掩盖的则是一颗冰冷的内心。

赵高还是姓赵名高,但已经不是从前的赵高。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赵高,而是人生的伦理纲常情感道德消失殆尽的赵高。

这是一个带着仇恨的幽灵。

赵高都干过哪些坏事儿(并不是因为裤裆挨了那一刀)(4)

​8.顿悟成魔

据说佛陀曾殄灭十万生民,在血海漫天的刹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果传言不虚,那么佛陀便是在死亡之中参悟出生之意义。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特例并不具备普适性,比如赵高,这个之前从来不曾举起屠刀的人,你又让如何放下?

同样是面对死亡,赵高悟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看到了生命的珍贵,更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具体说来,生命的珍贵性在于只有一次,既没有轮回,也无法重来。但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却随时有可能被强力抹去,如同风中摇曳的烛光和断线的风筝。

求生的本能是无法剔除的欲望。既然欲望如此之强烈,与此矛盾的是,生命如此之易逝。就那么自然而然的,赵高萌发出守护生命的要求。

是的,不顾一切的守护生命。他环顾世间,发现物质是孱弱的,情感是孱弱的,人心是孱弱的,能够坚强的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也是能够决人生死的柳叶刀,赵高的死亡体验告诉他,真正的安全在于把这柳叶刀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此,我看到了赵高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权力野兽。

9.沙丘之谋

公元前210年的六月,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嬴政突然崩逝于巡游途中。虽然这位皇帝为长生不死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最后,死亡还是没能对他网开一面。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哪怕是尊贵的皇帝,在上天那里也不足以构成永生的理由。

现在的问题是,皇帝已死,那他留下的辉煌基业又该落于谁手?

这个问题并没有给70岁的李斯带来困扰,也没有让21岁的胡亥纠结,无论是李斯还是胡亥都认为,长子扶苏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但同样的问题,却让中车府令赵高产生了不同的思考。

难道真的是扶苏吗?如果始皇帝认定了扶苏,那么为何整整37年的帝王生涯中从来不曾立扶苏为太子,给他一个继承者的名分?

皇帝满意扶苏吗?如果皇帝满意扶苏,为何又在前些年的坑杀方士的事件中龙颜大怒,将谏言的扶苏赶到帝国北垂蒙恬将军那里?

难道一定要是扶苏吗?事在人为,世间本就没有一定如此的事。断而能决,鬼神避之。

最后一个问题,更是让赵高心惊肉跳。那就是如果扶苏真正继承了帝位,自己的立足之地又在哪里。很明显,扶苏是位醇厚之人,但他的亲信是文武兼备的蒙恬将军。自己已经老了,在扶苏的棋盘中,他赵高就是一颗无所谓的弃子。

这不是赵高想要的结局,很久以前他已经死过一次,如今他无法接受死亡的再度来临,哪怕这死亡只是政治死亡。

嬴政的遗诏此刻就握在手里,上面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以兵属蒙恬,与会咸阳而葬。”赵高反复研读,即便至死,皇帝也并没有指明一定要让扶苏继位,只是让他赶回咸阳,办理丧事。

时间无比紧迫。对法律最为熟悉的赵高当然明白这样的一份诏书按照律法是要即刻发出的,况且为皇帝祈祷山川的蒙毅,随时可能回来。而蒙毅一旦回来,局势就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了。

干还是不干?这是一个事关生死又需要马上做出决定的问题。

干!虽然赵高还无法确认干了之后会怎样,但他知道如果不干的话,自己的政治生命就会烟消云散。

在距离咸阳2000余里的山东平原县沙丘台,一个阴谋和复仇在一个名叫赵高的心中盘桓落下。无数的人头,连同赵高自己的那颗,以及整个大秦帝国,在这里落幕。

这个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被称为沙丘之谋。

10本无一物

扶苏自杀了,嬴政的其他子女一个不留,年迈的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而蒙氏兄弟也成了刀下之鬼。

秦二世沉浸在声色犬马中不问政事。赵高在庙堂之上指鹿为马,而那些眼中只有梅花鹿而没有赵丞相的群僚百官也被大权独揽的赵高一一抹去。

直到一个七月的雨夜,帝都咸阳千里之外的大泽乡,有一个同样被死亡逼迫的戍卒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之时,赵高才突然发觉原来自己所重新塑造的牌局里已经空无一物。

前207年9月,赵高在望夷宫被杀,终年53岁。10月,新皇帝子婴投降刘邦,秦国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