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1)

 1919年,哈尔滨的庆丰茶园舞台上,正在首演一出《杨三姐告状》的评剧,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该剧目大获成功,此后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因为此剧也推进着现实中的案件发展,杨三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最终让杀害杨二姐的高占英伏法。人们都说戏剧来源于生活,《杨三姐告状》也同样如此,这起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如今时隔百年,依然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可谓是家喻户晓。本文介绍了这一奇案的始末,和杨三姐本人数十年的坎坷生活。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2)

   高杨二家奇案始末

  1918年春节前后,在河北省唐山以东约100里的滦县,发生一起谋杀奇案。身为教书先生的高占英品行不端,与对屋住的大嫂有苟且之事,后又与五嫂勾搭上了。高妻杨二娥也知道此事,常与高争吵。高占英怕家丑外传,就与五嫂定计,趁夜深时刺死杨二娥,并对外伪称“血崩”而死,尽快入殓,以掩人耳目。

  作案后,高极为恐慌,7天里曾三次持礼去杨家相拜,这自然引起杨家的猜疑。杨娥头(杨三姐)年仅17岁,聪颖多智,性格倔强,听村人议论她二姐可能是被杀或被逼自杀,决心为姐报仇。可是杨母和大姐胆小怕事,担心告不倒高家,反招倒霉。在三姐告状离村时,大姐曾跪在马路上苦苦阻拦。准备豁上性命为姐姐报仇的杨娥头说:“他老高家不就是有钱吗?俺要折腾他个家破人亡!”于是,在甸子村村正的支持下,娥头前往滦县,直奔县衙大堂告状。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3)

  当时还有被告上堂先下跪后答话的旧习。可杨三姐不管这一套,一屁股坐在大堂上,连喊冤枉。由于滦县官府从县长到巡长都受了高家的贿赂,所以是一状不准,二状又不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三姐怀揣剪子,第三次上堂,准备自刺身死,以激起公愤,达到为姐报仇的目的。幸好那天巡长手疾眼快,在杨三娥举剑自杀时,夺下她手中的凶器,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县长慑于杨三娥的凛凛正气,草草准了状。但未对高家进行惩处。沉冤未雪,怎能心甘!杨家含愤卖了两间草房,为杨国恩兄姐凑够盘缠钱,打发他俩到天津告状。

  说来凑巧。当时直隶高等检察厅上任了一位新厅长,军武出身,外号杨梆子。杨梆子为笼络人心,获取声名,在徐律师等人的劝导下,于6月底亲往滦县查办高杨二家案件。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4)

  阴历七月初二,天下着小雨。狗儿庄高家坟茔地周围,一时汇聚许多百姓。由杨厅长监督着,在杨家族人的痛哭声里,将棺挖出开启,检验吏从杨二姐尸体下腹取出一把尖刀。轰动一时的“开棺验尸”奇案真相大白。杨厅长当场给了县长一记耳光。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5)

虽然案件人证、物证俱在,审判厅却对那个丧心病狂的高占英,居然迟迟不能判决,这又怎么回事呢?

原来高家财大势大,到处打点,还鼓动学界人士出面去游说“杨青天”,让其心理渐渐开始松动,高占英不过一直羁押在监狱,随时都有出狱的可能。  

成兆才移案上台

  “翻尸倒骨”奇案引起的风波平息了,但它那曲折的案情却引起了穷苦艺人成兆才的深思苦索。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个奇迹,评剧《杨三姐告状》的诞生,是因为评剧名家成兆才直接将这个案子搬上了舞台,让这起案件有了转机。成兆才是滦县绳家庄人,艺名东来顺,长工出身;幼年家贫,20岁后才识得儿个字,后随戏班唱蹦蹦戏。

  狗儿庄奇案发生后,成兆才偷偷走访了当事人,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稍做加工,就写出了《枪毙高占英》一出平调梆子戏。这出戏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唱遍了滦县、唐山、天津、北京,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后戏改名为《杨三姐告状》。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6)

1919年,从哈尔滨的庆丰茶园首演开始,演出团队就唱遍了沿线唐山、天津、北平等地,并直接把“枪毙高占英”这出戏提前编排演出,成为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声,这也让天津高等审判厅受到了公众舆论和社会良心的谴责。

 结果,高家竟然出钱买通了警察局,借故砸了这个评剧戏园子,成兆才也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直接住进了医院。

但是,成兆才出院后不畏强权,依然坚持在全国进行公演。

面对沸腾的民众呼声,高等审判厅只能开庭审判,以杀人罪判处高占英死刑,并于1919年10月6日,对高占英执行了绞刑。

高占英之父高贵章,因案发前逃脱,捉拿归案后另行处罚。滦县的帮审牛成因为贪赃枉法,此案后也遭到解职。 

在这期间,有两个小故事是颇有趣味的。

  其一,高家高占英被处决后,闹了个人财两空,家道一天不如一天。《杨三姐告状》一戏的广泛传唱,使其受到公众舆论与社会良心的谴责。高家对此十分惊恐,带上千元大洋找到成兆才,求他不要再演这出戏,成兆才断然回绝了高家的大洋钱。

  其二,是《杨》剧进天津演出后,杨厅长听说他办的一个案子上了戏台,戏中还对他大加赞扬,就想亲眼看看。有一天,杨梆子带上护卫来剧场看戏。戏中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出场了。杨梆子看着那长袍马褂的斯文厅长,又听那人开口念道:“本厅长——华柱国:”就立刻站起来说:“这写的是姓华的,哪儿是我呀!”说完带上卫兵离开了剧场。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7)

   杨三姐告状以后

  就在当年杨三娥准备赴津告状的时候,她的婆家怕没过门的媳妇抛头露面,招人议论,坚持要尽快完婚。杨三娥亲到婆家哭诉二姐的冤情。婆家受了感动,才答应她上津告状,并嘱咐回来后尽快过门。

  杨三娥嫁到了姜家。谁知过了三年,丈夫夭亡。几年以后,杨又嫁到薛家。杨在薛家生了三男二女,丈夫不幸又去世。几十年的孤苦日子,杨三娥硬是挺过来了。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8)

  对于《杨三姐告状》一戏,杨三姐是从不去看的。有一次她儿子套车带她去邻村看戏:她一打听是演《杨》剧,立刻让儿子转过车回去了。

  1956年5月,评剧演员新凤霞偕同记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滦县双柳树村,拜访当年的杨三姐。由于当时薛家的成分问题,再加上多年来的种种流言,她是从不会见采访客人的。那次虽经县、队干部多方工作,会见也是不完满的。1980年9月,年已八旬的杨三姐来到北京。她随评剧院的同志来到广和剧场,观看《杨三姐告状》。这是六十年来老人第一次看这出写自己的著名评剧。波澜起伏的情节,悲愤激昂的唱段,把当年的情景又再现在当年的杨三姐面前。老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老人拉着演员的手说:“演得太好了,如同当年的事又回到我的眼前,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杨三姐告状背后的真相(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奇案)(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