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容(幸福美好生活我们共同创造)(1)

6月13日,在湖南省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参赛龙舟队员在比赛中。新华社发

关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容(幸福美好生活我们共同创造)(2)

6月12日,广西钦州市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暨第六届千年坭兴陶古龙窑开窑仪式,现场舞狮舞龙、跳竹竿、抛绣球等非遗展演深受群众喜爱。光明日报记者赵洪波摄/光明图片

关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容(幸福美好生活我们共同创造)(3)

6月10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非遗小巷,非遗传承人在扎制草龙。郑家裕摄/光明图片

关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容(幸福美好生活我们共同创造)(4)

6月13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方一村,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教孩子们制作老虎鞋、老虎帽。新华社发

青海湟源:包粽子 “晒”香包

光明日报记者万玛加

日月山下,湟水河畔,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热闹非凡,包粽子、绣香包,一派端午气象。

“我们把举办的首届香包节和‘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结合起来,为游客和当地群众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充分展示我们本地非遗文化的魅力。”湟源县县长史超介绍说,活动期间,来自湟源县绣娘手中的上万件作品亮相展会。

壮实威猛的牦牛、羽毛分明的孔雀、清新淡雅的荷花、精巧别致的福娃,还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一根根五彩绣线,在一双巧手中变成各具特色、精美无比的香包作品。在古城千米长街上,一排排色彩绚丽的展台,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香包,让人目不暇接,香包的香气与粽子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满满都是端午的味道。

湟源县位于湟水流域,文化积淀深厚,端午节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时湟源香包十分兴盛,是人们佩戴、馈赠的佳品。而至近代,香包则多为端午节的赠品。以香包为礼,赠佳人好友做信物,以香包为伴,寄情寄思。

端午节佩戴香包既是青海传统习俗,也是青海民间手工艺术的缩影。河湟刺绣非遗传承人蒲月光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她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香包作品。

“我们湟源的香包上是青海传统的‘青绣’,但如今在制作过程中,也会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蒲月光介绍,湟源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讲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比如肩头狮虎香包,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

“端午假期,在古朴厚重的丹噶尔古城,广大非遗传承人进行香包的集中展示,这是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更是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史超说,这不仅能帮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获益,也能让广大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

贵州镇远:雕龙头 赛龙舟

光明日报记者吕慎光明日报通讯员罗凤芝

“今年我接到了十多个龙头订单,现在手里这个过两天龙舟赛就要用,今天一定得雕完。”6月11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皇安东正在舞动着手中的木凿雕刻龙舟龙头。在他的工作室里,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个个威严十足、栩栩如生。今年72岁的皇安东说:“小时候是看龙舟,大一些就去划龙舟。我49岁开始学雕龙头,没想到这一雕就是二十多年。”

皇安东说,镇远县端午节龙舟的龙头很多出自他手,雕一个龙头需要好几周,虽然有些辛苦,但能为振兴赛龙舟文化尽一份力,他觉得很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远赛龙舟已经成为该县旅游文化品牌的龙头。“镇远赛龙舟要更好地传承下去,我这雕刻的手艺就还得精益求精,同时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传承性,其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粟周榕说。“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非遗传承人培训超过5万人次,推荐230名优秀非遗传承人到国内一流的工艺美术高校学习,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非遗传承之路。

这边龙头雕得活灵活现,那边龙舟划得热火朝天。在镇远县蕉溪镇猛溪村,河面鼓声喧天,几支龙舟参赛队正在加紧训练,为2021年端午龙舟比赛做准备。近年来,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改造,猛溪村大力发展农旅产业,依托镇远的文化优势,乡村旅游红火起来。2018年5月,村里几位龙舟参赛爱好者出钱出力自发组建猛溪村龙舟队,每年都参加县里的端午赛龙舟。

“脱贫攻坚让我们的收入翻了几番,大家生活好了,村里环境好了,参加龙舟赛的积极性也高了,每家都自愿出点钱,这赛龙舟就是我们的乡村‘团建’。”村民许加富笑着说。

广西东兰:养心养身生态游

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光明日报通讯员陆忠斌

洗粽叶、调馅料、包粽子、扎粽绳,一个个灰粽映入眼帘,一张张面庞喜笑颜开……临近端午节,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热闹非凡,村民们正为30万个灰粽订单忙碌着。“每天包粽子收入100多元,很不错。”村民叶美芳高兴地说。

“大家加班加点赶工,要赶在端午节之前把粽子寄到客户手中。”东里村红渠合作社负责人陈兰艳告诉记者,端午节前,村里收到30万个粽子订单,将给村合作社带来150万元收入,每卖出一个粽子,将给每个贫困户带来0.15元分红收入。

东里村景色优美、生态优良。依托生态稻草灰、糯米等原材料制作灰粽,东里村发展起颇具特色的灰粽产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东里村玫瑰葡萄、黑山猪、乌鸡、油茶等现代观光农业方兴未艾。以此为契机,东里村实施村居外立面提升改造、道路升级、河涌整治、碧道建设、房屋外立面提升等系列工程,把东里村“盆景”串联成“风景”,打造成网红打卡点、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东兰县,像东里村这样靠好生态发展旅游的乡村还有很多。

地处三石镇板文村境内的红水河第一湾,因河段形似“U”字形弯曲而出名,崖间藤蔓攀缘,奇石林立,峡谷间云雾缭绕,成为游客寻奇、览胜、探幽、养生的天然净地,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在外打工多年的谭勇,看到家乡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便毅然离职回乡,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当上了老板,几年间便发家致富。“‘绿水青山’真的能换来‘金山银山’。”谭勇高兴地说。

近年来,东兰县紧紧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全面实施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绿满八桂等生态保护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2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3万至9万个,荣获“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中国长寿之乡”“全国异地养老基地”等称号。

“红色养心,绿色养身”,东兰依托革命老区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动着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2020年,东兰县共接待游客230余万人次,旅游消费额达到28亿多元。

福建福州:粽香传情感党恩

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

“百年峥嵘话党史,粽香传情感党恩。”又是一年端午节,福建福州各地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节日活动。大家在端午怀古中弘扬民族精神,在红色记忆里感悟百年峥嵘,在分享幸福生活中感恩祖国歌颂党,共同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6月12日,由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仓山区文明委主办的“百年忆初心,古厝传粽情”活动在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举行。现场文艺演出在充满节俗气息的舞蹈《粽情飘飘》中展开。舞台上演出了独具福州特色的闽剧《贻顺哥去咔溜》、展现传统节日特色的舞蹈《唐宫夜宴》、礼赞建党百年的朗诵《红船的方向》、歌颂祖国万里河山的歌曲《万疆》等。舞台下,濂江村村民陈延春把巴掌都拍红了。“这些年,乡村振兴让我们农村大变样,文化生活也和城里一样丰富多彩,感觉天天都像在过节哩。”他笑逐颜开地说。

苍霞故事代代传,红色党史动人心。节日期间,台江区文明委、台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场活动,在台江区“苍霞人家”生活馆广场举行。台江第一中心小学学生带来的诗朗诵《魅力苍霞新城如歌》,展现了台江苍霞地区从棚户区变成魅力新城的历史性变化。在“苍霞人家”生活馆内,讲解员向干部群众讲述着苍霞棚屋区改造的动人故事。

粽香话端午,共叙邻里情。在长乐区吴航街道,志愿者们把粽子和精心准备的节日礼物,亲手送给高龄老人和环卫工人。他们还开设公益集市,为群众提供医疗义诊、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爱心义剪、应急救护、生态文明、禁毒反诈、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并穿插党史知识、端午节知识问答,大力弘扬崇德礼贤的文明新风,礼赞建党百年。吴航街道三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於怡称赞说:“志愿者们就像节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不但增进了邻里情谊、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还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江苏浦口:栀子花开香满村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

栀子花开满房前屋后,音乐在山谷里流淌,人们喝着栀子花拿铁咖啡、吃着栀子花雪糕……6月12日至13日,以“栀子花开端午节来”为主题的栀子花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举办。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我们的节日”工作室授予浦口响堂村“端午文化传承基地”。

“栀子花洁白娴雅,清香袭人,被视为吉祥如意、祥符瑞气的象征,端午节采摘栀子花、佩戴栀子花的习俗,至今仍在南方流传。”南京市浦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媛媛介绍,响堂村是老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一面抱水、三面环山,分布着80余座村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迄今依然保持着自然淳朴的山谷村貌。村民的家前屋后大都种植着栀子花和艾草,目前南京市场上绝大部分零售的栀子花都来自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响堂村和端午有着天然的缘分。

本次栀子花大会,由丰收典礼、山谷艺术、村民市集三个板块构成。丰收典礼集合了骨龠演奏、丰收仪式、“响堂栀子花”品牌发布及苏果“助力乡村振兴”合作等环节。山谷艺术以山谷为艺术载体,在稻田设置云朵空飘、萌趣稻草人等艺术装置,还有大型草木染艺术展示,以及“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民谣歌会。村民市集包含金陵首届斗百草擂台赛、花饰牌、草木印染等互动体验。

响堂村散落在山洼里的栀子花田加起来有近百亩。因被老山环绕,气候和地质环境使得这里的栀子花开要比南京其他地方晚一个多星期,到了端午节正好迎来盛花期。村里的农技员孙景安告诉记者:“以前一朵卖一毛钱,现在能卖到两毛甚至四、五毛,每年一个多月的时间,能给村民增加少则一万元、多则五六万元的收入。”

南京市浦口区文旅集团董事长周牧介绍,通过“栀子花开端午节来”主题活动,期待打造一个“不一样的端午”和“不一样的乡村”。在遵循兰汤沐浴、龙舟竞渡等端午习俗的基础上,通过传统又新潮的手法,强化民俗互动体验,让“栀子花开、端午节来”成为端午节庆的新名片。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4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